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幼兒教育;班主任;能力;行為習慣:家因聯系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1)08(B)―0027―01
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既有對不同崗位教師的管理,又有對不同個性的幼兒的管理,既有對生活的管理,又有對教育教學的管理。這就需要班主任要有多種能力:要有凝聚力.還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有處理各種關系及矛盾的能力。那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班風
3―12歲是建立常規、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大量的行為都會在這一階段固化為習慣,因而在這一階段培養各種行為習慣最容易見效。形成良好行為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常規。作為一個班主任,應當擬訂班級計劃和一日常規安排,并與各班教師協商.要怎樣才能搞好幼兒一日常規訓練。讓每個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教會幼兒主動與教師、家長問好,并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良好的班風是一種精神風貌和一種共同的目標,它是無形卻又無處不在的,它可以讓教師積極主動、充滿干勁且工作起來輕松自如,也可以讓幼兒輕松愉快、熱情洋溢地學習、生活。
二、搞好班級教師之間的團結,開好班級會議
1.班級教師之間的團結非常重要。作為班主任,要跟各位帶班教師做到真誠和諧、互相信任、互幫互助。為了能有序、有效地搞好一個班集體.每周開一次班級會議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總結本周工作,明確下周重點:另一方面,對近期的工作進行協商,商量看如何做才能更好。
2.既要互相合作.又要明確職責。真正的合作不是不分彼此或界限太清,而是要在明確各自職責的前提下,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每個人都優質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班級總體工作目標上互助互補。這樣,工作才不會因職責不明而有遺漏,也不會因界限太清而延誤。
三、做家長認可、滿意的班主任,構建和諧的家園聯系
1.與家長的溝通.我們主要通過“家長開放日”、“六一文藝演出”、“親子游戲”、“家園聯系欄”等活動進行。另外在家長會上,班主任除了讓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園內的表現外.還應及時地滲透幼兒教育的理念。如幼兒剛入園時.家長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今天是不是有小朋友推我家孩子了,你看衣服上有土”.“老師,洋洋打我家小孩子”……針對這些情況,筆者在家長會的講話里大量宣傳了幼教觀念:“孩子上幼兒園是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剛學習與人相處,與人交往,出現上述情況是很正常的.就像孩子剛開始學習用筷子吃飯,肯定吃不好,飯粒撒一桌,如果大人限制、參與過多,孩子學會用筷子的速度肯定會慢一些。”每次家長會,筆者都會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講一些具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觀念,這樣,家長在情感和行動上就能與教師要求保持一致.也能讓家長和教師在這樣良好的氛圍中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鼓勵。家園之間的良性互動,有效地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更好地促進了幼兒的健康成長。
2.作為班主任.要及時地向家長反映幼兒在園的表現情況.力求得到家長支持,相互協調.配合教育孩子。在與家長談話時,筆者會讓家長體驗到教師對孩子的幫助是建立在愛孩子的基礎上.我們的言談舉止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孩子的關愛,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教師要先把班上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對待,這樣再指出孩子的缺點,家長就比較容易接受。只有和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園關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總之.班級工作需要理論的指導,加強實踐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提高管理水平。樹立班級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常規化,班主任自身也需要加強學習,參與教育管理理論的研究與探討,努力提高自身修養與素質,大膽創新,用自身的實踐豐富和發展管理水平。推動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幼兒園班主任工作點滴談】相關文章:
• 創意活動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
• 論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
• 幼兒園園本教研策略
• 幼兒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索
• 幼兒園音樂節奏教學法應用嘗試
• 幼兒園青年教師流失現象分析
• 淺談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的整合
• 淺議我國民辦幼兒園教師職業認同感
• 免費幼兒教育政策案例研究報告
• 幼兒園管理工作創新的策略研究
• 淺談幼兒園如何進行幼小銜接
• 深圳市政法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