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傳統的藝術教育活動中,我們一味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和習得,很少把它和各領域活動聯系起來,即便在幼兒園轟轟烈烈搞綜合主題教育的時候,也只能算是東拼西湊的大雜燴,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整合。
最近教育部頒發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其中從多方面對幼兒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與要求,下面,我將從藝術教育的角度,結合自己多年幼教工作中的切身體會,談談對新《綱要》的理解。
一、創設均等的機會,促進幼兒不同層次的提高
新《綱要》中指出"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這兒特別重視對人文的關懷,對幼兒的關注(所有的幼兒,而不是個別具有藝術才能和藝術天賦的幼兒),這也充分體現了當代的兒童觀"給每個幼兒均等的機會,通過教育讓每個幼兒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
在以往我們的幼兒教育中確實存在著許多有失公正的地方。老師們偏愛那些模仿力強,很會領悟教師意圖的幼兒,把他們歸為能力強的有才藝的一類。教師對他們另眼相看,指導得更為詳盡,而一些所謂"能力差"的幼兒,老師總認為他們是很難"開竅"的,就聽之任之,放手不管了。這樣就造成"好得更好"、"差得更差",兩個極端對幼兒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也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策略:
1、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兒童觀,要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位幼兒,創設均等的機會,讓每位幼兒都能得到藝術的熏陶和培養。
2、藝術活動中,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因材施教。組織活動要多樣化,可采用全班指導、小組指導、個別指導和區域活動相結合的形式。例如在圖畫教學活動中,我們遵照新《大綱》中"滿足他們不同特點和需要"的要求,采用了分組活動的方法,把全班幼兒分為能力強、能力中等、能力稍差的三組幼兒作畫,提供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作畫要求,促使他們在不同的能力水平上都有所發展提高。當然,這種形式也不宜一成不變,否則無形之中會給幼兒冠上能力強、能力差的帽子,不利幼兒的發展,而且老師以什么樣的標準評判幼兒能力都是值得商榷的。為此我們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不同的分組,使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進入"能力強"的行列。
二、引導幼兒自主創作,快樂享受活動過程
新《綱要》要我們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并提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這明確地指出了藝術的又一功能--為幼兒表達自我,宣泄情感。世界上許多畫家有些成就后,想得到進一步的藝術提升,他們常常渴望回歸孩童時那種最純、最原始的作畫風格,這也說明幼兒有自己看世界的獨特方式,也有自己表達對世界事物的喜好,這就要通過藝術活動來表現。以往教師在美術活動教學中往往是三步曲:導入并出示范畫--講解示范--幼兒練習(依樣畫葫蘆),最后是展示作品,幼兒互相欣賞(比誰畫得像)。這種教育模式下教出來的孩子往往很呆板,作品千篇一律。這種只強調技能模仿的教育會扼殺無數個梵高、貝多芬。
"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這里深刻的揭示了藝術活動的過程。幼兒自主性的創作,充分地表現自己對周圍世界的看法,大膽流露自己的情感,使幼兒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極大的快樂和滿足。這其中,幼兒不拘一格的新奇創意,大膽、無拘無束的表現出的童心、童趣,是成人無法想象的。
策略:
1、教師拓寬藝術教育的內容,給他們提供適宜的環境,鼓勵幼兒自由的充分地表現和創作。藝術教育的題材其實是很寬泛的,教師要做有心人,善于挖掘那些有價值,有教育意義的題材對幼兒進行教育。例如在一次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以京劇欣賞為題材,通過學習一些京劇中的基本要素:唱腔、角色、服飾等,讓幼兒對國粹京劇有初步地了解,像這樣的一些地方戲劇、歌舞劇、現代舞等都可納入到教育活動中,讓幼兒從小接觸到不同風格、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作品。
2、在藝術活動時,教師不要隨意打斷幼兒的創作,注意幼兒創作的流暢性。幼兒的現實與想象是混沌一體,很難劃分清楚的。在活動時,幼兒會快樂地建構想象的虛幻的世界。幼兒在"聰明的藍精靈"音樂伴奏下,邊唱邊表演,把自己想象成森林里的藍精靈……在繪畫"小青蛙"時,會把自己想象成穿著綠衣裳愛捉害蟲的青蛙……這時,教師如因一些常規或技能上的問題打斷了幼兒的活動,把幼兒從想象的世界拉回到現實中,幼兒會很不情愿。有時,我們就會看到一些幼兒不聽教師的講解,繼續自己的活動。即便,教師講完讓幼兒接著活動,他們也很難再回到先前的那個"快樂的世界"。因此,在藝術活動時,教師切忌隨意打斷幼兒的活動。如有些幼兒確實遇到困難需要老師幫助時,教師在可提供個別性的幫助和指導。
