武夷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地,武夷山的風光素有“碧水丹山”、“奇秀家東南”之美譽,武夷山的茶有著“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之贊譽。武夷山的“大紅袍”、“金駿眉”馳名天下,家喻戶曉。武夷茶文化成為民族文化土壤中滋生出的一朵奇葩,茶文化的氣息每日濡染著幼兒園的孩子們。然而,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內容很少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造成孩子對本土文化認識上的缺乏,這不利于幼兒主體性的發展,更不能更好地實踐《綱要》中所倡導的“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理念。
因此,根據本園的實際情況,我們開展了武夷茶文化本土課程實踐研究。
一、收集資料 營造活動環境
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茶文化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要讓幼兒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首先應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料,建立一個豐富的資料庫,營造濃厚的茶文化環境,激發幼兒活動的愿望和積極性。課題組教師借助各種途徑從宣傳部、旅游局、茶葉局、巖茶廠找來了相關的資料:《武夷巖茶》、《武夷茶》、《問茶》、《捕捉巖骨花香》、《巖茶的味道》、《茶葉博覽會暨武夷山茶節》、《印象大紅袍》等圖書和宣傳畫冊;召開家長會,發動家長幫助收集?茶有關的資料和信息,師生一起共同布置我們的活動室――將孩子們收集到的圖片、畫冊張貼在活動室的墻壁、窗戶等地方,以便孩子們隨時觀看;陳列制茶、泡茶流程圖、掛歷、故事錄音引導孩子們講述:在活動室創設古色古香的茶藝表演區、品種豐富的茶葉展示區、精美絕倫的茶具區,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空間,豐富教育方法、形式和手段,為孩子們提供真實、健康、豐富的成長環境:利用自由活動時間播放有關的VCD和錄像資料;幼兒園走廊,過道的墻上張貼著老師們自編的歌頌武夷巖茶的
兒歌、繪畫作品,整個幼兒園到處洋溢著茶文化氣息。家鄉的本土文化成為孩子們天天耳聞目睹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這些材料和環境的創設,為幼兒了解武夷巖茶提供了一個多元的、長期直接的感知環境,讓幼兒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慢慢地品味茶文化的內涵。
二、實地考察參?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以陳鶴琴先生的“生活即課堂”為教育理念,實施教育活動,將幼兒帶出幼兒園,走進無限廣闊的社會中,讓幼兒親眼看、親耳聽、親手做,通過親自體驗獲得內心最深的感受,從而主動建構知識。我們組織幼兒到茶園考察,讓他們親眼看一看,看看葉子的外形特征有什么不同;讓他們親手摸一摸,通過手的觸摸來比較茶葉的厚薄、質地;讓他們親口品一品,品嘗不同巖茶的香味。同時還帶孩子們去參觀茶廠,看茶葉的制作過程(采茶、涼茶、殺青、炒青、揉捻、烘干、選茶、焙茶),體驗茶葉的制作是多么的不容易,每一步都融入精心和汗水,教育孩子們要珍惜茶廠的工人叔叔阿姨的勞動成果。
為了使幼兒進一步獲得有關茶文化的感性經驗,激發幼兒學習的愿望,我們組織幼兒到中華茶博園參觀,參?社會實踐活動。茶博園里,引人注目的“大紅袍”;栩栩如生的“武夷君”、“神農氏”、“彭祖”雕像;茶種多樣的“茶博館”:賞心悅目的“山水實景”、古色古香的“茶作坊”,向孩子們展示了武夷名茶大紅袍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特別是觀看《印象大紅袍》表演后,孩子們興奮不已、流連忘返。實地考察,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幼兒將有關茶的零碎經驗進行整理,使他們對武夷巖茶的歷史、制作工藝有比較系統、完整的認識。
三、搭建平臺開展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向幼兒提供更多的時間?空間,讓幼兒依靠自身的能力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擺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我們以區域活動為平臺,創設操作區、科學區、語言區、表演區讓幼兒自主選擇揀茶、稱茶、包裝茶、推銷茶、表演茶藝等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活動,以此加深對茶文化的了解。
揀茶:學習揀茶梗,讓幼兒懂得區分茶葉、茶梗和茶片,鍛煉幼兒手眼協調的能力,體驗勞動的快樂。
稱茶:學習識別重量5g、30g、50g、100g,會操作使用天平和電子稱,知道相同物的重量天平秤才會平衡的原理。
包裝茶:大膽嘗試包裝活動,能夠根據茶罐、茶袋的容量進行包裝,培養幼兒認真、細心的好習慣。同時二人一組合作裝,鍛煉幼兒的合作能力。
快樂茶社:推銷武夷巖茶,讓幼兒了解更多品種的茶葉,幫助幼兒將零散的信息進行歸類,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
