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幼兒教育中強調的“食不語”紀律是否具有合理性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從兒童心理學、兒童衛(wèi)生保健的理論知識入手。簡要地闡明了“食不語”這一傳統做法在幼兒情緒、行為、個性培養(yǎng)、生理健康上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附帶說明幼兒進食中教育者應具有的態(tài)度和做法。
關鍵詞:幼兒進食;說話;身心建康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7)06-0092-02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曾經對吃飯定下了一條規(guī)矩:“食不語”,即要求吃飯時不要說話,要安靜就餐。在中國幼兒教育中, “食不語”已成了人們普遍認可的一項保育制度和紀律。然而筆者認為,這項紀律的合理性很值得懷疑。
一、“食不語”要求不能保證幼兒身心健康
依傳統的教育觀點,認為吃飯時不說話,對幼兒的身心健康至少有以下三個好處:其一,幼兒進餐時不說話,可以減少嗆食的機會;其二,幼兒不說話,就可以專心用餐,促進消化;其三,幼兒不說話,有利于加快進食速度,在規(guī)定時間內吃完食物,保證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然而筆者認為,以上幾條好處,其實經不起推敲。
首先,若研究一下說話的原理,我們就會發(fā)現說話根本與嗆食無關。因為正常的說話,氣流是由氣管往外排氣,振動聲帶,發(fā)出聲音。既然氣流往外排出的,怎么可能把食物帶進氣管呢?其實幼兒的嗆食,通常是因為進食時吃得過猛,導至食物卡在咽喉處較長時間無法咽下去,防礙了呼吸,從而在不正常狀態(tài)下吸氣,以至于不小心將食物碎末吸進了氣管;或是因為進食時激烈地大笑,導致肺內氣流被瞬間排出,然后往里迅速吸氣時,將食物碎末帶入肺內。哭泣也與大笑導致嗆食的機理相類似。因此嗆食的根源不在說話,倒是在于進食速度過猛和進食時的過于激烈的笑或哭。可見,將嗆食的原因歸為“語”,是不公道、不科學的。與其說“食不語”,不如說“食不笑”、“食不哭”更能讓人明白這一進食規(guī)則的原理和目的所在。其實如果真要減少嗆食,不妨將嗆食的過程原理和危害,作為一項教育的內容,用鮮明生動的圖示甚至漫話或動畫來輔助說明講解,教幼兒如何防止和避免嗆食。這顯然比籠統地強制性規(guī)定“食不語”要科學得多,也更能解決問題。 其次。幼兒不說話和是否專心用餐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幼兒不說話。他也可能心不在焉地去想別的事情,也可能走神。相反。我們發(fā)現,幼兒進食時的不說話并非是自愿的,而是老師強制性地加以貫徹執(zhí)行的,假如老師一離開。大家立即歡快地交流起來。可見這種“不說話”,只是老師對幼兒本來意愿的壓制,這種壓制顯然是有害的,這使得原本愉快的進食變得嚴肅起來。幼兒必須運用較低的記憶能力記住相當數量的規(guī)矩,時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飯,這反而會造成飲食興奮灶的抑制與弱化,消化腺分泌減少,食欲下降。另外,從生理解剖特點來看,神經系統調節(jié)反應的區(qū)域與消化腺的區(qū)域都在下丘腦中位,凡能影響高級神經活動興奮與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響食欲,其中情緒起了重要作用。當人的情緒低落時,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沒有食欲。甚至會引起幼兒情緒上的反感、恐懼、緊張,造成食欲不振、厭食、畏食。可見,恰恰是對“食不語”紀律的維持,導致了幼兒食欲及消化功能的降低。
其三,幼兒不說話,是否就能提高進食速度?從而幫助幼兒在規(guī)定的就餐時間內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觀察中我們發(fā)現,在老師“不許說話”、“專心吃飯”的強調下,一些幼兒吃飯的速度的確非常快,但原因卻是因為先吃完飯的幼兒就可以自由活動、自由說話。一些幼兒為了能夠自由活動或是免受教師的重點“關照”與責備,而狼吞虎咽地爭取提前完成“吃飯”任務。這顯然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是使幼兒形成一種觀念―-吃飯是阻礙活動自由的負擔;二是吃飯越快越好。因此所有的幼兒都希望加快自己的吃飯速度,這顯然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對兒童的腸胃功能造成傷害。此外,醫(yī)學界早已證實,吃飯過快容易導致超量進食,從而可能引起肥胖。
二、“食不語”要求不利于幼兒身心發(fā)展
我們如果對“食不語”的紀律要求再細加分析,就會發(fā)現“食不語”對幼兒身心健康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遠非上文所涉及的那么簡單。