3、在藝術活動時,教師切忌灌輸式,不要一味地強調技能的訓練。在讓幼兒自由暢想、隨意作畫時,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繪畫技能、技巧;讓幼兒聽音樂創編動作時,引導他們發揮想象創新。總之,在活動中,教師如何適度的引導是十分重要的。
4、教師的評價很關鍵。我們不能以"像不像"作為評價的標準。教師要學著以幼兒的眼光去看作品,在整個活動中讓幼兒始終處于自主、快樂的創作熱情中,那么這個活動就是成功的。我們不要太在意結果,要讓幼兒充分享受活動過程的樂趣。
三、欣賞自我、欣賞同伴,注重幼兒個性的培養
新《綱要》中指出"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地快樂","為幼兒創設展示自己作品地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新《綱要》中,主張讓幼兒感受快樂,體驗成功;主張幼兒大膽地表露個性,張揚自我;主張幼兒會欣賞自己,更要學會欣賞他人……這是一種全新的幼教理念,我們教師如能正確地理解把握,把它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那么對于幼兒良好的個性培養,對于幼兒未來的成長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策略:
1、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在藝術活動中,教師本身的藝術修養很重要。試想,一位老師連莫扎特、肖邦都不知道,那她該怎樣引領孩子進入藝術的殿堂。教師在多元的藝術文化中,要不斷地熟悉、理解、熱愛它們,以此提高自己地藝術素養。
2、教師要會欣賞幼兒的作品。因為藝術活動是幼兒獲得自我滿足感的最佳舞臺,幼兒喜歡表現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對周圍世界的看法,而他們的作品是最能體現自我的價值,使他們從中獲得滿足和快樂。他們希望得到同伴、老師的認可,并與他們分享這種快樂,因此教師的欣賞、好評是對他們最大的鼓舞,從老師積極的評價中他們體驗到了成功、快樂。譬如我們在評價幼兒美術作品時,不要僅從畫面的構圖、色彩、比例等方面評價,還應觀察幼兒的整個創作過程,引導他們快樂地活動,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各種情感體驗。
3、引導幼兒欣賞自我、欣賞同伴,并學會與同伴合作活動。一般來說,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對于自己的作品很欣賞,很陶醉,而對同伴的作品關心甚少,這和他們的心理--"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是相符的。因此我們在每次活動結束時都要適時的對幼兒作品進行評價,最初以老師為主,慢慢地引導幼兒評價同伴的作品,逐步樹立起"我能干,大家都能干"的意識。在中大班時,教師可專門設計一些合作性的創作活動,為幼兒創設條件,引導孩子們相互交流、相互協商。在這些活動中,讓幼兒逐步懂得"我能畫好,別人也畫得不錯,如果大家一起畫就會畫得更好",從中來培養幼兒之間的合作意識,這對良好個性的養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藝術教育和生活、科學、文學等活動的整合
在傳統的藝術教育活動中,我們一味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和習得,很少把它和各領域活動聯系起來,即便在幼兒園轟轟烈烈搞綜合主題教育的時候,也只能算是東拼西湊的大雜燴,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整合。新《綱要》中要求"各領域內容相互滲透",我們應該為此而努力。
策略:
1、通過多種途徑,將藝術教育和各領域教育相互滲透。例如音樂活動《毛毛蟲》,幼兒在音樂伴奏下模仿毛毛蟲吃東西、睡覺、脫衣服,最后變成美麗的蝴蝶。活動中,幼兒隨音樂有節奏地表演,享受著毛毛蟲變蝴蝶的快樂,使幼兒在音樂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地表現和提高。我們仔細品味,不難發現其中還蘊含了一個科學的知識--蝴蝶的成長過程。藝術活動就是這樣經常和科學、社會、語言、健康等活動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這就要求我們每個幼兒教師,不但熟悉本職的業務,更要加強學習,擴充知識,以此來適應各領域之間教育的相互滲透。
2、加強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藝術:校園的花草樹木,公園的樓臺亭閣,小巷的青磚紅墻,以及張燈結彩的節日街頭、色彩繽紛的廣告霓虹……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教師要善于引導孩子留意美、欣賞美、抓住各種教育契機來進行藝術教育。
總之,新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我們指明新時期幼兒教育的方向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我們必須提高認識,揚棄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將幼兒教育提高一個新臺階。
【幼兒藝術教育策略初探】相關文章:
下一篇:幼兒舞蹈表現力的培育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