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教育中,要把握幼兒的敏感期,遵循幼兒內心需求,尊重幼兒發展時期步調,激發幼兒潛能,在寬松愉悅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注意力、獨立性與創造力,從而為幼兒的將來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關鍵詞:蒙氏教育 導師 環境設計 蒙氏教具
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是“自由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她對幼兒有充分的研究與了解。她主張把握幼兒的敏感期,遵循幼兒內心需求,尊重幼兒發展時期步調,強調激發幼兒潛能,在寬松愉悅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注意力、獨立性與創造力,從而為幼兒的將來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蒙氏教育要求幼兒園的環境優美、和諧,而這一要求也體現了蒙氏教育的原則:秩序、獨立、自由、重復、專注。在多年的蒙氏幼兒教育活動中,我們很好地組織和實施,體現了蒙氏教育法的特點。
一、教師的角色――“導師”
蒙臺梭利提出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其教育法突出“以幼兒為中心”,不同于傳統幼兒教育法“以老師為中心”。因此,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幼兒是主體,老師則是扮演著幼兒活動的觀察者和“幫助幼兒成長”的引導者。她對教師提出了這些方面的要求:
1、堅持“以幼兒為中心”,深入到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必須掌握蒙臺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方法,結合合適的教具有效地開展教育活動;對于班級中的每一個孩子,都要仔細觀察其內心的需求和個人自身的限制,認真分析他們的性格等,從而因材施教;在教育活動中,不用強迫式的語氣命令他們按照成人的方式做事;要做到語言形象生動,富有趣味,表情豐富,動作輕而利落;要蹲下來與孩子們交流,懷著一顆童心與他們一起游戲,不采取高踞姿態面對孩子等。應該使用貼近幼兒心理的具有活力的語言,比空泛的說教更具效力。如午飯時孩子們很吵,于是老師說:“咦,我們教室里什么時候飛進來那么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們快把它們請出去,別打擾我們吃飯了。”孩子們聽了都笑了起來,笑過之后便安靜下來吃飯了,這就是富有趣味性語言的魅力。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快快樂樂地完成每一項教育任務,在快樂的氛圍中也掌握了活動內容。
2、具備綜合教育素質,靈活運用啟發技巧。蒙臺梭利常說這樣一句話:“讓孩子們自己去打開吸取知識的靈窗,運用自己的思考不斷發展。”傳統的啟發教育中,如對比兩個實物時,老師可能會說:這兩個物品有什么不一樣啊?哪個大、哪個小?而蒙氏啟發教育法,則要求教師這樣:小朋友們看一看、摸一摸,你們發現了什么啊?這兩種教育方法,前者局限性大,老師早已限定了幼兒發現與回答的內容;而后者范圍廣,先讓孩子自己看一看、摸一摸,體會感覺,調動了孩子的視覺與觸覺,又將回答問題的內容放到最大限度,這樣孩子就可以在視覺、觸覺的感受下,靈活開動自己的腦子,尋找到事物的不同與各自的奇妙,進而認知了世界。
二、環境的設計――“幼兒之家”
重視“以幼兒為中心”,創建“幼兒之家”。雖然是縮小版,但是不僅設有智力活動室、小型的浴室、餐廳、圖書室、玩具室等,而且在布置時也主張簡單方便,充分考慮到幼兒自主活動時的需要。因此,在“幼兒之家”中,必須將玩具與材料放在幼兒可以方便獲取的低矮處,這樣幼兒可以自行獲取,便于取放,不需要大人的幫助;設備的布置一般為老師及幼兒自己設計與手工完成,樸素鮮艷但不講究奢侈華麗。
三、豐富的功能――蒙氏教具
第一次運用蒙氏教具時,我就有一種想和幼兒一起玩耍的沖動,這些教具制作很精細,很有趣。蒙氏教具有特定的使用規則,甚至有專屬的“活動室”,因此有特定的教育作用。如棕色梯是用來讓幼兒認識物體的寬窄;粉紅塔是用來辨別事物大小的……這些教具具有引導幼兒認識大小、寬窄、高矮、顏色等關系,形成了具有“秩序感”特征的教育教具。而這一特征不只是通過教具本身,還有通過“活動室”,即圍繞教具外部的一切活動來加以體現,因此教師需要處處體現“秩序感”,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有秩序地完成活動,有秩序地放置……
蒙氏教育認為,在“有秩序”的培養下,幼兒會逐漸培養起秩序感――先來后到、長幼有序等社會倫理和社會秩序。
【探索幼兒園蒙氏教育】相關文章:
• 幼兒教育中開展家園合作的策略
• 幼兒園園本教研三部曲
• 四葉草之家幼兒園
• 幼兒園激勵性言語作用
• 淺議幼兒園音樂教學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
• 談如何做好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
• 淺議幼兒園民間游戲
• 淺析如何提高幼兒園教師師德
• 音樂教育幼兒舞蹈能力培養
• 面對幼兒園作業,爸媽要淡定
• 淺談幼兒園歌曲教學的幾點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