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是學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視角,是否需要進行生活化的課程改革需要思考其中利弊。本文從揭示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內涵出發,歸納課程生活的特點,并且總結出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利與弊。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課程生活化;利弊思考
幼兒園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目前我國學前教育一般采取的形式,如何開展幼兒園課程是推進學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是改革的重要視角。
一、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內涵
開展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的,并能奠基于兒童的未來生活,以符合兒童生活特點的自主探索、發現式學習等活動形式為載體,引導兒童在生活的自然狀態中獲得成長與發展,并在學習和探索的同時體驗童年生活的快樂�!奔醋屵m齡兒童不會因為參加幼兒園課程而與其應該生活的環境相脫離,同時也不會因為不科學的課程導致學前兒童錯過絕佳的成長時機與環境。人類通過生活這一基本方式認知、經歷并且學習自然與環境,并且通過不斷反復的過程而獲得自身發展。相比于生活,教育是專門為了深入獲取某一方面的知識或者經驗的過程。教育由生活發展并且放過來審視與理解生活的內涵。而在幼兒園實施生活化的課程是一種創造性建構兒童認知世界、理解世界并且參與生活的過程。
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特點
適齡學前兒童在幼兒園中的學習應當符合其成長要求的特點,具體而言應當將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設計的符合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課程生活化應符合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特點。3-6歲的幼兒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幼兒在這一階段,開始慢慢建立基本的生活獨立與心理形成,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教育影響著幼兒日后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灌輸式的或者強迫訓練式的課程方式很可能會讓幼兒產生對接受教育產生抵觸的心理,不利于其日后參與義務教育。所以,筆者認為必須開設符合這一年齡段幼兒需求的、符合成長規律的課程,循序漸進,自然地將幼兒從保育的階段過渡到教育的階段,使幼兒在享受快樂童年的同時,身心思智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第二,生活化課程應滿足由淺入深、可持續發展的特點。人的身心發展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幼兒心理發展水平和認識周圍客觀世界的能力很低,必須通過自己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來發展自己。這就要求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從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口頭語言開始,逐漸向科學知識過渡,從認識環境逐漸到認識世界過渡,結合幼兒的成長情況不斷發展課程的內容,在合適的機會教授合適的課程,以引導幼兒成長為目標,以認識世界的興趣點作為幼兒參與學習的動力源泉。由淺入深的生活化課程既是人的發展規律的要求,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第三,課程生活化設計應情景多樣化的特點。課程生活化不僅要求由淺入深,也要求在課程設計上遵循情景多樣化的特點。幼兒最早認識世界是從認識周圍的現實生活開始的,并且幼兒在這一階段獲取知識和經驗的方式也主要是通過感知而非理解的方式。所以,在生活化課程中融入于幼兒息息相關的生活情境,同時將課程的內容的開展建立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以及幼兒的興趣程度的基礎上,旨在引導還是正確認知世界。
三、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優勢
幼兒園課程生活化自然地將幼兒從保育過渡到教育的階段,在不影響生活環境的情況下給幼兒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這樣的過程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更是以幼兒身心為基礎的全方面發展過程。具體優勢表現為:
其一,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有利于幼兒的生命成長。正如上文所述,幼兒在3-6歲這樣一個階段主要通過感知周圍的現實生活來認識世界,所以設計貼近現實生活,具有感性、形象、具體特點的生活化課程符合幼兒的成長規律,避免了將幼兒園教育與幼兒的生活相割裂,有利于幼兒的生命成長。
其二,有利于幼兒獲得個性化與多樣化發展。幼兒在這個階段正在努力用雙眼獵奇周圍的現實生活,將豐富生活情境與課程相結合是拓寬幼兒視界的良好方式,同時豐富的課程的內容給予幼兒更多的成長趨向與興趣選擇。有效地避免了兒童僅通過給出標準答案的教材而養成固化思維,從而能夠讓幼兒最大限度地保持個性,獲得多樣化的發展路徑。
其三,有利于幼兒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當前,中國孩子最缺乏的不是學習知識的能力而是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能夠應對復雜的科學知識卻無法打理好自己的生活。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不僅能夠使幼兒獲得基本的生活技能,也能培養幼兒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與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從長遠來看,課程生活化是在為幼兒日后的成長之路夯實基礎。
其四,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探求精神。探求精神是拓展思維能力與改造世界能力的動力和源泉,是人類一直以來文明進程的內在動力。幼兒正是思維方式與精神品質形成的年齡階段,對幼兒而言,這是建立探求精神的良好時期,而生活更是為幼兒提供了諸多探索的情景。引入生活化課程,讓幼兒動手動腦探索周圍的生活環境,在反復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幼兒形成探求精神,這對于幼兒在今后的生活中提升嘗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除此之外,有利于實現幼兒園教育的目的。幼兒園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能夠掌握多少科學知識,而是自然地讓幼兒從保育過渡到教育的階段,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建立完整的人格為今后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要實現這樣的教育目的就必須保證幼兒不會因為進入幼兒園而與真實的生活世界相隔離,因為多樣化給幼兒提供了書本教材無法給予的樂土。適合幼兒發展的道路是引導幼兒逐步認識世界,從感知周圍生活的樂趣開始,積極調動幼兒參與到課程當中,讓其在生活化的課程中全方面發展,最終實現幼兒園教育的目的。
四、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弊端
雖然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好?良多,但是同時也存在著許多我們必須正視的弊端,否則當生活化幼兒園課程的凸顯弊端時反而會戕害了幼兒的健康發展。
首先是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課程銜接弊端。通常幼兒園所采用的課程設計一般與小學、中學教育的模式一脈相承,而生活化的課程必然會與原有的課程設計不相同,具體包括課程的時間安排、授課方式以及幼兒參與課程的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所以當幼兒習慣了參與生活化的課程后,其進入小學教育階段需要重新適應課程安排,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可能會讓孩子難于轉變。
其次,課程生活化嚴重依賴教師的個人情況。生活化課程教學的核心在于老師引導幼兒參與課程,但是不同的老師引導的能力是不同的,而且可能在授課中以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引導幼兒的學習,不恰當的引導可能阻滯甚至妨害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最后,生活化課程僅在幼兒園中缺乏足夠的生活情境。限于幼兒園所具有的規模,雖然在幼兒園中可以模擬一些生活的環境,但是一方面是情境的內容不夠豐富,另一方面是模擬的情境很難突出形象具體的特點。如果將幼兒帶出幼兒園來教授生活化課程又會產生安全問題方面的擔憂,所以,就目前而言實現課程生活化缺乏足夠的實踐條件。
參考文獻:
[1]青海華.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4(3):164-164.
[2]寇西鳳.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思考[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24(6):136-138.
[3]印小青,李娟.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意蘊、誤區與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6(2):64-66.
作者簡介:
余愛珠(1967~),女,福建永泰人,大專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就職于梅列區婦聯托幼中心。
【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利弊思考】相關文章:
• 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利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