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圓則圓,置之方則方,澄之則淳而清,動之則流而濁”。這就是說,可變性是人性的最大特點。幼兒尚未涉足紛繁復雜的社會,心地明凈如清水,無瑕似白紙,一方面,這為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打下了基礎,但另一方面,這也為其染上不良習氣留下了隱患。因此,幼兒期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期,應盡早加強對幼兒的道德教育,正所謂“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如果惡習已成,再去矯枉過正,則失去了兒童期這一最好的道德教育時期,其效果也必然是事倍功半。幼兒園是開展幼兒早期教育的主要場所,其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對幼兒進行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成為教育界同行十分關注的問題。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針對這一問題做簡要論述。
一、注重教育方式與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相結合
幼兒德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正如古人所云:“順物之性以治物,則物無不可用;順人之性以治人,則人無不可治”。簡而言之,科學的幼兒道德教育乃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乃是幼兒道德品質發展和形成的基本途徑和前提條件。這就要求幼兒教育者在施教時,能夠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施以教育影響。
比如,作為兒童身心發展重要特征的智力發展水平就是教育者在開展幼兒道德教育時必須考慮的問題。皮亞杰通過實驗證明,個體智慧水平制約著個體道德的發展,智慧發展水平是道德發展和最終形成的前提條件,沒有較高的智慧水平就不會有較高的道德階段的發展。無獨有偶,科爾伯格也說過“因為道德推理顯然也是一種推理,較高的道德推理依賴較高的邏輯推理,個體的邏輯階段與其道德階段是并行不悖的”。總之,由于兒童智力發展水平與道德發展的這種關系,決定了幼兒道德教育應根據兒童智力發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超越幼兒智慧發展的階段性。如處于前運算智慧階段的兒童基本上處于他律階段,尤其是幼兒園小、中班的兒童,就應采用知識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即以道德規則的傳授為主。而到了幼兒園大班,由于思維水平的進一步發展,有些幼兒已經有了自律道德的萌芽,此時應考慮采用一些推理水平的道德教育。總之,幼兒道德教育方式應與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相結合。
二、注重正面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結合
正面教育和隱形教育是兩種相對的教育方式,前者主要表現為課堂上理論灌輸,后者主要表現為潛移默化的隱形滲透,二者相輔相成,互補短長,因此,在幼兒道德教育中將兩種教育方式有機結合起來顯得尤為重要。
(一)循循善誘的正面教育
由于受幼兒智力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幼兒早中期的道德發展主要是處于他律階段,在這一階段幼兒尚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判斷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因此,他們需要成人將社會道德規范通過正面教育的方式傳授給他們,另外,由于受幼兒“道德實在論傾向”的影響,幼兒只注重道德規則的外在詞句而不注重其實質內容,只重行為結果而不注重行為的動機等,對道德規則的理解直觀、膚淺、具體,這就很容易使他們犯錯誤。在這種情況下也需要成人及時地對他們進行正面教育,以使他們改正錯誤,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批評。當然,在正面教育時注意采用正確的方式,要循循善誘,即使是批評也不能采用那種疾風暴雨般的語言,特別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形成正確的道德規范,才不至于讓幼兒稚嫩的心靈受到摧殘而貽害終生。
(二)潤物無聲的隱形教育
幼兒道德心理結構由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構成,通過系統的正面教育,幼兒可以形成道德認知,但是,對于更高層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形成,單純的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隱形教育。
就幼兒園而言,隱形教育主要表現為幼兒園環境對幼兒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而環境既包括人的因素,也包括物的因素。
其一,人的因素。在人的因素中,諸如教師的言談舉止,教師對幼兒的關懷和愛心,師生間、幼兒間的情感交流都很容易感染幼兒,使其引起情感共鳴、產生情感體驗,最終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誠如漢代賈誼所言:“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無不正也”。
