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活動也稱活動區活動,它是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和工作性質的游戲。在區域活動中幼兒自由選擇區域,自主發起、自由選擇活動,通過材料、伙伴、教師的相互作用而獲得各方面的經驗,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及教育價值。如何科學的開展區域活動,從幾方面作以闡述,首先是自然環境的創設,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發展。其次,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的關系,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區域活動生成新主題;區域活動融入主題;區域活動推動主題。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常常會觀察到一些問題:有的孩子頻繁換區;有的孩子無所事事;有的孩子與人發生爭執……這些問題教師應如何指導。文章介紹了一些做法。
[關鍵詞]評價;觀察;區域活動;主題
區域活動是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和工作性質的游戲。教師只有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的引領下,把區域活動作為幼兒一日活動的“主調”,合理規劃活動的布局,尊重幼兒活動的自主性,合理的參與并指導幼兒的活動,才能有效地利用區域活動促進幼兒的發展。
一、利用自然環境開展區域活動
環境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它是幼兒的第二任老師,它能給幼兒積極的暗示,在環境的刺激下,幼兒活動更投入,也更積極。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景,孩子們戶外活動時,幾個孩子蹲在一起用小石頭擺樓,撿幾片樹葉,一些干草玩過家家的游戲,這樣可以玩上大半天,抓住孩子的這一特性,我把這些幼兒玩的自然材料搬進了活動區,“自然材料創意區”就這樣產生了。幼兒還將各種鳥的羽毛,海邊游玩時撿到的小貝殼,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鵝卵石等帶到幼兒園。親自參與收集游戲材料,激發了幼兒探索自然的積極性、主動性,把這些自然材料投放到活動區,增添了孩子學習的樂趣。活動時,我引導孩子將這些種類繁多的材料按形狀分類,并做標記。也可以按屬性分類,如將石頭、木頭、泥巴等分別做上標記,引導幼兒按標記分類。在這里孩子們用自然材料創作了美,他們用干花、干草制作賀卡,用玉米制作娃娃,用石頭、貝殼等制作可愛的掛飾,材料的搜集和作品呈現給孩子們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和成就感。
二、 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的關系
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都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組織集體活動會延伸到活動區,以滿足不同幼兒的個體需要;幼兒在活動區的活動還可能生發和延伸成教師組織的具有連續性的、由淺入深的教育活動,即生成活動,因此區域活動與主題教學活動在實施課程目標的過程中互為補充,互相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發展。
1.區域活動中生成新主題
任何活動都不可能完全由教師預設,教師也不可能完全按既定的計劃進行。區域活動具有靈活可變性,孩子們會依據自己的意愿、興趣、能力等進行活動,他們時常會遠離教師的預設進行活動,會在活動中生出更多的內容,更有興趣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主題。如,我們幼兒園開設了感覺統和訓練,由于班級多,每周每班只能上一次課,為了讓孩子隨時都能進行鍛煉,就在活動區里投放了球、繩、圈等簡單的器材,讓孩子在區域活動中得到鍛煉,與此同時,我有意把器材放的少一些,不能做到人手一樣,孩子們自己動腦筋想出很多合作性的游戲,如滾球、傳球;用圈開火車,輪流跳圈等,在訓練幼兒的同時還培養了孩子謙讓、有愛、合作、等待的意識,并感受到“一起玩”帶來的快樂。孩子們在共同游戲的過程中新的主題就誕生了“一起玩最開心”。
2.區域活動融入主題活動中
集體教學活動是教師最主要的教學模式,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活動適宜采用集體的形式進行,而有些活動則更適合在區域中開展。緊密圍繞主題目標創設相應的區域,更有助于幼兒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安排適宜自己發展的學習速度,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所以,靈活的運用多種模式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主題目標的最大教育價值。如,在小班的藝術活動《做糖葫蘆》中,孩子們用手中的橡皮泥團成圓球,由于小班孩子沒有玩橡皮泥的經驗,他們對此很感興趣,但是正常的教學時間內孩子們不能完全盡興的進行操作,為此,我們把橡皮泥放入活動區中,讓孩子們可以自由的創作。幼兒自主操作,不但學會了做“糖葫蘆”,還學會了揉、搓、團、捏等方法制作“餅干”、“面條”等,在玩泥的同時還加強對色彩的認識。
