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課程的本體概念和價值實現出發,思考21世紀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認為未來幼兒教育的價值取向應以幼兒的個體發展和社會生產解放為指向,其中社會價值的實現以幼兒個體價值的實現為前提,通過分析幼兒園課程中幼兒缺乏主體性意識、忽略了幼兒全身心的感官體驗等現有問題,推斷21世紀中國的學前課程應該具有主體性、生成性和體驗性的特征。
關鍵詞 幼兒園課程 課程價值 課程設計取向
幼兒園課程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實踐幼兒園課程,需要關注幼兒主動的、真實的體驗、關注幼兒的學習、關注滲透。21世紀已過去十七年,中國人依然懷揣著對教育強國、教育樹人的希冀,如何不負歷史重托,培養出21世紀的合格公民,這是幼教界一直重視的問題,課程是教育的心臟,回歸學前課程的本體概念,在教育目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評鑒方面都應符合新時代特殊要求,進一步討論課程開發中的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的動態契合,以及學前課程的設計取向。
1突顯幼兒主體性的幼兒園課程
從上個世紀開始,我們就不斷描繪新世紀未來社會理想成員應有的基本素質,其中包括不斷學習的欲望和能力、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責任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不可置否,21世紀具有新時代的特質,21世紀的中國公民也要求不斷體現出“主體性”時代的基本素質。馮曉霞老師曾明確指出:“主體性’即‘主人性’,是人在各種現實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主人’的屬性�!蓖伙@幼兒園課程中幼兒的主體性,包括積極主動性、獨立自主性、社會適應性和創造性,需要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這三大關系。未來社會的理想新人是具有高度主體性品質的人,然而目前幼兒主題性發展缺失現象仍相當突出,能較好掌握知識卻欠缺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適應社會能力弱。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則在于托幼機構中兒童自主探索機會少、師幼關系不平等、重共性輕個性、重統一輕差異。盡管這一問題現己改善許多,但關注并促進幼兒主題性發展仍面臨巨大挑戰。
2關注幼兒自主自信、關心合作、探索創造的幼兒園課程
赫胥黎《美麗新世界》里的幸福兒童是標準化批量生產的瓶子,忽視人類的個體差異性及個別需求,逃避苦難造就的堅毅與勇敢,缺少個人情感和基本的自控力,追求一成不變的“幸�!薄D鞘呛振憷鑼ξ磥砦镔|泛濫的文明社會預測,但里面充斥著各種統一、標準化和過度的及時行樂“文明人”,通過對比思考,我們幼兒園課程應重點突出自主自信、關心合作、探索創造等目標,以促進幼兒主題性發展。其中,“自主自信”旨在激發幼兒的自我意識發展,能全面認識自己的長短,能學會與自己、他人積極相處;“關心合作”是旨在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能關心尊重他人并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繼而逐步適應社會;“探索創造”旨在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帶著發現的眼光認識和創造美好生活。
幼兒園課程如何激發幼兒主體性發展,關鍵在于幼兒在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在于教師“耐心等待、觀察與介入”程度,是民主平等的師幼關系。恰當處理好教師與兒童的各種關系,有利于兒童主體性發揮。不管今后幼兒園課程模式具體將如何改變,都應該堅持以下幾點:
幼兒園課程應注重幼兒的自主探索,教師應善于提供幼兒自主探索的空間,并引導其思考、發現、創造;幼兒園課程應該注重幼兒的個性化發展,而非整齊劃一地培養,尊重幼兒的選擇,理解幼兒的試誤,幫助幼兒建構對世界的認識,獲得自我認同感;幼兒園課程應該貼近幼兒的生活,注重幼兒一日生活的課程價值,善于將真實生活與幼兒園課程相融合,嘗試用“實習場”營造合適的任務情境,幫助幼兒積極地“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但前提是從兒童自身需要出發,而并非為了滿足成人的某種欲求而提前對兒童條件設置。
3靈活處理預設性與生成性的幼兒園課程
有益于學前兒童經驗智能的增長、情緒趨于穩定、良好地適應社會、身體健康成長、審美能力提升的學前方案,特別體現在課程開發與教育活動的價值取向。由于課程開發者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因而產生了“社會本位”、“兒童本位”、“學科本位”等典型課程觀及其他折中性質的課程觀,這些課程目標對應著不同的課程模式,如行為目?耍ㄔ誑緯討?前預先定下課程結束后兒童應發生的可見行為的變化。)對應著“目標模式”;生成性目標(在教育情景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對應著“過程模式”。
