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兒園教育中,相對于知識教學來說更加注重對學生道德素養、人格個性方面的培養,從而為未來通過各階段的知識教學成才,并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打好基礎。因此,本文中我將從幼兒園大班社會課堂教學中,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健康人格。
關鍵詞:幼兒園;大班社會;教學探究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在孩子培養過程中聽到這樣一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科學驗證的角度來看,這通常是人類日常社會實踐中,結合自身的實際經驗所總結出的經驗,帶有一種模糊性分類的性質。但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能夠發現,孩子的個性人格及三觀的建立,并不僅僅來自于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是從呱呱墜地開始受周圍環境、他人影響,實現日復一日的精神累積。所以,從人才培養的綜合性角度來看,相對于知識教學來說,道德素養的培育以及三觀建立方面的引導要越早進行效果越顯著。而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大部分學生在四歲左右就會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所以學校教育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也就更加重視對于學生精神的陶冶和道德素養等關系到學生人格形成方面的素養的培育。
對于幼兒園教育來說,由于學生身心發育方面不成熟,在各方面的知識學習和掌握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所以不適合進行大量復雜性知識的傳輸。因此,一方面,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基本不會設置界限分明的知識學科,教學模式也主要以教師的行為示范為主,通過“言傳身教”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另一方面,相對于知識教學來說,幼兒園教育的重點設置在對于學生道德素養、三觀引導等一系列涉及學生未來人格和個性建立的方面,從而通過精神素養的豐富性和健康性,為未來知識素養的逐步提升做好準備,進而為一步步培養出德智體美勞等全方位發展的人才奠定基礎。
本文中,我將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具體談談在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從道德、規則、愛國等幾個方面,對學生做好思維方面的引導工作,從而幫助學生明確規則,具備良好的愛國意識和道德素養,為學生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并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做好開端。
一、啟蒙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
愛國教育是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存在于知識教學和師生交流的每一個環節。因為對于學校教育來說,目的就在于培養未來國家建設各方面的人才,而人才對于國家和民族有認同感和歸屬感,才會在未來社會工作中,將自己置身于對的位置,盡心盡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而對于愛國教育來說,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是宣講式的理論灌輸,所以在幼兒園愛國教育啟蒙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從細微之處著手,通過符合幼兒學生思維的方式逐步實現愛國主義思想的灌輸,并通過實踐讓愛國從理論轉化為實踐。
首先,對于幼兒園教育來說,學生因為年齡的關系對于刻板性的語言、文字明顯存在思維理解困難,更傾向于通過色彩和圖畫、視頻等來學習,亦或是借助教師富有趣味性的語言和動作描述,來實現知識的傳輸。因此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我們的愛國教育一方面要借助圖片和視頻來完成;另一方面則是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圖片,先來認識國旗、國徽、學習唱國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趣味性的語言表達來給學生講述它們誕生的故事。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性的學習到關于自己國家的知識,更可以通過故事對自己的國家產生本能的認同感和榮耀感,在心理認知的萌芽階段種下一顆愛國的種子。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完全借助語言的力量來將愛國主義穿插到歷史故事中。因為從學生學習反饋來看,教師講故事是幼兒園學生相對來說非常受歡迎的一個環節,當然前提是教師要不斷鍛煉自身的趣味表達和語言感染力。我們可以將愛國相關的歷史故事在語言和環節方面進行提煉和加工,使得其故事情節邏輯方面更為直觀、趣味性的方面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在聽故事過程中不知不覺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國家,從而從故事中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榮耀感,進而初步樹立起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以后系統教育過程中更進一步的愛國精神形成打下堅定的基礎。
二、啟蒙學生的規則意識
對于學生來說,各方面素養的培育都是為學生未來進入社會,從而成為獨立的、具有自我認知和思維的人才打基礎。而在社會生活中規則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法律之外制約人類行為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約束,讓人類社會可以更有序的運轉。所以在幼兒園階段,我們就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提前給培養未來適應社會的能力。
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給學生實際的演示各種不同的?則。以乘車秩序為例,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小組游戲的方式,進行秩序規則的演示:讓學生扮演乘客,桌椅當做汽車,教師作為司機,通過上車,下車的秩序演示,著重強調遵守乘車秩序的重要性,讓學生從乘車方面樹立起對于遵守秩序的規則意識。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利用逆向思維,帶領學生通過糾錯的形式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例如通過網絡查找關于規則的圖片,包含遵守規則和不遵守規則的兩個部分,例過馬路、過紅燈燈、排隊等,然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和學生一起來玩“我們來找茬”的游戲,讓學生從分辨對錯中加強對于規則意識的認知。
三、培養學生的基礎道德素養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情境重現的模式,結合語言上的講解,讓學生在行為模擬過程中樹立一定的道德觀。例如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保護環境意識、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等良好的思想品德等,我們可以采取排練
舞蹈、小品等形式,將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變得有趣味,表演的學生印象深刻的同時也能影響更多其他班級的學生。
其次,雖然幼兒園的小朋友還不具備獨立社會實踐的能力,但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進行一定的社會實踐,可以從小開始,帶領學生通過種樹、打掃教室衛生等行為,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持衛生的良好意識,還可以帶領學生去養老院看望老人等實踐,培養學生關愛他人,樂于助人的奉獻精神。
總之,對于幼兒園教育來說,我認為素養的培育要優先于知識的教學,會關系到未來學生一生的發展。以上幾點是我在學生素養培育、人格養成、以及愛國教育等方面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其他幼兒園教師的教學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
【幼兒園大班社會課堂教學探究】相關文章:
• 幼兒教師職業口語藝術分析
• 虐童事件反思幼兒教育管理
• 幼兒園數學游戲化教學指要
• 關于幼兒園的“小獎杯粘貼”
• 淺談幼兒園剪紙活動
• 幼兒園班級管理實施策略
• 創意美術活動在幼兒園大班教學的實施
• 淺談幼兒園傳統民俗教育課程創新
• 幼兒園教師性別結構現狀與成因
• 淺談幼兒園創新教育
• 幼兒園雙語教學的探索
• 設計幼兒園親子活動的依據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