茶藝表演:嘗試泡茶、品茶,從中感受泡茶的樂趣,愿意?同伴分享。養成做事認真專注的習慣。
四、整合領域開展主題活動
課題組成員針對本土茶文化主題活動缺乏教材這一問題,根據活動需要改編或創編相應領域的教材、使語言、藝術、社會、健康、科學等教育目標都能在茶文化主題活動中得到整合和落實。
活動從組織孩子們到“茶山”采茶拉開帷幕,幼兒通過運用多種感官,初步了解茶葉的不同特征及種類后,讓孩子們聆聽《大紅袍的傳說》、《神農?茶葉》的故事,朗讀教師們編寫的武夷巖茶的
兒歌:學唱《茶飄香》、《歡迎你到武夷來品茶》等歌曲,在輕松、愉快的樂曲中表演《采茶舞》;開展“茶?水溫”的實驗,引導孩子們觀察茶葉在冷水和熱水中的變化,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觀察到的現象:開展繪畫活動,孩子們用手中的畫筆,畫出雄偉壯觀的茶博園、青翠玉立的大紅袍,運用剪、貼、畫、折制作等多種不同的形式表現茶具:還組織孩子們討論:飲茶?健康話題,讓孩子了解茶?人們的密切關系,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在整合課程的“資料”中,“茶葉聚會”的故事引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并有了進一步了解和探究的欲望,為此我們發動家長?幼兒共同收集茶制品,在此基礎上生成了茶葉制品大聚會的科學活動――孩子們收集了茶糖、茶枕、茶葉蛋、奶茶、茶瓜子、茶香牙膏、菊花茶等茶葉制品,成功地舉辦了“茶葉制品展覽會”�;顒又�,孩子們爭先恐后介紹茶葉制品,給這些收集物分類,品嘗好吃的食物,收獲不小。最后師生共制“武夷正山小種奶茶”,將主題活動推向高潮。
五、師幼互動 開展游戲活動
游戲在幼兒園課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參觀茶博園后孩子們依依不舍的情景一直在我頭腦中浮現,我靈機一動:何不引導他們建一個“茶博園”呢?于是我對孩子們說: “小朋友都這么喜歡茶博園,那我們自己也“建造”一座這樣的茶博園好嗎?“孩子們欣喜著狂,都說:“太好了!”就這樣,建構“茶博園”的游戲活動生成了。
建構工作開始時,小朋友們首先碰到的是建構地點的問題,經過集思廣益,許多孩子同意將創建地點設在游戲室,地點定下來以后,問題又來了,“要先建什么?怎么建?用什么材料?”我沒有急于告訴他們,而是提出兩個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孩子們展開討論和思考:茶博園里都有什么?如何讓人一看就知道這里是茶博園?葉涵小朋友馬上想到茶博園里有九曲溪,可以用小竹筒來搭建;馬燦小朋友說茶博園里有許多小茶樹,小茶樹可用幼兒園里的“丁香”枝條來代替。茶樹找到了,可把它插在哪里才更像茶園呢?孩子們想出了種種辦法,最后呂孟嫻說可以用長方形的泡沫塊一株株地插栽在泡沫上……接下來我又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孩子商討,你想在茶博園里建什么項目?和誰一起建?需要用哪些材料?大家各抒已見,氣氛熱烈,討論后,孩子們就分頭去找材料:各種紙盒、飲料瓶、插塑和積木、吹塑紙、彩色筆、剪刀……接下來孩子們就開始自由組合,動手建構。在老師的協助下,大門、圍墻、雕像、九曲、茶園、茶藝吧等項目相繼建成了。
當孩子們紛紛到茶藝吧喝茶時,黃旭銳說:“老師,茶博園里怎么沒有吃的?我知道他說是茶葉餐廳,于是就說:“你說的是茶葉餐廳吧,我們是應該建一個。”于是又生成了“茶葉餐廳”的游戲。孩子們說干就干,有的拼餐桌,餐椅,有的用橡皮泥、小茶葉、插花片插成“茶葉套餐”,孩子們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茶葉餐廳”。
總之,本土課題研究對幼兒而言使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去參觀、訪問、實驗、探索,從而養成愛觀察、愛提問、愛思考、愛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意識。在活動中,他們能運用各種形式大膽表達對家鄉茶的認識?理解,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家鄉自豪感,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對教師而言,通過茶文化課題的實踐探究,以研究者的身份參?本土研究的設計、規劃,以實踐者的身份進行嘗試探索,以旁觀者的身份大膽反思和調整,教學觀念、教學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對家長而言,通過參?茶文化課題研究,更加了解、理解、支持我們的工作,主動收集相關的資料,參?設計、組織、評價活動,幫助挖掘和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拓展了幼兒的學習空間,為教育教學增加了多元的色彩,同時有效地促進了幼兒園、家長、社區三者的互動?合作。
【讓武夷茶文化融入幼兒園本土課程】相關文章:
• 幼兒教師介入角色游戲的策略
• 淺談幼兒園依法治園
• 談淺幼兒園數學教學的目標
• 有趣!國外幼兒園竟是這樣的
• 淺談幼兒園韻律教學的有效性
• 淺談利用幼兒園自然資源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 揠苗助長的新式幼兒園
• 如何提高幼兒教師人文素養
• 試論如何完善幼兒園管理規范
• 幼兒園的師幼關系解析
• 如何建構幼兒園的人文管理
• 職業道德建設下幼兒教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