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各有利弊,其中,過程模式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主動性、創造性等方面更有優勢,如瑞吉歐的生成課程,美國的“自然發生”課程。這與今天國家對教育的要求、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兒童自身發展的需要是一致的。
生成課程首先源于兒童與教師的興趣,在幼兒園課程實施中,讓課程目標與幼兒興趣、需要的滿足有機融合起來,在活動任務、環境中的人事物、突發事件、共同生活(解決沖突、給予關愛、建立常規)中靈活生成課程目標,注重兒童活動的過程,反映過程中兒童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結果及其經驗生長的要求。21世紀幼兒園課程應注重生成性,注重過程模式與目標模式的動態結合,由于生成性目標是非預成性、在教育情境中自己產生的目標,因而在尊重兒童,使其有權決定最值得學習的事件時,兒童將日愈深入探究其已有知識,并在問題的解決和興趣的滿足過程中生長新的知識點,基于生成性目標的課程必然會促進終身學習。
4注重體驗性的幼兒園課程
幼兒園課程的特殊性還體現在,幼兒學習方式的行動性和學習內容的生活化。我們的幼兒應該在自然情境中學習。但在現實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幼教工作者仍難以避免“幼兒端坐靜聽”“忽視幼兒探索”“過度關注幼兒聽覺而忽略其他感官學習”的教學現象,在實際的課程實施中,仍存在“幼兒徒手學習”“課程資源單一、忽略物質性資源”“難以創設適合幼兒理解的情境”的現象,這些都在無形中剝奪了幼兒體驗式學習的權利和機會。
關注幼兒的生活體驗和學習體驗,切實幫助幼兒“以身體之、以心驗之”,要求我們必須關注幼兒的一日生活,幼兒的學習發生在具體的一日活動中,我們要以學定教,根據幼兒的學習行為及其現有水平來確定教師行為。
關注幼兒的真實體驗,關鍵在于激發幼兒探索的心向。杜威曾指出,應重視幼兒直接知識的獲得,而幼兒獲取的直接知識是在實際生活中獲得,即“主動作業”,這一積極探究、操作和交往的狀態,本質在于生活與生命的關聯,如果該活動能引發幼兒真實的興趣并貼近其生活,如此便能產生真實的體驗,進而促進其生活的成長,這要求我們重視營造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現場,與幼兒生活密切相聯的實習場,更能激發其主動作業。
縱觀國內學前教育領域,各種課程模式不斷自歐美引入,其中包括蒙臺梭利課程模式(Montessori Model)、以皮亞杰理論為基礎的High/Scope課程模式以及其他以不同理論為基礎的課程模式如銀行街課程(Bank Street)和直接教學課程模式(Direct Instruction Model),我想,盡管國外的一些學前課程模式真的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但我們還要思考他們各自產生的時代、文化和社會背景。21世紀的中國不能再盲目崇洋,更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國外成功的課程模式,因為中國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國情和社會背景,更有新的時代特質,我們要開發適合21世紀中國的課程模式,不能繞開國外學前課程的成功經驗,但更不能繞開中國學前課程的已有成果和現存問題,未來的學前課程,在國人特別是幼教工作者的努力下,必然會有許許多多的課程方案涌現,但不管未來涌現的是何種課程方案,都應該要堅持幼兒主體性、目標生成性、活動體驗性的基本原則,呈現在國人眼前的都應該是一幅幼兒獨立自信、積極主動、合作關心、探索創造的美好畫面。
【關于幼兒園課程發展的思考】相關文章:
• 幼兒園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教育實踐分析
• 幼兒園班級管理策略探索
• 淺談農村資源與幼兒園教育
•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設置
• 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措施
•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組織策略
• 學前教育專業男生體育教學研究
• 小心來自幼兒園的健康威脅
• 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實施對策研究
• 優化幼兒園晨間活動之初探
• 新建幼兒園班級環境生活化表達
• 淺析幼兒園小班的隨機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