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節奏是
音樂構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法,節奏感是音樂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進行節奏訓練,培養幼兒節奏感是十分必要的。但長期以來,幼兒園節奏活動往往與幼兒的生活經驗脫離,大多在教師的指揮棒下灌輸式、機械地進行節奏技能的訓練,幼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缺乏學習的興趣和樂趣。為了解決這些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我園在幼兒園節奏活動生活化方面進行了嘗試。
生活化的節奏活動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鼓勵幼兒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生活中蘊涵的各種節奏。在活動中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表達,從而調動幼兒在節奏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激發幼兒學習節奏的興趣,引導幼兒感受節奏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我們采取如下方法:
一、節奏活動內容生活化
1 引導幼兒傾聽、再現生活中的聲音與節奏
幼兒生活在聲音的世界里,節奏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因此,教師應做個有心人,引導幼兒認真感受、收集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節奏。如,各種物體運動時發出的聲音:有鐘表的嘀噠嘀噠聲、拍球的嘭嘭嘭嘭聲、跳繩的啪嗒啪嗒聲、炒菜的嚓嚓嚓聲……;各種動物的叫聲:有小貓的喵喵喵聲、小狗的汪汪汪汪聲、公雞的喔喔喔聲……;各種叫賣的聲音:有叫賣豆腐花的、有叫賣――饅頭,山――東饅頭的……;各種大自然的聲音:有呼呼的風聲、嘩啦啦的雨聲、沙沙的樹葉聲……在引導幼兒交流“你在生活中聽到了什么聲音?你感覺到這些聲音是什么節奏的?”之后,再引導幼兒“你能把這些節奏表現出來嗎?”讓幼兒用自己的肢體動作、聲音、語言進行再現。在交流活動中,幼兒非常興奮,迫不及待地交流自己感覺到的聲音。在后面的表現活動中,孩子也很踴躍、很大膽,惟妙惟肖地進行模范、表演。有的邊發出炒菜的聲音邊做炒菜的動作;有的邊學貓叫邊模仿貓走路的樣子;有的邊發出鐘表聲邊用手臂做出秒針移動的樣子……為了讓幼兒有更多的交流和分享,教師引導幼兒進行雙向互動,如:一幼兒做肢體動作,其他幼兒猜,并有節奏地為他
伴奏。每次活動結束后,對幼兒布置了下一次活動的“家庭作業”――“生活中你還看到、聽到、感覺到什么是有節奏的?”幼兒就在這不斷地觀察、模仿、再現、交流中豐富了節奏活動的內容,體驗、感受到了節奏活動的樂趣。
2 選擇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的題材作為活動的內容
通過引導幼兒對生活中各種聲音的模仿、再現,為生活化的節奏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又選擇了許多音樂創造者通過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再用音樂的形式、節奏的變化表現出來的優秀作品作為幼兒節奏活動的內容。如《快樂的小廚師》,我們通過引導幼兒觀察了解自己的媽媽、廚房的阿姨在廚房忙碌的情節,模仿她們洗菜、切菜、炒菜、上菜等富有情趣的動作來表現作品中舒緩、激越高興、得意時音樂節奏的變化。又如生活中解放軍、警察一直是幼兒最喜歡、最崇拜的角色之一,為此我們選擇了《小小解放軍》作為節奏活動的素材。教師通過引導幼兒模仿解放軍踏步、扛槍、開槍、開炮、敬禮等動作感受進行曲節奏的雄壯、激昂。
通過選擇這些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的節奏活動內容,讓幼兒充分感受到了節奏活動的樂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節奏。
二、節奏樂器生活化
購買的打擊樂器固然具有較高的藝術性,一直以來也是幼兒園節奏活動的首選樂器,但從生活中尋找“樂器”更富有挑戰性和創造性,使用得好則充滿趣味,更能激發幼兒對節奏活動的興趣,學習效果不僅能與正規樂器媲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更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合理使用生活化的樂器。利用“廢舊”材料自制樂器是激發幼兒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如:在節奏活動《小青蛙》中,我們選擇了兩個小碟子制成的樂器,一敲一合發出的“呱呱呱”聲,就像是青蛙的嘴在一張一合的叫呢。這樣的樂器幼兒不僅熟悉、喜愛,而且操作方便,聲音悅耳,又與《小青蛙》的音樂主題十分吻合,大大激發了幼兒學習節奏樂《小青蛙》的興趣。除此之外,我們還自制了用鑰匙和鐵絲串成的串鈴、易拉罐和沙子(豆子或小石子)制成的沙球、洗衣粉桶制成的小鼓、臉盆(餅干盒)制成的大鼓以及各種能發出聲響的廚房用具和生活用品等,將這樣的“樂器”投放到節奏區里,讓幼兒自由探索,不僅提高了節奏活動的趣味性,也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使幼兒在不知不覺、輕輕松松的氛圍中掌握并創編出各種節奏。