其二,物的因素。這主要指幼兒園環境的布置應富有教育意義,在特定的場合使環境構成特定的教育情景,比如教室的墻飾、校園內的花草樹木、雕塑等都可以成為陶冶情感的因素,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道德教育,其教育效果是教師課堂上的道德灌輸所不能獲得的。
三、注重道德教育與幼兒一日生活相結合
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應將道德教育滲透于其中,原因如下:
其一,幼兒的一日生活是幼兒道德教育的最好素材和主題。道德教育不能單純地視為規范與律令的灌輸,應該把重點放在人與人的關聯上,放在現實生活的現實場景中,放在個人對具體情景的真實體驗中感受道德。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其間不僅有真、善、美,而且有假、惡、丑,這也是每個人生活的真實的世界。幼兒在生活中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感受世界,并根據他的生活感受、自我經驗來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將這種理解、感動、體悟融入他的價值生命生成過程中,最終內化成自身的道德品質。比如,幼兒在游戲中通過角色扮演、行為模仿、同伴合作以及內心體驗等進行道德的學習,并逐步轉化為其在現實生活中的習慣。因此,幼兒教育者要善于抓住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真實情景這一最好素材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
其二,道德行為的訓練只有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才能有效地進行。決定個體是否具有良好道德素養的不是看其掌握道德知識的多寡,而是看其道德行為的優劣。而道德行為是需要訓練的,將幼兒的道德訓練放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開展無疑是最佳選擇,通過這種真實情景下的訓練,可以使幼兒在問題的解決中將道德認知、道德情感統一于道德行為中,在道德行為中實踐、反思道德知識,體驗道德情感,并在這種實踐和反思中學會判斷是非、鑒別美丑的能力。當然,如果教師能在這種道德行為的訓練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則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德育的發展,使幼兒的道德品質能在其親身的經歷中日益豐滿起來。
四、注重園內教育與家庭教育相配合
對于每一個個體的成長而言,家庭是其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其人生的第一任教師。緣于此,一方面,家庭教育具有幼兒園教育不可替代的特點,即奠基性、隨機性、權威性和超前性。這無疑是對幼兒園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和促進。但另一方面,如果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發生錯位或背離,則不利于幼兒園道德教育的有效開展,進而不利于幼兒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可見,就幼兒德育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是兩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教育形式,必須注重兩種教育形式的協調配合。
家庭與幼兒園協調配合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通過建立網絡互動平臺,不但可以使家長和教師了解孩子的詳細情況,而且雙方可以在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等方面達成一致,從而避免孩子在道德標準上迷失方向。通過定期邀請家長參與課堂活動,一方面,可以集思廣益,獲得更豐富的幼兒道德教育方法,另一方面,通過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家長的授課,幼兒可以獲得各種不同的道德體驗,從而提高道德素質;通過舉辦親子活動,可以加強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幼兒的情感交流;通過開展家教指導活動,可以更新家長的觀念,提高家長的整體素養,從而有助于幼兒道德教育的有效開展。總之,家長是教師最好的合作者,幼兒園應采取各種形式加強同他們的協調配合,共同致力于幼兒道德教育。
綜上所述,筆者堅信,只要幼兒教育工作者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注重德育策略運用的科學性,努力實現幼兒德育策略的最優化,必能成功地開展幼兒德育工作,從而像一個工藝師一樣將那些看似質樸無奇的玉璞雕刻成一塊塊溫潤剔透的美玉。
【幼兒園德育策略芻議】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新教師的角色適應
• “口腔醫院”進幼兒園
• 淺談幼兒園區域角的環境設計
• 幼兒園美術欣賞課教學策略探微
• 淺談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教育的重要性
• 英國夫婦開成人幼兒園
• 幼兒園音樂教育之我見
• 海北州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情況調查
• 地方民俗文化走進幼兒園的實踐研究
• 信息技術助幼兒園教學一臂之力
• 幼兒園語言教學的有效實施之我見
• 幼兒園桌面游戲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