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幼兒區域活動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培養幼兒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的最佳途徑。目前,幼兒園區域活動已經成為我國幼兒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其目的旨在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且極具成長建構意義的環境。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通過自由選擇、自我操作,合理遵循玩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得到經驗,獨自體驗成功的喜悅,不斷促進幼兒的生活、學習習慣,建構自我活動模式。教師在幼兒區域活動中,處于非正式、隱性和靈活機動地位,既要有主觀能動性,又要最大限度地確保幼兒自我創意,真正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推動者、合作者。實踐中,由于教師自身原因,導致幼兒區域活動失去教育意義,大多數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不適應或適應性不強。本文從幼兒區域活動的適應性一般理論出發,透視幼兒區域活動的適應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剖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與適應性策略。
關鍵詞語:區域活動 適應性 現狀 策略
以下正文
一、幼兒區域活動適應性的一般理論
(一)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解
1.幼兒界定。3—6歲是幼兒的醫學界定標準。我們以幼兒入園為前提,可以將幼兒分為小班幼兒、中班幼兒、大班幼兒三種。小班幼兒的年齡為3-4歲,中班幼兒的年齡為4-5歲,大班幼兒的年齡為5-6歲。幼兒區域活動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培養幼兒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的最佳途徑。實踐證明,幼兒最喜歡區域活動。區域活動能讓幼兒體驗自由和自主,從中獲得樂趣。《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規定:“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支持和引發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制作等活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驗。”幼兒區域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支持、引導。幼兒區域活動中,幼兒的適應性問題也不容忽視。
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特征各異。但總體可概括為以下方面:
(1)從區域活動的發展階段分析:可分為適應性階段、初級階段、高級階段。適應性階段主要是小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特質,中班、大班的幼兒也有表現。初級階段則指中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特質,他們基本上適應了區域活動;高級階段則是大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特質,他們絕大多數都已經適應了區域活動。他們的普遍表現是:他們要玩,單一、附帶合作性的占有玩具,這與幼兒的年齡有關。幼兒從家里來到幼兒園,基本改變了在家獨自玩的習慣,來到幼兒園后,他們喜歡玩自己喜歡的玩具,有時會照顧一下其他小朋友。他們也會和其他小朋友輪流玩玩具。
(2)幼兒在區域活動時,形態表現各異。他們主要表現為:模仿玩、交換玩、一起玩。小班幼兒的適應性最差,中班幼兒如園已經一段時間了,他們的自理能力有所增強,而且完全適應了幼兒園的集體學習生活環境。他們相互模仿玩玩具的方法。他們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換玩具。他們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大班幼兒則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家,他們將淘氣、調皮、幼稚氣都淋漓盡致的表露了出來,毫無顧忌。
(3)從注意力角度分析,小班幼兒最差,中班幼兒注意力較小班幼兒的不集中或者集中時間極其短促要好一點,大班幼兒能夠集中,但是淘氣與調皮往往破壞了他們的這種集中注意力的弱點。他們基本能夠集中一段時間,但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他們的好奇心強,且好動,語言能力、自理能力、動作協調能力都較小班幼兒有了大大改觀。
(4)幼兒與人交流上,中班、大班的幼兒主動性很強,基本不會怕陌生人,除非你嚇唬他。他們也會進行一些簡單的交流。
