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具有潛移默化、美化心靈的作用,是幼兒生活、學習和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幼兒的素質和能力,還是使幼兒身心得以和諧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國古代,就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之說,"樂德之教,樂語之教,樂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揭示了音樂對人的發展有著獨特的功能。
音樂教育符合21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江總書記曾經說過:"素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因為幼兒期能否接受高素質的教育,將決定其一生的發展,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富有人文內涵的藝術教育。西方有識之士認為音樂是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我的科學成就許多是受音樂的啟發而得到的。"這說明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無可比擬的。音樂教育對于塑造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幼兒整體的心理發展水平,使幼兒具有穩定而積極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來說有著獨特的意義。所以說它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而本文是在分析音樂與智力的關系的基礎上來闡述音樂教育對幼兒智力發展的重要作用的。
一、 音樂教育對幼兒智力發展的重要作用
音樂是促進腦發育的最好途徑。音樂教育能促進智慧的發展。記得有人說"音樂凝聚著人類的智慧。"雨果精練地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在一把就是音符。"這說明音樂對智力的開發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
音樂能開發人的智力,這是符合大腦機能活動科學規律的。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左半球具有語言、計算等功能,是比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樂、繪畫、空間知覺等功能,是比較清閑的半球。人們一直把大腦的左半球視為優勢半球。《學習的革命》一書中形象地稱左右半球為"學術性左腦"和"創造性右腦"。左右腦均衡發展,功能互補,才是人腦發揮其最大潛能的要點。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教育模式造成學生左腦超負荷,右腦則呈睡眠狀態。
音樂活動的開展能夠使大腦建立更多、更復雜的神經聯系,因為熟悉旋律,感知節奏等音樂活動都需要右腦的參與,而對音樂性質及樂曲之間關系的理解中左腦則起著決定作用,尤其是音樂技能訓練的工具大部分都是雙手協調活動促使左右半腦的興奮和思維,從而促進全腦的開發。現就音樂教育對促進 幼兒智力發展的作用論述如下:
(一)音樂教育培養了幼兒的感知能力
發展各種感覺器官的感覺和知覺能力,是開發智力的基礎。因為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表情藝術,它用音響的魔力喚起人們的各種感受,上升為心靈的直接語言。幼兒學習音樂不需要先認識文字符號,而是通過感知覺來辨別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
眾所周知,音樂的學習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長期聽辯,試唱和試奏的過程。從單個音到和弦,從單個聲部到多個聲部,從淺顯的旋律到復雜的織體。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視覺,聽覺以及口、手、腳、腦等器官都同時啟動,并且依靠大腦的緊張活動來進行調節和平衡。有人稱這個過程為多種器官同步發展訓練,它通過聽覺神經傳導使大腦產生對音樂的感知和記憶,形成一個音樂表象,從而產生音樂想象和聯想。例如,幼兒在談奏樂器的過程中,兩眼不但要同時看準高低音譜表中的旋律,還要兼顧鍵盤上的音的位置。樂譜中很多符號是不斷變化的,幼兒必須在瞬間通過視覺、聽覺和兩手的協調動作來完成,而且還要認真領會和表現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這個過程中幼兒的感覺、知覺、聯想等心理活動同理解思維都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和鍛煉。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幼兒聽覺的敏銳性,促進了幼兒的感知能力的發展。
(二)音樂教育促進了幼兒注意力和記憶力的發展
幼兒時期注意的特點是以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正在逐漸形成和發展,但還很不穩定,極易轉移,周圍那些新穎強烈的刺激和變化,都容易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音樂作為一種轉瞬即逝的時間藝術,要求幼兒保持注意力的穩定習慣于跟樂音的運動和變化,以便了解音樂所表現的內容和情感,形成對樂曲的整體感受。音樂欣賞和演奏還要求兒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即要控制自己的發聲,使自己的音高、節奏和自己的聲部協調統一,還要傾聽其他的聲部,注意指揮的手勢和要求;在欣賞中,既要聆聽主旋律,又要傾聽不同的音色、表情、變化等等,否則就無法完整地體會音樂作品的豐富性和層次性。
音樂教育也促進了幼兒記憶力的發展。
音樂具有直觀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記憶等心理反應。整齊的節奏、和諧的旋律使人的記憶有一定的根源基礎,優美的旋律不僅容易上口并儲存腦海中,使記憶進一步加深鞏固。