因為處于此年齡階段的幼兒,語言發(fā)展十分迅速,有說話的興趣,在相互交流中體會著說話的樂趣,充滿好奇心,對周圍環(huán)境總有摸一摸、動一動、說一說的欲望。其神經系統具有興奮大于抑制的特點,這些都是這個年齡階段應該具有的態(tài)度的外在表現,如果這時候的幼兒能安靜而規(guī)矩地坐著吃飯。反而是不正常的,是不合規(guī)矩的。這時如果非要反復強調“食不語”的習慣,壓抑幼兒的正常天性,勢必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這些不良后果,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
其一,會導致幼兒的行為出現明顯的雙重性。即當著教師的面時,幼兒不會在吃飯時說話,一旦教師不在,或是管理松懈,幼兒們反而如同從牢籠里釋放出來一般。加倍地興奮,加倍地說話,甚至還伴隨攻擊性或發(fā)泄性行為,出現吵架、相互指責等情況。這種陽奉陰違的狀況,不利于幼兒性格的健全發(fā)展。
其二,限制了孩子的社交生活。在幼兒園生活的8個小時中,由教師控制的時間占去了絕大部分,幼兒很少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共同進餐是小朋友們難得的相互交流的時間。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飯”,幼兒之間極少交流,其中“聽話”、守本分的幼兒常常能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不僅強化了“乖”孩子的行為,而且使其他幼兒為了取悅老師紛紛模仿。自我封閉式的進食環(huán)境。使幼兒特別是缺少伙伴的幼兒,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關系的機會。
其三,不利于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幼兒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了發(fā)展主體、完善主體的進程。4至6歲的幼兒已經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說話,想用語言來表達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現。教師屢次強令禁止“快吃,還聊哪?”、“你吃不完了?”,給幼兒心理造成相當大的精神負擔,產生厭惡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它活動中發(fā)泄出來。教學相長,孩子的行為必將有意無意地影響教師的行為。影響教師對幼兒的期望、評價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等。長此以往,最終影響教育的整體效果。
其四,易使幼兒有從眾心理傾向,過度依賴成人。幼兒園老師提倡“食不語”,最主要的還是害怕孩子嗆飯,這顯然是懷疑幼兒自理能力的體現。在這種懷疑心態(tài)下,幼兒園老師往往顯示出對幼兒的過度關懷,他們不是讓幼兒獨立解決困難,而是自己幫幼兒解決困難,或者提前反復預警,使幼兒繞過困難。這樣一來,幼兒失去了對困難或挫折的體驗,找不到在困難中進步的快樂,而變得膽怯、退縮,缺乏創(chuàng)造性。
我們知道,現代意義的“健康”已非傳統概念所指的身體強壯、發(fā)育正常、無缺陷等生理健康指標所能概括。還當包括心理健康。它是一個涉及醫(yī)衛(wèi)、認知、情緒、情感、個性、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復雜概念。因此,我們絕不能單注目于“食不語”可能帶來的身體上的微不足道的好處,卻對于它可能對兒童心理健康所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響視而不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食不語”紀律的強調,在身心健康上所造成的危害,遠遠大于其裨益,顯然是一種不合理、不科學的做法,因而不宜在幼兒教育中加以提倡和強調。正確的做法是,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寬松的就餐環(huán)境和充裕的就餐時間,只要沒有過分影響就餐的正常秩序,就須允許幼兒說話交流,讓幼兒在輕松的氣氛中完成進食。
責任編輯 星 ??
【淺議幼兒園教育中的進餐紀律】相關文章:
• 河北 幼兒園不得開展拼音教學
• 略論強化幼兒園教師情感管理
• 日本幼兒園的生日活動
• 新平縣教育局認定5所民辦幼兒園為省三級示范幼兒園
• 香港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研究
• 幼兒園常規(guī)教育的理性思考
• 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
• 幼兒園中班打擊樂器演奏教學實踐研究
• 幼兒園教師與家長溝通策略研究
• 在幼兒園,與孩子們的那些事兒
• 幼兒園語言教學設計探究
• 學前教育專業(yè)體育音樂的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