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幼兒;集體教學;選材;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05―0037―01
集體教學活動是目前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在集體教學中,教師圍繞一定的認知目標選擇材料,運用適宜的方法明確系統地給幼兒傳遞知識與技能,不斷提升幼兒的知識、經驗、能力和情感。那么,如何提升集體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選材和目標的達成
在集體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重選材的切合性,即教師所選的教學材料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規律,依賴于幼兒一定的認知經驗,是幼兒感興趣的、能理解和掌握的內容。需注意的是,幼兒的年齡越小,教師越要注重選材的生活化、趣味性和活動性。選擇教學材料和內容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必須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注重目標的達成。目標是一個教學活動的核心,教師的教學活動既要對幼兒知識經驗的建立、能力的提高有明確的指向,又要突出對幼兒情感態度的養成教育。因此,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注意目標的合理性,避免目標過高,不切實際,幼兒完成不了;或目標空泛,不具體;或目標太多,而教師的實際教學卻難以面面俱到。
二、注重過程的合理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在熟悉教材、了解幼兒學習水平的基礎上,切人課程內容,將內容的各組成部分分階段、設環節自然、順利、逐一呈現的具有完整性的一個過程。首先,教師要熟悉教材,認真備課,同時應明確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幼兒,知道幼兒想要學什么,教師應該教什么。其次,做好新課的導入。新課的內容應建立在幼兒一定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但又要與幼兒的實際能力有一定差距,是幼兒陌生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簡潔有趣的語言創設情境,以談話或提問的方式導人新課,喚起幼兒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在導入新課時,切忌語言冗長,語氣平淡,缺少活力。第三,要重視各環節的緊密銜接。教學活動是由多個環節組成的,教師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要始終圍繞“教師怎么教,幼兒怎么學”這個中心,無論是組織幼兒聽、看、說,還是組織幼兒動手操作,每個教學環節都應該圍繞目標層層遞進。如,在中班的語言活動《圓、圓、圓》中,筆者設置了三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找“圓”。筆者向幼兒提供了許多物品,讓幼兒在這些物品中找出圓形的東西。第二個環節,說“圓”。筆者引導幼兒看著圓形的物品說出:“我發現XXX是圓的”。第三個環節,猜“圓”。幼兒聽老師對物品進行形象描述,然后猜猜老師說的是什么物品。整個活動過程由淺入深、從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讓幼兒動眼、動口、動手、動腦,使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從感性認識逐步提升到理性認識。當然,教學過程要緊密銜接,切忌將教學過程安排得過于拖沓。
三、注重教學方法的適宜性
教學方法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組織教學的手段,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教師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無論選擇哪一種活動形式和教學方法,教師都應遵循一個原則,即最大可能地達到活動的目標,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因此,教師首先要善于創設情境,使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更貼近幼兒的生活。如,在大班教學活動《學習1-50的連續數》中,筆者就創設了“走迷宮”的游戲情境,將每個數變成一個小腳印,每個腳印按數的順序用不同顏色的線連接成彎彎曲曲交錯在一起的兩條小路,讓幼兒踩著腳印按數的順序一步一步往前走,幼兒邊走邊數,不知不覺中對連續數有了深刻的認識。其次,教師要給幼兒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幼兒答案,而要不斷啟發和引導幼兒自己思考或動手操作來尋找答案。如在科學活動《玩小船》中,筆者給幼兒提供了不同材質的紙,讓幼兒折小船放在水里玩,然后啟發幼兒觀察小船有什么變化,想想小船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便知道不同材質的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會使幼兒對學習更感興趣,幼兒在探究中獲得的經驗也更深刻,同時在學習中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會更加主動、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學習中。
編輯:沈麗瓊
【如何提升幼兒園集體教學的有效性】相關文章:
• 少數民族藝術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
• 試論幼兒園班級管理的藝術
• 人本理念下的幼兒園管理
• 幼兒園主題墻創設的邏輯性研究
• 幼兒教育問題及對策
• “最近發展區”對我國幼兒園的啟示
• “創造教育”與“幼兒園科技活動”
• 幼兒園資源利用率提升
• 淺談幼兒園兒歌教學結構的改革
• 幼兒園故事教學的啟示
• 部分幼兒園常規教育現狀分析
• 芻議幼兒園的品牌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