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報道“西安幼兒園服藥門” 事件的記者,回顧這一事件,不難發現,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幼兒園老師良知的缺失,以及監管部門、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明顯失察。在五名當事人被采取刑事措施之后,我仍有太多疑問。
第一,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良知去哪兒了?
校方將藥片分發給各個班級,“按班按人數發到每個班老師手里,并看著老師給孩子吃”。這意味著,藥片將經過一大批幼兒教師之手。但是,數十名教師在長達六年時間里,對孩子服藥一事熟視無睹。且不說作為教師,他們明顯失職,僅這種冷淡和沉默,就讓人難以理解,以至于不得不懷疑他們的職業道德和良知。
第二,是誰提議和決定讓孩子服藥?這種行為如何定性?
官方迄今披露的事實對服藥的決策者或指使者語焉不詳。這名決策者是否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也值得司法機構參考。
第三,五萬多片處方藥是如何進入幼兒園的?
按照官方查明的情況,藥品系幼兒園冒用其他醫療機構名義購買。但是,出售方為何未進行起碼的核實?
多達五萬多片的處方藥,是如何輕易擊穿監管的?在市場上輕而易舉就能購買處方藥的現實,讓人不得不懷疑藥品監管形同虛設。那么,法規為何成了一紙空文?誰應對此負責?
第四,幼兒園為何能“帶病升級”?教育部門的監管何在?
涉事幼兒園曾因為裝修“有油漆滴到孩子衣服上、讓兩個孩子擠一張床”等原因,遭遇家長投訴,據稱政府曾介入處理。在這樣的背景下,該幼兒園反而 “帶病升級”,成為一級園,有了調高收費標準的合法理由,也有了招生的金字招牌。那么,成為“一級園”的評估標準是怎樣的?評估過程有沒有走形式?監管是否盡到了責任?
第五,校醫行醫應該如何規范?
校醫普遍缺乏行醫資質,是一個現實問題。應對這一群體的醫務行為作出更嚴格的規定和限制,“沒有開處方資質的人就不得開處方藥” 應是紅線。在本次事件中,筆記本上白紙黑字的“預防針提成費用”字樣,也值得關注和核實,其背后有沒有更為不堪的丑聞?
第六,誰應該為孩子的健康埋單?
我們難以排除服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健康的可能性,家長對此憂心如焚完全可以理解。官方一度僅指定一家醫院體檢,引起家長們的普遍質疑和排斥。要排除家長的擔憂和社會的疑慮,最有效的辦法是,更高層級的政府部門介入,多方溝通,選定權威醫院,組織權威專家,公開、科學、嚴謹地對所有孩子進行體檢,對所有結果進行匯總分析,并將整個過程和結果公之于眾,接受社會的監督。
【原載2014年3月18日《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
【幼兒園的未解之問】相關文章:
• 利用網絡爭創群眾滿意幼兒園
• 幼兒園生活化課程多元性的探索
• 加快清理無證幼兒園優化學前教育環境
• 淺談幼兒園養成教育
• 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初探
• 學前教育專業生職業能力綜述
• 如何促進幼兒園班風建設
• 學前教育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 優化幼兒園語言教育工作的措施
• 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等
• 幼兒園讀能力培養策略
• 我自己開了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