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綱要》指出: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需要和發展水平,將周圍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作為幼兒發展的重要資源。新《綱要》的頒布給了幼教者全新的視野,作為地處郊區的農村幼兒園,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那么,農村幼兒園怎樣利用周邊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地構建農村特色教育呢?
一、收集篩選本地資源
我園地處蘇皖交界的古鎮丹陽――傳說中的七仙女下凡之地,自然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面對種類繁多的自然資源,我們不是全盤接收,而是根據新課程的需要,本著興趣性、安全性、衛生性、整合性的原則有目的地選擇,利用社會、家庭、幼兒園三方面的力量對自然資源及其教育價值進行篩選和挖掘。
組織幼兒開展調查,豐富對家鄉自然資源的認識。要使自然資源成為教育內容并發揮其教育價值,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認識。為此我設計了一些表格,圍繞當地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民風民俗,請幼兒帶回家讓父母協助填寫,家長的積極配合,拓展了教師和孩子認識的空間。
二、利用農村自然資源構建特色教育活動的途徑
構建園本化特色課程的實施貫穿于幼兒的一日活動,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我發現農村的自然資源也能多渠道地運用到幼兒一日活動中來。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暗藏著許多有效整合和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的契機。
(一 )因地制宜,創設促進幼兒主動學習的物質環境
新《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
1.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選擇性的室內操作材料
深刻領會《綱要》精神后,教師認識到物質環境的改造應于教育目標相一致。為此,我適時向幼兒提供一些農村自然材料,有各種各樣的樹枝,樹葉和幼兒收集的螺絲殼、貝殼、狗尾巴草等,在教師的指導下,一件件充滿童趣的作品在幼兒一雙雙稚嫩的小手操作下誕生了:一串串螺絲殼和貝殼涂上顏色搭配穿起來便做成了一幅五彩的門簾,在風的吹拂下,還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一粒蠶豆加上兩粒豌豆,再采來一片楓葉,便做成了一條金魚。豐富的鄉土資源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動中幼兒猶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斷地飛翔,身心達到了愉悅和諧發展。
2.就地取材,提供豐富的戶外活動器具
農村陽光充足,空氣新鮮,活動天地大,根據農村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收集了大量的民間游戲。如:“跳房子”、“貼人”、“老鷹捉小雞”等,這類游戲不僅促進了幼兒身體機能的協調發展,還培養了孩子初步的自我保護能力和機智勇敢的精神。利用鄉土資源,如:用松果系上帶子,讓孩子當毽子子踢,用竹子做成高蹺,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用葵花桿加石輪做成小推車等,我們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晨間游戲活動,讓孩子們在玩耍中發展了交往、合作、創新能力。
(二)農村自然資源在幼兒生活活動中的運用
利用農村自然資源豐富班級自然角種植園地,培養幼兒關愛與呵護植物的情感,我們在園內為孩子們開辟出一塊種植園地,分季節種上了青菜,大蒜,辣椒,紅薯等植物。種植時,讓幼兒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比如種菜時,讓幼兒把大蒜頭放進挖好的洞坑里,讓幼兒幫著澆水等,豐收時,組織幼兒采毛豆,剝毛豆等。幼兒在種植和護理植物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和思索,了解了種子等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了哪些植物的果實長在地下,哪些是長在外面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植物頑強的生命力,培養了幼兒的好奇心和研究植物的熱情,當食堂的師傅把師生們的勞動果實烹制成可口菜肴時,孩子們笑得是那樣的開心和自豪。
(三)農村自然資源在孩子學習活動中的運用
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活動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容易獲得知識的活動,用農村自然物進行計算教學活動,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點。在計算教學中,從重視傳授知識變成重視能力的培養,教學的方法上,從重演示法變為重幼兒動手操作,真正發揮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幼兒沒有學具操作,就用收集來的小石子,小竹棍,小螺絲殼代替,自然物的運用,使孩子們每人都有操作的材料,真正做到了在“做中玩,玩中學”。
三、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構建農村特色教育活動的實踐價值
1.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在構建園本化課程實施過程中,因沒有現成東西,教師們就認真學習并進行大量的收集、整理和創編等,教師的觀念得到了更新,也更好地發揮了教師內在的潛力,我們撰寫的
論文、教學案例有多篇在省、市、區獲獎。同時,教師的奉獻精神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幼兒園來不及做的就帶至家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使用和駕馭教材的能力不斷提高。
2.有利于勤儉辦園
農村幼兒園由于存在著教育經費不足,教學設備設施少等缺陷,而幼兒園每天的活動需要大量的材料,全部去購買,又不有利于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了周邊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為幼兒所用。通過實踐,自然資源的運用不僅促進了幼兒探索,創造能力,而且也為幼兒園節省了一筆不菲的開支。
3.架起了幼兒園和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
在構建園本化課程實施中,教師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系、親子樂等途徑積極向家長宣傳展示,并取得了家長的密切配合,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吸引家長關注幼兒園活動的眼球,使家長成為我們的支持者、合作者,也成為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的資源。如在開展“端午節”活動中,邀請小朋友的家長來園和小朋友一起制作蛋兜,請小朋友的奶奶,外婆教教師包各種各樣的粽子,然后一起來歡度節日,感受著濃濃的具有民間特色的節日氛圍,許多家長為我們開展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四、活動啟示
以《綱要》精神為指南,以構建課程為依托,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的農村特色活動,通過兩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實施中,我們感受到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農村幼兒園開辟了一條新道路:
1.為農村幼兒園找到了彌補教育經費不足的缺陷;
2.豐富了教育活動內容,促進家園社區效應,為幼兒提供了感受和體驗家鄉文化的機會;
3.實現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 、陳鶴琴先生“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的教育理念。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區丹陽中心幼兒園
【農村自然資源在幼兒園的靈活運用】相關文章:
• 幼兒園體育活動傷害事故規避
• 淺談幼兒園體驗式教學
• 幼兒園精細化策略管理模式初探
• 農村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探討
• 家園聯手實施幼兒園本土文化教育課程
• 幼兒園離不開的親人
• 幼兒園教育實踐探索(8篇)
• 幼兒教育小學化思考(5篇)
• 流行音樂在幼兒園活動中的介入
• 幼兒園鄉土環境系列設計
• 讓幼兒園教師一天只有21小時
• 市場經濟條件下幼兒園的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