學齡前兒童無意記憶占優勢,有意記憶開始發展,更多地依賴于表象,而幼兒音樂課的形式活潑多樣,既有唱歌又有律動和音樂游戲,有時也邊歌邊舞或進行節奏練習,使幼兒各種器官都 活動起來;同時教師教唱歌曲時采用恰當的教具,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各種形式向幼兒講解歌曲的內容,使幼兒理解歌曲的性質,正確地表達歌曲的感情。例如:教師在教唱歌曲時,可以把歌曲內容編成幼兒愛聽的故事或結合圖畫。這樣幼兒興趣很高,很快記住了歌詞,增強了記憶力。實踐證明,音樂教育正是促進幼兒注意力,記憶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音樂教育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
音樂中的音樂形象是一種廣泛的對音樂意境的生動想象,而音樂教育正是通過音樂形象,喚起幼兒對相關的視覺印象、聽覺印象以及有關事物的聯想,從而發展他們的想象力。例如在測驗過程中,他們聽到輕快悅耳的樂曲,就把它跟小鳥的叫聲和跳動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出小鳥在翠綠的樹林里跳躍歡唱的情景,樂曲中多種聲音的不同表現力,都可以引起幼兒的多種遐想。同時幼兒也可以借助歌詞來發展想象。因為當樂曲同歌詞結合起來時,聽者是沿著歌詞展示的內容,隨著旋律激起的感情去進行感受的。例如:學唱《春天來了》這首歌,在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啟發下,幼兒會從歌詞"紅花開,白花開"聯想到大自然中千姿百態的花。有的說"我看到了紅色的桃花"有的說"我還看到美麗的蝴蝶呢!""還有蜜蜂在花叢中采蜜"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在他們腦海中所想象到的美麗的春天的圖畫。學唱歌曲,豐富了幼兒的語言,"而幼兒的言語越發達,想象的有意性、自覺性、概括性和邏輯性就越發展"①。所以說音樂教育促進了幼兒想象力的發展。
(四)音樂教育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
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性為特征的,但到學前晚期已有進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出現了邏輯思維的萌芽,音樂教育對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音樂教育對發展幼兒的形象思維具有獨特的積極作用
幼兒的思維主要是依賴于對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的聯想進行思維的。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它運用音響、節奏、旋律、和聲來塑造音樂藝術形象。音樂課是通過歌曲的藝術形象來感染和教育幼兒,教唱新歌時,有經驗的老師總是用真摯的感情和優美的動作表演以感染幼兒,啟發他們去感受和理解音樂形象,促進幼兒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
2、音樂教育促進了幼兒語言的發展
人的思維是用語言進行的,思維的發展是用語言的發展緊密相聯系的。音樂教育能夠豐富和發展幼兒的語言,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幼兒教師在教唱歌曲時總要配合語言訓練。幼兒在音樂課中學會欣賞音樂作品中的藝術性語言,正確理解歌詞的內容,必然會豐富幼兒的知識,增加他們的詞匯,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見音樂是促進語言發展的動力,而語言的發展,必然會促進幼兒思維中邏輯抽象成分的增長。
3、音樂課培養了幼兒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斷能力
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幼兒的分類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音樂課中往往要啟發幼兒對各種音樂進行比較,而要比較就需要進行分析和綜合,在比較的基礎上,幼兒逐漸能辨別不同的音樂性質,能初步概括同類音樂的共同點,找出不同類音樂的差別,在音樂欣賞課中,借助語言的作用,啟發 幼兒談感受,會提高幼兒的推理判斷能力,例如幼兒能判斷哪首歌曲適合跳舞,哪首歌曲適合睡覺……,幼兒能夠根據歌曲節奏的歡快程度做出相應的動作,能夠用自己的動作表達出歌曲的內容,例如幼兒聽到歌曲《小動物》,就會根據不同動物的聲音來做動作,有的做小鳥飛,有的做青蛙跳,有的做大象甩著長鼻子。幼兒還會用語言或體態將音樂進行類比,例如把慢的音樂類比成:"媽媽的搖籃"、"白云在天上飄"、"風兒在輕輕唱歌";而把快的音樂類比成"軍隊在行走"、"小動物在跳舞"等。
總之在形象思維能力發展的基礎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也開始得到發展,良好的音樂教育不僅促進了幼兒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還能促進他們從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綜上所述,音樂藝術由于它本身的特點,對幼兒智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其他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音樂教育對智力諸因素,即感知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的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是孤立進行的,不是這堂課只促進這種能力的發展,那堂課只促進那種能力的發展。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智力諸因素的發展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幼兒的認識過程的發展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感知能力的發展是思維能力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使感覺、知覺、注意、記憶等認識過程開始帶有隨意性。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音樂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來實施音樂教育。
二、有效的實施音樂教育,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