(5)幼兒的自主性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充分發展,絕大多數的活動都要老師的引導。
(6)幼兒的規則意識弱,活動時隨意性、任意性都很大,并且隨著最吸引他們的東西轉移注意力。
(7)幼兒很享受自己的活動操作過程。他們往往陶醉他們玩游戲的整個過程。他們時毫不在乎活動結果。
2.區域活動與適應性界定。(1)區域活動,是指培養幼兒的生活經驗的方式,它根據幼兒的需要和興趣為幼兒設計的活動方案。幼兒區域活動的方案在設計上,體現了開放性、豐富性、挑戰性和學習性。它能讓幼兒在活動時,充分體現自由,與其他幼兒互動,使自己取得個性突破。它也是全面性的發展幼兒、成長幼兒的活動。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自由出入各個區域,自我進行活動。區域活動的環境氣氛良好,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切實能夠滿足幼兒成長與發展的各種需要。
(2)適應性策略,本文對于幼兒區域活動的適應性策略理解為幼兒區域活動是一項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科學合理的活動,教師指導要有策略,目的是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得到學習和成長。
(二)幼兒區域活動的適應性中教師的重要性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教師在活動中應該是觀察者,適當的指導者,解決問題的鼓勵者,也是幼兒發展的支持者。由此可見,教師在幼兒區域活動適應性中的重要性。
1.教師的支持能夠提升幼兒的創造力和探索力。他們絕大多數都具有“從眾心理”,在區域活動中,他們主要表現為較弱的合作、模仿等。他們對活動使用的道具通常情況下只是簡單地操作,而且反反復復,具有擴展性的活動操作也有,也會表現出一點創造性。教師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他們的區域活動中,對幼兒的行為應理解和接受。教師要不斷地激勵幼兒的活動積極性, 鼓勵并支持他們大膽。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有必要與幼兒進行合作,并幫助他們;教師也有必要引導幼兒之間的相互合作,使他們使用幼兒區域活動,適應幼兒園的環境。
2.教師對幼兒個性的發展作用重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教育幼兒,合理有效地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適應區域活動。幼兒的任性、依賴性很強,有時做事沒有自信心。開展幼兒區域活動,教師根據幼兒的性格狀況,因勢利導,促進他們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教師要長時間的支持幼兒,使得區域活動過程中,將一些外在的影響,轉化為他們個體素質培養上。
3.教師可幫助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讓他們適應社會。教師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的內容主要有:第一、幼兒的自信心;第二、幼兒的主動性;第三、幼兒的獨立性;第四、幼兒愿意和人交往,有合作行為;第五、有關愛人的行為;第六、愿意關注、參與家庭及集體與周圍的事物;第七、遵守必要的規則。事實上,幼兒區域活動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形式”,幼兒之間相互合作并獲得發展。幼兒的社會性的發展與適應性發展都不能離開教師指導與幫助支持。例如,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之間發生沖突的事件經常發生。他們為了爭搶同一種玩具互不相讓。他們在爭搶的過程中,就是要占有東西,從不考慮別人感受。如果幼兒不能自己解決爭搶事件,教師就應該支持參與。教師可以將幼兒爭搶事件當成一個 “警示”,在全體幼兒面前進行討論評價,得到正確的觀點。教師解決幼兒沖突,也能夠使得他們克服掉自我中心。幼兒在合作游戲中,會慢慢地學會尊重別人,對別人要有寬容心。因此,教師對幼兒沖突的解決,從某種角度考慮,遞增了他們的合作與分享的發展。
4.教師對幼兒的情感體驗,健全和諧發展。人具有非常豐富的情感,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幫助幼兒情感發展。例如,教師的支持鼓勵,使得幼兒有了自信,產生愛心等。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時時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要盡最大努力使得幼兒在合作活動中獲得成功。如果幼兒失敗了,教師應當對他們多鼓勵、多引導、多支持,讓他們充滿信心,適應環境。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要讓幼兒慢慢地學會親切待人、愿意合作,會同情和寬容別人,能關心和幫助別人。蘇霍姆林斯基還指出:“教師要練就一雙像鷹一樣的眼睛。”教師在觀察幼兒、了解幼兒,提供幼兒充分的空間與環境,讓幼兒在與物、時、空的充分交互中體驗健康的情感。
二、幼兒區域活動的適應性策略現狀分析