三、節奏活動形式生活化
1 充分利用家庭資源,讓幼兒自由體驗生活中的節奏
節奏活動穿梭人家庭,讓幼兒在家庭中自由、愉快地感受節奏。每個家庭生活中的許多事,都能引導孩子感受到節奏的存在。如:洗手時聽聽水龍頭的節奏(滴滴答答或嘩啦嘩啦),刷牙時聽聽牙刷發出的節奏(刷刷刷),走路時聽聽拖鞋發出節奏(啪嗒啪嗒),再聽聽敲門(咚咚咚)、切菜(嚓嚓嚓)、上樓梯(踏踏踏)……的節奏。這些家庭節奏活動的開展需要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系欄、通知等方式,指導家長與孩子共同體驗,并和孩子一起做簡單的記錄。開展家庭節奏活動,不僅讓孩子在家庭中進行節奏學習,也讓家長參與了節奏的訓練,同時增進了家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
2 創設生活化的音樂節奏區
生活化的音樂節奏區是為集體活動和將來學習的節奏活動提供前期準備的場所,也是教師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的最佳場地。幼兒在里面能盡情發揮、自由創造。教師把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廢舊的鍋、碗、盆、蝶、湯匙、筷子、小石子、豆子、沙粒、果核等都投放到活動區里,并制作了一些水果、動物等幼兒喜歡的形象節奏卡,讓孩子自由探索。在這樣的活動區里,孩子們能積極參與、大膽實踐,由起初的自由、無目的亂敲打逐漸過渡到按一定的節奏有意識的敲打,最后到根據自己創編的節奏型進行演奏。由起初的個人嘗試逐漸過渡到找同伴交流,最后到小組共同演奏或輪奏。在這過程中,幼兒的音樂節奏感、音樂演奏能力和節奏創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節奏活動貫穿幼兒一日活動之中
在一日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我們并不把節奏活動僅僅局限于教師組織的正規活動,而是貫穿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例如:利用早鍛煉時間引導幼兒感受拍皮球時(嘭嘭嘭)的節奏,跳繩(啪嗒啪嗒)、跑步(踏踏踏)……的節奏;在生活中,聽聽擦桌子(嚓嚓嚓)、掃地(刷刷刷)……的節奏;在戶外散步時,聽聽被風吹動時樹葉發出的“刷刷”聲、傾聽春雨的“沙沙”聲、夏天打雷的“轟隆隆”聲……
此外,教師還可將節奏活動與其他領域的學習內容相融合。如:將節奏練習與
兒歌朗誦和故事欣賞相融合。在故事欣賞《大象和蚊子》活動中,為了讓孩子進一步感受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角色特征,教師引導幼兒感受大象走路緩慢、沉重的節奏,蚊子叮咬大象又輕又急的節奏,大象用尾巴驅趕蚊子時尾巴一甩一甩的節奏及最后大象生氣時用力跺腳的節奏,并讓幼兒用肢體動作進行創造性的表現。孩子們有的彎著腰,邊走邊甩動長鼻子(手臂)表現大象走路時的節奏;有的兩手食指尖并攏放在嘴前不停向前戳,表現蚊子叮咬大象時的節奏;有的把一只手放在屁股后面左右甩動,表現大象用尾巴趕蚊子時的節奏…一活動中,幼兒能積極思維、大膽表現,氣氛達到了高潮。
總之,生活化的節奏活動是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通過整合多方教育資源,創設自主、互動的學習環境,把節奏活動貫徹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讓幼兒在“玩”中不斷提升感性經驗和理性認識,激發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幼兒節奏感和表現力。同時,生活化節奏活動的探究體現了尊重幼兒個體差異,促進幼兒個性發展。鼓勵幼兒自主學習,增進幼兒互相交流等教育理念,幼兒在積極參與、大膽表現、盡情分享中不斷肯定自我,體驗積極向上情感,充分獲得自我價值感,為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幼兒園節奏活動生活化的嘗試】相關文章:
• 夏季,幼兒園遭遇“手足口病”
• 聚焦有序的幼兒園生活
• 論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動機
• 高職院校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著力點
• 高職學前教育鋼琴即興伴奏能力培養
• 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誤區舉例談
• 幼兒園色彩畫教學探索
• 幼兒園區域活動設計實施
• 幼兒園常規教育探究
• 淺談如何在幼兒園開展創意課程
• 幼兒園課程的社會學基礎研究
• “潤物無聲”,巧妙布置幼兒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