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師是履行幼兒園教育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而專家們也都認為:觀察能力,是幼兒園教師的專業體現。
2015年江蘇省進行了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的推進,目標是以游戲精神為切入點,全面實施幼兒園課程改革,貫徹落實《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了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第一步:改造我們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并細化了6個支架。支架1明確指出,觀察1名兒童,每天觀察3次,每次3分鐘,自己用隨筆(最好是白描)方式記錄,同事們之間以即興談話或沙龍方式高頻度討論自己觀察到的兒童行為(也可以正式討論),堅持做1-2個月,直接提出了幼兒園教師觀察記錄的要求。
而另外5個支架指明了課程游戲化開展的不同途徑,如幼兒自主進餐、彈性作息時間等等,擴大觀察幼兒的視角。而如何處理好教師的預設活動與幼兒自主游戲之間的關系?教師怎樣在自主游戲中推動幼兒的好奇心、想象力與創造性?老師如何觀察游戲、解讀游戲,并用觀察的結果與反思推進幼兒的學習與思維?這些話題大家都還只是在摸索之中。
如果一日生活皆是課程。看懂幼兒的行為,才是幼兒老師的專業。那么,自然角種植園作為大自然的縮影,是孩子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一個智慧區,老師們是如何來創設我們的自然角和種植園呢?如何通過自然角和種植園推動我們的課程游戲化發展呢?這些會帶來哪些收獲呢?通過一年多來的實踐,我們有了以下的認識。
一、多元環境――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界的奧秘
對于室內的自然角,我們本著季節性、豐富性、藝術性、探索性、整潔性、區域性的特點,充分利用窗臺、走廊或廢舊的紙板、瓶瓶罐罐等,搭建出富有層次的平臺,把“五區” 觀賞區、種植區、飼養區、工具區和觀察區相對分開,把水培、土培和小動物自然生態循環性結合,如吊蘭下的金魚、芋頭下的蝌蚪,讓孩子真切體驗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戶外的種植園,我們把綠綠蔥蔥的瓜果時令蔬菜長到了自己的責任田里,讓孩子真實感受到:茄子樹是這樣的,四季豆藤是那樣的,蕃茄原來是一叢一叢長大的。
這樣的環境,美化的是身邊,豐富的是孩子,擴大的是視野。
二、多元感知――鼓勵孩子多樣感官探索自然界的有趣
自然角種植園的動植物是不斷生長變化的,什么時候要澆水,什么時候要捉蟲,小蝌蚪長出來什么來,蠶寶寶長了幾厘米,要堅持觀察。
他們去看、去聽、去講、去畫、去記錄、去爭吵、去嘗試、去解決。
他們為了觀察日期天氣的記錄,仔細研究環境墻,從而發現正確的記錄方法。
他們為了克服心中的恐懼,反復地嘗試,體驗以往不敢嘗試的東西。通過實踐證明:原來我可以。
孩子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時間、進行細致的觀察探索,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經驗,培養個性品質,體驗發現的快樂。
三、多元互動――體驗家園合作主動探究自然界的快樂
除了孩子之間的討論交流,師生的互動交往,家園的親子參與也是必須的。
讓原來觀賞性的自然角變成了放學時親子互動的平臺,邀請爺爺奶奶來參觀菜園和孩子“憶苦思甜”,讓小朋友早晨和下午拉著爸爸媽媽手講述種植的故事――我們還可以利用網絡,如微信、QQ群等向家長介紹班級自然角的創建情況以及需要提供的幫助等,周末進行家庭領養和寄養,讓家長和孩子共同飼養動物;開展家庭親子手工種植活動,用拼圖材料動手制作,種植小植物,體驗大自然搬到作品中的美麗。讓家長多了解孩子,更讓家長了解學前教育的特殊性,這會給我們的活動帶來意外的收獲。
四、多元發展――收獲自由自主愉悅創新的游戲課程成果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課程,課程即游戲。
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的過程中,幼兒動手動腦。在常態一日生活環節之中,持之以恒,將促進他們多元的發展。如在區域游戲中,孩子們給絲瓜去皮,清洗拔出來的胡蘿卜,剝長長的豆角,再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些活動由點的關注(開放性的、滲透性的、包容性的)去聚焦、去拓展成長期性的、持續性地觀察,從而推進幼兒的整體發展。讓孩子、教師在其中都能享受“自由、自主、愉悅、創新”的游戲化課程成果。
從自然角拓展出課程網絡,從種植園延伸出集體教學和區域游戲、科學活動、社會活動、語言活動、生活活動等等,把自然角與戶外游戲、一日生活、集體教學課程緊密結合,在晨間體育活動、自主上午茶、自選區域等游戲時,我們的幼兒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動,孩子們經常三個一伙結伴用扁擔挑水去勞動。在除草、擔水澆花的過程中,帶動幼兒整個身體的協調運動,能夠幫助幼兒鍛煉身體協調性,促進幼兒身體發育。
我們堅定地認為:課程是幼兒的,教師要現在兒童立場為孩子設計真正屬于他們的課程,而不是教師的課程。在認識上沒有問題,但在行為上我們會經常回到教師的立場,根據教師的思維邏輯去設計兒童的行為。比如,春天,是花開的季節,找春天找花開是親近自然感受生命體驗成長的過程,它帶給孩子的更應該是一種情感和體驗:自然的美好和心情的愉悅!教師讓家長帶孩子參觀公園、花園,隱含目的是觀察春天的季節特征。比如,親子采摘草莓,隱含的目的是觀察大棚中專業草莓種植環境和方法,為我們的小菜園種植草莓積累經驗。
將傳統的自然角、種植園變成為兒童的樂園和兒童的“教科書”,將過去觀賞性的環境變為實用性的教育資源,讓兒童參與其中,融合課程意蘊,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微觀的小小自然角、廣義的生態種植園,在這個過程中,觀察是老師的核心素養。看懂孩子的行為是一個基礎。課程游戲化的進程也在發生改變。看懂之后,同樣也是付出,也是支持,但結果就不一樣了。孩子得到了有動機的發展, 老師也去驗證自己的行為,教師專業自覺性就來了。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幼兒園的一切都在變化。
【幼兒園生態自然角種植園活動之我見】相關文章:
• 談幼兒園保教結合
• 混沌理論視野下的幼兒園課程
• 游戲教學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實踐
• 幼兒園生態化教學活動
• 普惠性幼兒園建設探析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材料投放
• 如何應對鄉鎮民辦幼兒園教師流動
• 我對幼兒園管理的認識
• 淺談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精細化管理
• 幼兒園音樂教材的錯誤率誰來管?
• 淺談幼兒園閱讀教學
• 如何制定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