目前,幼兒區域活動已在全國各地的幼兒園鋪開,得到了很大的重視,并逐步走向完善,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差異性
1.不同級別的幼兒園,在設置幼兒區域活動時,差異大。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鎮、農村各級別的幼兒園的設置幼兒區域活動的各方面均不同,同一城市各幼兒園的區域活動設置也不同。
2.在幼兒區域活動的內容設置方面,其依據是五大領域和多元智能理論。一些幼兒園在區域活動的設置內容不合理,例如合作內容較混亂,合作活動趨向于美術制作等。
3.在挖掘空間方面,級別高的幼兒園喜歡在空間挖掘方面下工夫,而一些小幼兒園和級別低的幼兒園則在挖掘空間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4.環境布局上有差異。幼兒區域活動的環境布局主要包括:地面與墻面設置,空間物的擺放等,不同級別的幼兒園均體現了各自的不同。
(二)中班、大班的幼兒區域活動基本上沒有差異。不少幼兒園只設置一套幼兒區域活動方案,供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兒活動。違背了幼兒的適應性規則,不利于幼兒區域活動的本身發展,也不利于區域活動的開展。
(三)教師指導意識層次不齊,級別高的幼兒園,教師指導意識高。教師在引導幼兒區域活動時,存在應付、不專業等問題,區域活動的指導計劃缺乏完整性。教師的教育觀念和經驗都有待于提升。“教師講、幼兒聽;教師做、幼兒看;教師教、幼兒學”消極被動的教學模式依然存在。
(四)教師的指導方法較豐富,但比例不協調。教師通常指導的方法包括:語言、動作、圖示、材料等。教師互動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指導、示范、暗示、啟發、同伴互動等。教師在應用這些方法時,不協調,側重于直接指導和語言互動。
(五)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得到了發展,但發展差異大。級別高的幼兒園,發展較快,小幼兒園、級別小的幼兒園則發展慢。在幼兒的適應性方面,也是如此。。
三、幼兒區域活動適應性的指導策略改進
(一)加強教師在幼兒區域活動中的支持性策略
根據幼兒的年齡較小特征,教師在指導他們合作游戲活動時,也要有特殊性,不要盲目冒進。教師應做到:
1.因勢利導,激發幼兒的主動性。幼兒的學習不能依靠教師傳遞,應當由幼兒主動建構知識。《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規定:“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因此,要創設寬松、自由、豐富的幼兒活動場景,是激發幼兒繼續學習的先決條件。教師因勢利導更能激發幼兒的主動建構。
2.教師應將區域活動的場景動態化,讓幼兒適應環境,對區域活動充滿濃厚趣味。
3.幼兒區域活動應當盡量保持原始性,讓幼兒更加適應,讓幼兒自己構建自然、社會。
4.應賦予幼兒區域活動場景挑戰性,引發幼兒適應性、主觀能動性。實踐證明:幼兒對富有挑戰的活動感興趣。因此,設置幼兒區域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活動適應能力和特點,能“跳一跳,夠得到”的區域活動能更好地適應幼兒,激發這些孩子主動建構。
(二)要對幼兒予以認同和肯定,不斷用語言支持他們,鼓勵他們去嘗試。
教師在討論區域活動時,應鼓勵幼兒。幼兒期望得到表揚和鼓勵,這也是達到教育幼兒有效方法。
1.支持性語言要做到靈活運用。教師使用支持性語言,對幼兒的主要作用是鼓勵。鼓勵性語言有顯性的,有隱性的,也有自然性的。教師經常連續性地運用顯性的鼓勵性語言,如“好棒”“能干”等會給人一種表揚太多的感覺,可能產生“過濫”的負面影響。教師有時運用一些自然性的鼓勵,如“這是我們值得借用的好辦法!”“這一點我沒有想到,你卻想到了!”這些都能起到推動作用,引導幼兒再次探索。
2. 支持性語言要運用的適當、適度地運用,做到對幼兒的鼓勵恰到好處。教師的鼓勵和賞識有時候是幼兒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但是鼓勵性語言要適度。并不是說對幼兒的所有好行為只能進行少量次表揚。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往往要經過反復多次的引導、糾正才能完成。但是,由于幼兒缺乏自我評價能力,教師對幼兒的評價往往會成為幼兒自我評價的依據,教師一味地鼓勵幼兒會減弱鼓勵的效用。如幼兒在觀察西瓜時,不少幼兒發現了西瓜是圓的,教師對每位幼兒都做了回應(運用了諸如“對”“真好”“很好”“真棒”等鼓勵性語言)。正是由于教師這樣的回應,才促使幼兒繼續重復地講著別人的發現(西瓜是圓的。)但是對于個別幼兒而言,他就體會不到自己因積極觀察所獲得的發現而被鼓勵的喜悅,反而覺得教師的鼓勵沒有什么,從而喪失了繼續觀察探索的積極性。因此,鼓勵性語言也應運用適度。在培養幼兒養成一個良好行為的初期,表揚應及時、經常。
3.要注重支持性語言的藝術性。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語言是非常精練的、而且是生動形象的,讓孩子能夠理解的,有時教師口吻的變化會影響到一個孩子的情緒,對于各個年齡階段的幼兒來說,教師的口吻、語速應該是不一樣的。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語言去啟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老師大聲喊:“不要講話了,別講話。”可能效果不好。想讓孩子輕輕說話,我就說:“小嘴巴拉鏈?”孩子們自覺地異口同聲:“zi”表示拉鏈拉上了。這樣一來,教育效果就好多了。
