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樹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長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沒有了德,就像無根的花草樹木,就不會長成棟梁之材。所以育兒先育德,為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從幼兒抓起,從娃娃抓起,勢在必行。作為幼教工作者應該更新教育理念,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手段,促進幼兒園德育工作的開展和實施。
一、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師德修養
(一)轉變育兒觀念,樹立新人才觀。
傳統封閉式的教育方式培養的幼兒多屬“聽話型”,循規蹈矩、行為被動、思維約束、缺乏個性。這些四平八穩的幼兒,容易得到德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喜愛和重用。不可否認這類幼兒有許多可取之處,但缺少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創造性人才素質和特征。21世紀的幼兒除了學習科學知識和生活技能以外,還應具備全面優良的素質,即:無論社會如何變化都需要的、超越時代性的基本素質和適應社會變化的“時代性”素質。更新教育觀念,能讓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規范教師言行,發揮榜樣力量。
在幼兒園工作中,教師與幼兒直接接觸時間長,而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好奇心強,愛模仿,而模仿是孩子學習的手段。所以教師衣著、言行、甚至說話的語氣都會影響幼兒學習、生活。教師本身的品質是養成幼兒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品質優良的教師才能培養優良品德的人才,所以,我們應該結合幼兒園工作實際情況,加強師德培訓工作,組織教師學習,規范教師們的言行,使教師起到榜樣的作用。
二、采取多種形式,寓德育于活動中
《幼兒園指導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常規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
(一)一日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我認為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更能促使幼兒德育教育的培養。因而,在幼兒時期衣、食、住、行、與人交往等方面應要有文明行為和習慣的標準。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樣,飯后會收拾餐具,活動結束會整理好用品等。同時,我們根據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感情豐富易激動等特點,注意從情感教育入手,同時貫徹“學一點、懂一點、做一點”,力求使教育落到實處。我們每天都要求幼兒不要用腳踩小椅子、也不要用力的搖小椅子;玩玩具時要懂得謙讓,玩過之后幫老師收拾玩具等關心集體愛勞動的習慣,每天做早操、每周一奏國歌、升國旗,要求幼兒立正、行注目禮,讓幼兒了解有關國旗的知識。對幼兒進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礙他人,愛護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凈”:碗里干凈、桌上干凈、地上干凈,對幼兒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教育孩子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學會的事情堅持做”。
(二)教學活動中體現德育教育。
教師在設計教育活動時,必須從知識、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慮,抓住各科特點,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進行有機滲透。在一日生活活動中我們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規,促使幼兒從實際出發,堅持一慣性,形成獨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質。在生活活動中滲透德育側重于培養幼兒獨立自主性、自信心、勞動觀點及態度、勤儉節約、合作謙讓、輪流分享等品質。
(三)游戲活動中鞏固德育教育。
在游戲活動或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根據教育目標,創設各種動態的活動區、活動角,在幼兒開展游戲活動時,要求教師做到:引導幼兒與人交往,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真實的品德行為表現,抓住契機進行隨機教育,以自身的言行作示范。在游戲中對幼兒進行勇于探索,正確對待輸贏、誠實勇敢的品德教育。在各種集體大活動中幫助幼兒掌握活動規則,學會與人交往。在幼兒入園、離園時進行禮貌用語和不依戀親人、愛上幼兒園的教育。在觀察、散步、參觀、春游、戶外活動等活動中進行愛護公物的教育。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行為練習、鞏固、易于培養和養成。
三、優化教育環境,隱性滲透德育
美國教育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的變化不是由個人的內在因素單獨決定的,而是由它與環境相互作用結果來決定的。為此,我們重視通過合理構建幼兒園的環境來實施幼兒德育的內容。教師們改變過去單純的為美化活動室而布置環境的觀點,從不同年齡的特點出發,考慮全面發展的需要和不同個性的差異,為幼兒創設一個整潔、溫馨、舒適而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
(一)注重園內大環境的設計。
在我們幼兒園,院墻和教學樓的墻壁上設計了各種小動物歡聚一堂的場面,渲染了友愛和平的氣氛;走廊上,張貼著孩子們設計的畫,內容包羅萬象:保衛祖國的解放軍、勇敢自信的小飛行員、海底動物的和諧相處與奮發向上……環境作為一種工具,輔助教師進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認知的教育,使孩子們在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啟發。
(二)班級的布置應體現德育內容。
教育環境中滲透德育內容,往往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而它對幼兒的作用及其影響是巨大的。如:“東方雄雞圖”――中國地圖,“可愛的家鄉、可愛的祖國”展覽等,幼兒在師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覽的過程中,在教師們真實的、健康的情緒感染下,熟悉了可愛的家鄉,熟悉了偉大的祖國,了解了家鄉、祖國各地的特產,從而自然的激發起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真情實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建設家鄉、振興祖國的種子,從而潛移默化的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教育。
各個班級利用“家園聯系欄”,每周搜集一些最新的教育理論和教育信息,用科學、實用的育兒知識來引導家長關注孩子教育,實現家園共育。班級中,另外設計一些專欄,結合班級開展的各項活動,定期評選出“聰明寶寶”、“環保小衛士”、“愛勞動寶寶”等,以此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鞏固德育教育的成果。
總之,德育教育要從幼兒抓起,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家園共育并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兒培養成健康活潑、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責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兒童。
【德育工作在幼兒園的實施】相關文章:
• 安康市幼兒園園本課程調查報告
• 幼兒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索
• 幼兒園雙語教學文獻綜述
• 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
• 試論幼兒園音樂教學實踐策略
• 從腦科學視角看幼兒園主題教學
• 不可忽視孩子的幼兒園社交
• 幼兒園園本教研三部曲
•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反思
• 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策略淺談
•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下幼兒園區域活動評價的轉變
• 一座像家一樣的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