3.區域活動推動主題的發展
所有的區域不是在主題活動建構后馬上就能創設出來的,可能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有兩三個區域與主題有關,但隨著主題的持續發展,區域活動會越來愈多,有的是集體教學的延伸,有的是孩子自主的生成,這些區域呈現了自然性、延續性和發展性,推動了主題的深入發展。如,大班主題活動《我就是我》是一個集體教育活動,每當一說到你與大家有什么不同時,孩子們總是在自己的外形特征上找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像個子的高矮、身體的胖瘦、頭發的長短、衣服的樣式等,不會把自己性格、愛好、個性特征表現出來,因此該活動目標并沒有完全體現主題的核心目標:感受“我”是與眾不同的。教師并沒有急于將活動就此結束,而是發動家長、同伴發現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并在區域中增加競技?活動,如“比比誰抓得多”“比比誰跳得遠”“誰是小小歌唱家”等內容,孩子在不同的區域中感受發現自己外形特征以外的與眾不同之處。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的獨特之處有了進一步了解,于是教師再重新在區域中設置《畫畫我自己》,孩子們的畫就豐富了,有的孩子畫了一個很大的自畫像,并把自己的獨特之處都畫了出來,如嘴邊畫了小音符,表示她愛唱歌,手上畫了一支筆,表明自己會畫畫-----這些自畫像掛在區域里,引來了成人的贊賞和夸獎,更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欲望。
三、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更要把握好一個“度”,既不能打斷幼兒的思緒,也不能直接把結果告訴他們,要做到適時、適宜,適度地對幼兒進行指導。
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在區域活動中,有的幼兒會害怕困難而不愿意操作,有的幼兒因為不愿意學認數字而拒絕操作,我們觀察到能力差的孩子不會主動選擇目的性較強的操作材料。這樣我們就設計了“糖果店”的形式開展區域活動,這種游戲化的活動場景相對開放、寬松,幼兒扮演營業員,在檢查別人糖果數量時出錯了,由于幫他糾錯的不是老師而是同伴,減輕了心理壓力,有助于幼兒的重新操作,積累了經驗。
隨著對區域活動的研究深入,教師開始關注自己在區域游戲中的角色,意識到要得到孩子的認同,自己就要變成一個孩子,便直接為間接,教師通過自己在游戲中的角色承擔來影響孩子在游戲中的行為,這無疑是一種進步。教師可以作為一名旁觀者,觀察幼兒的游戲狀態和需要,了解幼兒的游戲水平和特點,觀察幼兒之間的交往狀態,了解幼兒的需要及所關心的話題等。教師將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及時記錄和分析,以便進行一些理論的思考和實踐研究。如,在烤串吧里,兩位服務員默默地在穿串,烤串,卻沒有一個顧客,即使偶爾來一個顧客,也因為等的沒意思,坐一會兒就走了。這時,教師來到烤吧,主動和服務員搭訕,請問你們有什么串?給我來兩串蘑菇,不要辣的――這時候,很多路過的“客人”也都停下腳步,紛紛點起了烤串,一個男孩來到烤串吧前,大聲說;“服務員,給我來10串辣的,我最愛吃辣的了,等了一會兒,他又說再來兩串不辣的,給我兒子吃。在這個游戲中,通過教師投入的角色真實再現生活情境,激起了幼兒生活經驗,同伴之間有了交流和互動,游戲可以帶給孩子滿足感和愉悅感。
蒙臺梭利曾說:“如果孩子們成長與鼓勵他們自然、順序地發展環境中,他們會突破性的進入到學習,他們將變成自我激發者,自我學習者。”對于生理和心里的正常發展的幼兒來說,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給幼兒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才能開創幼兒教育的新紀元。區域活動作為幼兒的一種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形式已成為完成教育任務的有效手段,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它還會為幼兒的健康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季媚,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線亞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實踐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劉彩云.幼兒園區域活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陳始雨)
【幼兒園有效開展區域活動初探】相關文章:
• 幼兒園公共區域環境的創設
• 幼兒園小班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
• 民族地區幼兒園管理機制的實踐淺談
• 學前教育質量評估的政策取向
• 幼兒教師培訓困難及建議
• 幼兒園兒童佝僂病患病情況調查
• 幼兒教育小學化淺論(3篇)
• 幼兒園實施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
• 幼兒園觀察記錄表使用現狀與策略
• 科學化幼兒教育論文
• 幼兒園管理方法初探
• 幼兒園數學:教什么?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