(三)有耐心,有觀察,指導要符合時機
中班幼兒的年齡較大,思維直觀、具體,自主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還有一些活動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進行。教師的指導支持行為是區域活動的難點,指導不是檢查,也不是指示和指令,而是觀察幼兒與材料、與同伴互動的情況,并適時地與幼兒互動,激發幼兒的思維和適應性,引導幼兒更充分地與材料進行有效互動,更好地與老師同伴交流。教師的支持性行為要注意適時。在區域活動中,教師不應急于直接指導,而應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時間,在“小動物找家”時,如果教師馬上告訴幼兒,那么幼兒就不能在探索中體驗成功和失敗,也沒有機會自己糾正錯誤。
(四)建立規則,促使活動有序開展
在區域活動中的規則提示具有保障功能,保障了活動的基本進程,保障了幼兒在活動中的基本權利,制約了不符合活動要求的行為。幼兒正處于逐步養成各種習慣的階段,而良好的習慣是在潛移默化的環境影響中形成的。幼兒年齡小,規則意識還淡薄,抽象、說教的規則幼兒不能掌握。但是區域活動要真正輕松自由、活潑有序的開展,離不開規則。那么教師此時的支持性行為應如何體現呢?應幫助幼兒建立起他們認同的、愿意遵守的合作性游戲活動規則。
(五)關注個體差異,引導同伴互助,培養幼兒合作和交往能力
受能力和經驗的限制,幼兒在區域活動時,個體差異表現得尤為明顯。能力強的幼兒在活動中能經常獲得成功,而能力弱的幼兒卻常遭失敗,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參加活動產生膽怯心理。因此,幫助幼兒豐富、掌握一些技巧十分必要。如在美工區的粘彩鏈活動中,我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讓那些能力較弱的幼兒先學習一個接一個連成直線,讓幼兒感到“我也會做了”,初步體驗成功,為下一步粘彩鏈樹立信心。這樣,幼兒也就適應了區域活動。
參考文獻:
[01] 李會敏,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行為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
[02] 李會敏、季燕,幼兒園區域活動組織實施現狀的調查[J],研究與探索,2006.78 。
[03] 郝瑞萍,人類發展生態學視野下幼兒園區域活動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2005 。
04] 秦元東,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性[J].幼兒教育科學教育科學版.2007.10 。
[05] 孫洪泉,幼兒教師如何根據生態式區域活動特點制定指導策略[J].2007.7 。
[6] 高芬,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與材料投放的優化策略[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
[7] 呂音,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的選擇[J].長春教育院學報.2006,12 。
[8]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師范大學出版社。
[9] 張海紅,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教育導刊.2006,10。
[10] 向建秋,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成都大學學 報.教育科學版.20085
[11] 華愛華,幼兒園活動區材料投放方式與兒童行為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
[12] 秦元東,《幼兒園區域活動新論:一種生態學的視角》,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3] 黃瓊,在《美國學前考察報告》,上海學前教育網。
[14] 林佩芬,《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實踐與研究》,寧波出版社,2004。
[15] 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16] 王麗紅,有關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思考[J],2011.08.15。
[17] 曹麗莉,對幼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0。
[18] 馮耀輝,幼兒園主體區域活動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適應性策略研究】相關文章:
• 指向深度學習的大班“職業體驗”組織策略—以“閑魚小賣鋪”班本活動為例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