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教學是幼兒園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故事本身具有主題單純、內容淺顯、情節生動、富有兒童情趣等特點,是幼兒接觸較多又比較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然而,由于傳統的故事教學模式單向多于互動,傾聽多于想象,不能很好地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因此,如何運用故事教學充分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教學法;故事;語言;兒童情趣
如何運用故事教學的形式充分發展幼兒的言語能力?如何充分挖掘故事潛在的教育價值?是值得我們一線老師深思的問題。在幾次教學中,我將互動式教學法應用在幼兒園故事教學之中,發現了一些值得借鑒與應用的地方。
1幼兒園傳統故事教學存在的不足
傳統的故事教學模式,還停留在“教師講故事――幼兒聽故事――教師提問等”之上,幼兒相對處于比較被動的角色之中,而且教師所使用的導語雷同,提出的問題缺乏新意。由于傳統故事教學模式中師幼缺乏互動、交流,使故事教學沒有充分發揮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及廣泛、深邃的教育價值。
在傳統的故事教學中,啟發式的方法運用得較少,一般都是傾聽與復述,很少讓幼兒對故事的情節進行想象與預測,這對培養幼兒擴散性思維是不利的。它影響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及聽故事的新奇感與敏銳感。
2教學法在幼兒園故事教學中的嘗試
幼兒園故事教學,就是在故事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幼兒雙方都能夠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創造和諧的互動氛圍,在教師與幼兒的問答中,想象、預測故事的發展,創造性的共同表演故事,最終達到相互促動、共同完成故事教學的任務。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心理需要,傾聽幼兒對問題的想法,及時發現其思維的閃光點,產生心理共鳴、思維共享,喚起幼兒探究故事發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而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激情又影響教師的情緒,調動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形成了良好的故事教學氛圍,進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互動式故事教學中的故事情節、所使用的詞匯,都是幼兒的自主發現、應用、推理的結果,教師只是不間斷地引導幼兒進行有效地觀察、合理地想象,掙脫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灌輸式教學。
3故事教學與傳統故事續編的區別
續編故事是指在教師指導下,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原來的故事情節中沒有提到的或感到欠缺部分進行改編或續編,為幼兒提供一個擴展或延伸內容的機會。但是,續編故事只是對故事結尾部分進行了創造性的想象,而互動式故事教學從一開始就在引導孩子想象、預測故事的發生、發展、結果等,而且還要運用自己豐富的語言進行描述。
看圖講述是讓幼兒通過對單幅或多幅圖片的觀察、分析、判斷、自己選擇詞匯,組成句子進行連續講述或編成小故事。由于,看圖進述的情節是直接展示在畫面上的,圖片是靜止的,講述的內容易受到圖片限制。互動式故事教學對圖片的要求較高,無論單幅或多幅的圖片,每一幅圖中都有形象根據故事的進展添加背景、角色的表情、動作等一些細致的變化,有時需要多媒體
課件的輔助,以此來逐步演示故事的發展過程,幫助幼兒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互動式故事教學的圖片是一個動態的畫面。
4故事教學的流程
在整個流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啟發、設疑,鼓勵幼兒獨立思考,大膽地運用已有的詞匯、言語經驗進行表達與描述,在幼兒與教師積極的互動中,提升幼兒的言語技能與經驗。
5互動式故事教學流程的應用
故事教學是教師提問與幼兒回答的多回合交流,教師通過不間斷地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不斷地多角度地進行思考,啟發才智,拓展視野,促進幼兒的思維,有效的提升故事教學的整體效果。
在故事《小樹的朋友》中,通過觀察左圖請幼兒描述:“這是一棵怎樣的樹。”小班的幼兒就運用了“沒有樹葉的”“孤零零”“光禿禿”等詞匯。緊接著的一個提問:“在整個畫面中只有一棵小樹,你覺得它的心里有什么樣的感覺?”幼兒又運用了“孤單”“難受”“寂寞”“傷心”等讓教師驚嘆的詞匯來描寫小樹的心理感受,為接下來的故事講述進行了有效的鋪墊。
在故事《笨笨豬》當中,出示左圖之后提問:“這是一頭怎樣的豬?”中班的幼兒運用了“可愛”“ 帥氣”“ 胖嘟嘟”“笑瞇瞇”“開心”等豐富的詞匯來形容它,幫助幼兒理解了故事中的這一角色形象。
可見,在讓幼兒看圖運用多個詞匯形容圖中形象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幼兒的詞匯,更是逐步讓幼兒懂得如何恰當的使用各種詞匯。教師一定要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包括形象的面部表情,唯有仔細觀察之后,才能使幼兒運用的詞匯恰如其分,這對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具有深遠的意義。
【故事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 幼兒園科技活動的有效研究
• 淺談幼兒園中的音樂教育
• 學前教育數學校本課程開發
• 淺談幼兒園藝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 論幼兒園建構游戲的拓展
• 淺談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 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的分析
• 探索幼兒園長久發展策略
• 淺析幼兒園建筑選址和設計
• 幼兒園親子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指導
• 幼兒園民間游戲探究
• 淺談幼兒園養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