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引導幼兒以操作、探索為主進行的自主學習活動。它以相對寬松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深受幼兒的喜愛。但在實踐中,教師常常會因為教學理念或教學方式的限制而發揮不出其應有的效應。本文對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發揮區域活動的有效性進行如下探索。
一、確保設置區域的有效性
1.圍繞幼兒興趣愛好,設置區域
幼兒的年齡段不同,興趣愛好會有差異性。因此,設置區域應考慮不同年齡幼兒的心理特點。例如,小班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喜歡聽兒歌和故事。幼兒園可將活動室的一角鋪上塑料軟墊,放上有卡通圖案的布靠墊,投放色彩鮮艷的大圖畫書,布置成溫馨的小書吧,滿足幼兒需要。
2.根據幼兒能力的發展,增加區域
幼兒成長是很快的,幼兒園要適時增加區域以適應幼兒的能力發展水平。例如中班幼兒善于模仿,對于手部的動作感興趣。教師可增設建構區、生活區,為幼兒提供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毛線、珠子等,讓幼兒練習穿珠子、繞毛線等,促進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
3.根據主題活動的開展,調整區域
區域活動的設置應與主題教學有機結合。例如在“接納新生活”的區域活動中,可以設計汽車城,先為孩子們提供玩具汽車,當孩子們熟悉了各種汽車模型之后,可設置一些紅綠燈的標志,使游戲情境化。這樣一來,相關區域活動內容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不斷調整和更新,從而延伸主題,提升活動實效。
二、確保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1.明確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師在選擇投放操作材料時,能夠把握孩子的基本特點,考慮孩子在活動中對材料的需求,并以孩子的階段培養目標為主要依據。同時,教師要力求使材料能夠滿足孩子現階段的實際發展需要。例如提供鞋帶、吸管,讓孩子進行鞋帶穿吸管的練習,提高手眼協調性;提供拉鏈和紐扣,讓孩子練習拉拉鏈和扣紐扣,提高生活能力等。
2.體現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教師選擇、投放操作材料時,應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根據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將操作活動分解成與幼兒學習能力相符的具有層次性的多個操作活動。例如,生活區中的幫小動物穿衣活動,材料也是從易到難:有教師幫助穿好衣服和褲子的,鞋子需要幼兒自己穿;有教師幫助穿好衣服的,褲子需要幼兒自己穿;有的什么都沒有穿,就需要幼兒一件一件幫小動物穿上。“細化”材料,可以循序漸進地鍛煉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
3.凸顯材料投放的引導性
在生活區,教師可讓幼兒練習穿珠子。因為穿珠子鍛煉幼兒的耐心和細心,掉落的珠子就是對粗心、沒有耐心的行為的一種警告,引導幼兒不斷糾正自己,訓練自己動作的細心、耐心程度,逐漸地讓幼兒各種動作更加協調、更加靈活。應在教師適當指導下,鼓勵幼兒自己進行操作探索,讓幼兒在材料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自我糾錯。
三、教師要提高指導的有效性
(1)用心觀察。在區域活動中,幼兒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都需要教師用心觀察,采取應有的措施去協調環境,滿足幼兒的成長需要。在區域活動時,教師應注意觀察材料的數量、大小、投放次序等是否適合幼兒的心智水平,幼兒是否對材料感興趣等,在分析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為幼兒提供“最近發展區”的材料。(2)恰當指導。提高區域活動的有效性,離不開教師適時適度的指導。不管是小組活動還是幼兒的個別行為,都需要教師把握好指導時機與尺度。例如見到幼兒因缺乏成就感而出現倦怠時,因缺少材料或面對較難的任務而缺乏興趣時,教師要給予恰當及時的指導,重燃幼兒的探究欲望和興趣。(3)及時評價 。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是終結性的單一評價,不利于幼兒潛力的發揮。要想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就需要采用有利于幼兒發展的個人化、發展性的評價,避免統一或標準化的評價方式。例如,幼兒甲常常“魂不守舍”,日常的游戲中總是頻繁出問題,但教師把該幼兒放到美工區,發現他像換了個人一樣,總是表現得思想集中、創意無限。為此教師利用美工區的評價環節,不僅贊賞幼兒甲的冷暖色搭配漂亮,也讓他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漸漸地,幼兒甲變得自信開朗,樂于與同伴交往。
總之,作為幼兒成長的引導者,幼兒教師應不斷開拓區域活動的成長空間,想方設法提升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確保設置區域和投放材料的有效性,有效指導幼兒參與區域活動,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滿足幼兒的成長需要。
參考文獻:
[1]李春芳.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策略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05).
[2]黃俐.當前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4(04).
【幼兒園提高區域活動有效性的策略探研】相關文章:
• 指向深度學習的大班“職業體驗”組織策略—以“閑魚小賣鋪”班本活動為例
• “彩虹甜甜屋”的誕生—在大班角色游戲環境創設中解放教師雙手的策略
上一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指導策略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