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進行寓言教學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是由寓言本身具有隱含的特點以及幼兒的理解能力和知識經驗有限所決定的。 通常,在幼兒文學作品中,通過情節的發展,人物形象的刻畫,幼兒較容易從中領略主題。而寓言則不然,其主題寓意并不見諸于情節的表面,在分析寓言隱藏或暗示的含意時,伴隨著較多的判斷、推理成分,其理解過程,乃是一個較復雜的思維言語活動過程。幼兒能否正確理解寓意,很大程度上職決其分析理解的能力。調查表明,小班幼兒的這些能力尚弱,一般不宜進行寓言教學。以《龜兔賽跑》為例,小班幼兒感興趣的是故事情節或關注于自己能否扮演其中的角色,而對作品的潛在意義毫不關心。而中班后期及大班的幼兒,已積累了一些知識經驗,具備了初步的概括能力,他們不僅對《龜兔賽跑》的情節感興趣,同時,對其寓意也表現出關心、理解。通過教師誘導,往往能得出正確結論。故而,寓言教學在中大班進行較為適宜。
鑒于以上認識,一般來說,幼兒園的寓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精選作品
為幼兒選取的寓言教材,其內容最好是為幼兒所熟悉和了解的。只有那些文字淺顯、情節生動,形段鮮明、寓意較為明朗的作品,才能為幼兒所喜愛,并為他們所理解和接受。
二、要善講解、誘導
教師要根據寓言的內客,幫助幼兒豐富、補充有關知識,因勢誘導,以幫助其理解作品中隱藏的含義,使幼兒通過分忻、判斷,得出結論,找出寓意,以《狐貍和小雞》為例:
有一天,一只小雞生了病。狐貍知道了,就戴上眼鏡,穿上外套,打扮成醫生的樣子,跑到雞窩邊去敲門。”(狐貍想吃小雞,就打扮成醫生的橫樣,這就露出了它的狡猾面目)狐貍用憐憫的口氣對小雞們說:“聽說有只小雞生了病,我是來治病的。讓我進來吧!”(狐貍想欺騙小雞,取得小雞的信任,竭力掩蓋其真實的目的)一只小雞正想開門,許多小雞攔住它說:“等一等,咱們看看是誰,再開門。” (遇事要動腦)“它們從門縫里住外一看,一張尖尖的嘴,一條長長的尾巴。啊!這不是狐貍嗎?” (發現了問題)它們立刻回答說:“不,謝謝你,我們都很好。我們現在的情況,要比開門讓你進來好得多呢!”(小雞明白了狐貍想吃掉它們的罪惡用心,對狐貍作出了聰明的回答)。
通過分析講解,由情節入手,轉入追究狐貍的行為動機,目的。這樣,寓意便由幼兒經過思考比較容易地得出來了。這是一個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過程,也是一個幫助幼兒思維由表層次向較深層次轉化的過程。而這一切,又是在教師的誘導、點撥下完成的。
三、要巧設提問
提問,是幫助幼兒理解寓意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在講完《狐貍和小雞》后,可提出如下問題:“狐貍為什么要用憐憫的口氣說話?”“為什么小雞說我們現在的情況要比開門讓你進來好得多呢?”提問設計得巧妙,切中要領,便可引導幼兒的思維由表及里、由實入虛,從而明確作品的真正含義。
四、要讓幼兒去聯想
寓言常以擬人手法,賦予動植物或其它事物以人的思想性格,用來比喻社會上某些人和某些事,使人們由此聯想,獲得啟迪。在寓言教學中,我們應讓幼兒學會聯想,會由“此”想“彼”、由近想遠。如:學習了《龜兔賽跑》,明白烏龜為什么勝利、兔子為什么失敗的道理,讓幼兒由此聯想,體育競賽時,跑得快的小朋友不可驕傲,跑得慢的小朋友只要努力去跑,一定會到終點的。學習《愚公移山》,幼兒會由此聯想到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也要像愚公那樣,用百折不撓的勇氣和毅力去克服。而《農夫與蛇》也會使幼兒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壞人是不能去憐憫和同情的。從而幫助幼兒溝通寓意和現實間的關系,從中獲得效益。
五、豐富幼兒的知識
豐富的知識經驗,是幼兒理解寓意的前提。有目的地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有關知識,是順利進行寓言教學的重要環節。如學習《龜兔賽跑》,教師可讓幼兒先了解烏龜是緩慢爬行和免子是跳躍前進的不同特點;學習《狼和小羊》、《狐貍和小雞》,可事先讓幼兒知道狼和狐貍的本性.....就便于幼兒通過一般的常識和經驗去理解作品內涵的意蘊。
【幼兒園寓言教學之我見】相關文章:
• 試析幼兒園的美育途徑
• 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糾正淺議
• 淺談如何優化幼兒園班級管理
•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
• 中國學前教育對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 幼兒園課程領導力在實踐中生成
• 淺談幼兒園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認識實習探討
• 幼兒園活動室的環境創建及其管理
• 探索學前教育的信息化發展
• 幼兒園混齡教育探析
• 淺談幼兒園科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