孩子們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手舞足蹈,源于音樂是表情達意的藝術,兒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點,他們難以用言語表達,他們內心的情感和體驗,而音樂中強烈的情緒對比,鮮明的感情描寫正抒發了兒童的內心世界,這正表明:每個孩子都需要音樂,每個孩子都有接受音樂的愿望和要求。因此,針對音樂啟蒙教育對幼兒智力發展的重要性,我提出幾點有效實施音樂教育的建議。
(一)結合幼兒心理及生理的發展來實施音樂教育
幼兒音樂教育必須從幼兒發展的生理、心理特點、幼兒教育的原則、方法等基本理論為指導進行教育工作,在歌曲的內容、難度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必須適合學前期各個階段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發展水平,要是他們所能接受的,所能理解的,其內容是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的。 教師在實施音樂教育時,必須考慮到幼兒音樂能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和程度,從中挖掘有助于幼兒藝術和思維能力的教育因素,培養和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
(二)培養幼兒的聽覺能力,為幼兒學習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
聽覺是學習音樂的前提,是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生理基礎。陳鶴琴先生說:"聽覺乃知識之門"。聽覺是接受音樂教育的窗口。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應當重視、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聽覺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各種聲音環境,讓幼兒有意識地去聽,要求培養幼兒一種"傾聽"的習慣,并經常進行聽唱訓練,在此過程中要逐步和其他感覺器官相聯系,特別注意與發聲器官、運動器官相互協調、融合,啟發幼兒注意自然界和周圍各種不同音質的特點,引導幼兒走進廣闊的音樂教育領域中去發現,去探索。
幼兒的音樂素質有所不同,但音樂聽覺都是可以培養的,我們要盡最大的可能為幼兒聽覺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
(三)培養幼兒的節奏感,促進幼兒感知、想象、記憶力的發展
節奏是音樂、舞蹈、動作、語言的基礎,它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兒感覺。節奏是體驗音樂美感的重要來源,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同時在節奏培養的過程中,還能促進幼兒的記憶、想象等能力的發展。因此我認為幼兒節奏能力的培養必須結合多種音樂活動形式,包括說、唱、律動、舞蹈、器樂等,特別是要引導幼兒用合拍的形式來感受節奏。例如教師在教唱歌曲時可先讓幼兒通過語言來掌握基本的節奏,加深對歌詞的理解 ,強化記憶,然后用拍手、拍腿、跺腳等多種感官結合進行有針對性的節奏訓練,再有層次地把歌譜和歌詞合起來教唱,在幼兒基本記住歌詞學會歌曲后,讓他們手拿打擊樂器自己伴奏演唱,要求他們逐步地做到與歌曲節奏合拍敲擊。這樣不僅訓練了幼兒的節奏感,而且為幼兒充分地提供了動手動腦的機會,提高了幼兒的記憶、想象能力的發展。
(四)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幼兒學習知識和發展智力的基礎。我認為對幼兒音樂興趣的培養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注意音樂語言的運用,創造良好的音樂氛圍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把"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作為幼兒園教育原則之一。因此,幼兒教師要多創造激發幼兒音樂興趣的環境,同時利用幼兒好奇、好玩的心理特點,把音樂教學的每個環節趣味化。教師還要注意多提供讓幼兒感興趣的材料,這樣便于幼兒識記,促進幼兒記憶力的發展。事實證明:如果識記的任務與有興趣的活動及活動的動機相聯系時,識記的積極性和識記的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②
2、開展音樂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
音樂游戲活動是一種融生活節奏、生活情趣于一體的娛樂活動。有目的運用音樂游戲進行音樂訓練是激發幼兒音樂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學證明:"在游戲中不僅能發展注意的緊張性和集中性,而且能發展他的穩定性"。③例如:幼兒參與到角色游戲"小花貓和小老鼠",隨著音樂的變化,幼兒自由地創編出各種小老鼠和小花貓的動作、表情。這樣音樂游戲不僅培養了幼兒的注意力、想象力,同時使幼兒的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
在幼兒的音樂啟蒙過程中,教師應當努力摸索、探尋最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創造出生動、富有啟發、卓有成效、富有美感的音樂活動形式,讓孩子們通過這些有趣的活動來感受美、體驗美、表達美、創造美,從而獲得身心發展的和諧美。
三、總結
總之,幼兒的成長離不開音樂,幼兒的發展需要音樂,反過來,音樂可以促進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同時音樂又是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大科學家達爾文說過:"如果一個人不聽音樂,很可能影響他的智力。"所以說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音樂教育這一有效手段來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同時,我們還要明白,對幼兒音樂智力的開發和培養,其目標不在培養音樂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與對幼兒進行音樂技巧的訓練及知識的灌輸,而是以音樂為手段,培養其心靈的美感,對音樂的興趣,欣賞的能力,陶冶其美感,激發智力和創造性,以發揮音樂活動在身心兩方面發展的特殊功能。這才是音樂智力得到充分發展的價值。
【音樂教育對幼兒智力發展的重要作用】相關文章:
上一篇:小娃娃
下一篇:關于兒童學習音樂藝術的建議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