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128(2010)09-0076-01 現實生活中,常見某些幼兒園教師在臨近上課時,為了教育活動中的某個知識點匆匆翻閱資料,而后在活動開展中照本宣科,孩子們當是跟著囫圇吞棗。
誠然,這亦是一種務實、求真、負責的態度,值得夸贊-較之于那些不懂也不追究、更不許孩子“瞎胡鬧”著追問的態度可謂天壤之別。然而,換角度視之,我們的幼兒園教師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在現實教育實踐中捉襟見肘的窘迫卻悄然顯現:預設的教育活動尚有多少個不解之處,生成的教育活動又會是怎樣的局面呢?
然而,這卻也并非盡是幼兒教師自身原因所致。可以說,現今活躍在幼教一線的教師大多均畢業于中等師范學校。她們邊工作邊進修雖也取得大專甚至本科學歷,然而由于較早地接受職業化教育,使她們的知識結構雖顯專業化,但更趨于單一性。在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大社會環境背景之下,審視我們幼兒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我們不難發現:
1 歷史和時事政治知識的空乏
乍看之下,似乎此類知識可有可無,且周圍工作、生活的環境也的確缺少這樣一個關注和交流的氛圍。實際上,教育實踐證明:一定的歷史和時事政治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這關系到所培養的教育對象的基本民族觀、愛國情感、道德行為的萌發與奠定、形成--一個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積極關注時事政治的教師,其知識和態度將影響到她所組織的教育活動,并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出有民族自尊心,有祖國自豪感,有強烈自信心的中國兒童(注意:我們培養的孩子不僅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國的未來)。過分重視認知發展、培養藝術特長,已經導致了許多與歷史、政治、時事相關的諸如“節日教育”之類的主題教育活動的流于形式和疲于開展(形式上盡管花樣翻新,內容和目標上卻體現不出更新、漸進,挖掘不出潛在的教育價值,結果當之如是了)。這也足夠引起我們的認真的反思了。
2 自然科學知識的貧乏
孩子的每一天都在“自然”中度過。這是一個豐富多彩、充滿無限生機、能夠引發孩子無數遐想和探索行為的奇妙的世界動物、植物、人類、森林、海洋、山川等等相互依存但又各自獨立。可我們的孩子卻過早地對這一切止住了好奇--熟視無睹,一派漠然。
引導孩子在環境中與自然對話、進行充分活動必定要求教師以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作底蘊:有豐富的積累,才有足以充分展開的教育活動中的激情發揮--興許只是寥寥數語卻已在幼兒心中投下“驚喜”“神往”的影子。誰又能預料,這種“神往”“驚喜”會不會成為日后萌發進一步探索、生成興趣點的發源地?
3 現代科技知識的缺乏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電腦只有筆記本大小、載人航天飛船上天了、汽車能水陸兩用,還有遠洋巨輪、克隆羊等等,常給孩子帶來說不清、道不明的激動、憧憬和稀奇。也許,我們認為彼很遙遠,與己無關,也就忽略了孩子的需求,無意中錯過了孩子科學興趣的萌發、科學態度培養的絕佳期。要知道,基于一般了解之上的模型小制作、科學小實驗會帶給孩子多少創造、探索的樂趣!而與此相關的一些實地參觀訪談、專題錄象播放、主題區域布置等,又會讓孩子在切實的搜集、整理、觀察等的活動中,積累許多科學經驗、掌握屬于自己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概念,最終還鍛煉了幼兒的實際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也許膚淺,或者片面,甚至還有些偏激。但相信,同行朋友們看了之后多多少少會有所啟發。
明確了學習的方向后,也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簡便易行、富有成效的學習方法有哪些呢?
3.1 閱讀和反思。閱讀使知識得到豐富,而反思則使知識得到提升。閱讀可以是網上瀏覽,亦可以是翻閱雜志書刊,有條件的還可根據需要有目的的選擇一些卷宗、檔案,作為閱讀的對象。反思則可以是讀后小感――應用于教育實踐――實踐中對學習的知識與實踐連接的再思考――再學習…….如此,循環往復,層層遞進。當然,亦可以是其間某一環節的自然出現或運作。
3.2 觀察。“大自然大社會皆是活教材”――我們用以指導幼兒教育實踐的理念同樣可以適用在幫助自己的成長之中。《幼兒教育》(03年10月版)曾刊登過一篇題為《像海綿吸水一樣充實自己》的文章,介紹一教師將日常所觀察的一個生活技能成功運用到幼兒隨機的教育引導之中的案例。可以說,只要有心,只要用心,環境中、生活中,潛藏的于幼兒教育、于自身成長有利的知識、技能、習慣、情感,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3.3 操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親”。沒有深刻的體驗是不可能道盡其間所有的技巧、奧妙、訣竅的(相信老師們在指導手工制作、科學實驗演示中定有同感)。有操作,才有體驗;有體驗,才有發現;有發現,才有了進步的動力、發展的可能,才會對指導教育幼兒的實踐活動有了更明確的目的、更簡明的指導,更有了趨向成功、對教育活動有了然在胸的把握的自信。這一切,都有賴于教師的操作所積累的“經驗”知識。學習的方法之中,操作必不可少。除了眾所周知一些教育所需的一些手工制作、科學實驗操作,教師們有時還可嘗試各種“工匠”式的活兒--編織、堆砌、拼搭等等,既填補了業余生活,增添了生活情趣,又積累了寶貴的知識經驗,為日后可能的教育活動開展拓寬了自己的“內存”。
“有納才有吐”。
時時想到學習,處處樂于學習,事事貫穿學習――讓學習的態度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職業態度,讓學習的意識伴隨我們度過教育工作的每一天。
無論是為著教育的生活或是為著生活的教育,無論是為著孩子的發展還是自己的成長,都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加快腳步,充實自己:學習,再學習!
――與諸位同行共勉。
【漫談幼兒園教師的知識儲備】相關文章:
• 談幼兒園活動區的設置
• 幼兒園的開放日,家長智慧應對
• 幼兒園區域工作紙投放的策略
• 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
• 幼兒園下半場集結號
• 淺談幼兒園的數學教育
• 如何加強幼兒園財務管理
• 關于象棋啟智的幼兒園論文
• 幼兒園美術教學多樣化初探
• 幼兒園特色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 幼兒園常規教育探析
• 幼兒園是孩子幸福的百草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