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供給側結構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必要性,密切關注現階段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訴求及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現狀。明確供給側結構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價值取向,探討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實踐的定位,融洽供需模式及供需精準對接方式,構筑供需動態平衡的策略研究。
關鍵詞:供給側;高職學前教育;改革;實踐
引言
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召開第十一次會議,此次會議決定我國進入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階段。筆者認為,這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性引導,同樣適用于學前教育發展的方向指引。學前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著手,通過教育供給,以提升效率,促進教育發展[1]。大數據表明當前高職院校學前專業畢業生是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主力軍。因此,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被認為是學前教育事業的首要“供給側”。為滿足學前教育的發展需要,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發展有其重要的意義。
一、供給側結構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必要性
(一)現階段學前教育發展的實踐訴求
從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現階段來看,伴隨幼兒園數量和規模的增長與擴充,其發展一直是在需求側的指導下改革演進的。一端是“需求側”對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要求,一端是“供給側”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實踐發展,供給側結構下的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為兩者間的供需平衡提供發展契機。宏觀層面上,國家持續關注幼兒教育問題,并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梢哉f,需求側的管理與調控產生了積極作用,極大程度滿足了公眾的需求。但存在嚴重的非理性因素,以我院學前教育專業為例,2015年我院學前教育專業開始招生,招生人數為6人,2016年招生人數擴大到130人,2017年達到180人,并逐年增加,縱觀這三年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招收學生數逐年遞增,專業規模不斷擴大。伴隨著社會對學前專業人才的需求,學前專業已成為院系高速發展的專業。顯然,助推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需求,不是無意義的簡單羅列、匯總,而是由相關的各部分學前教育需求的加成而得[2],研究供給側結構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意義可見一斑。
(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現實狀況
為滿足社會需要培養一批高級的應用型學前教育工作者,一直是各大高職院校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目的。然而高職學前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普遍較低,這就決定了當時學生在報考院校,選擇所學專業時并沒有太大選擇空間。據調查,我校許多學前專業學生并不是自己選擇要學習本專業,而是在考慮就業或者父母長輩的要求下才選擇報考學前教育專業。這導致了高職學前專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大減弱,學習能力普遍欠缺,沒有充足的學習動力,缺少對未來職業發展的主動探索,所以對自身的能力素質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沒有充分地覺察。近年來,幼兒教育發展迅速,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及理念的更新速度較快,《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9)》提到,民辦幼兒園從1998年以來獲得比較大的發展,到2017年占62.9%的比例�?梢钥吹綄W前教育面向多樣化發展,而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學模式卻一如從前。專業教學過程中仍秉持著技能至上的觀念,忽視理論知識的教授,沒能從供給側源頭給予學生自身完整、豐富的專業素養。專業教學和實踐過程與社會脫節,專業教學和實踐模式設置陳舊,固守著一套教學實訓體系,按部就班地依照學年段進行理論課程和實訓時間的分布,不了解該時段下學生的知識儲備,或者說現階段學生最需要的是哪個模塊的知識補充。結果是各類幼教機構求賢若渴,常年掛出招聘信息,卻招不到心儀的人才。而且,近來幼兒園頻發問題,引發社會對幼教從業者素質的關注和討論,因此在供給側改革下指導高職學前教育的專業教學與實踐發展有其必要性。
二、供給側結構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價值取向
(一)厘定能力導向的主體目標
調查顯示,當前一些高職學校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導致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求脫節[3]�,F階段我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培養質量并不滿足發展需求,學生職業能力、素質等都存在欠缺,不利于學前教育的進一步提升。高職學生培養主體目標的確定,對于學生專業成長、教學內容的選擇、課程體系的制定、教師人員的培訓與配備等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新時代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主體培養目標必須跟上瞬息萬變的社會和不斷精益求精的人才市場需求,緊跟就業導向以培養高職學前學生的專業素質及能力為核心,既要求學生掌握核心的、基礎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學前教學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為高職學前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提供扎實的專業素養支持。以職業能力導向為核心定位,意味著專業教學與實踐培養目標面向的是多維能力的獲得,學生既具備基本能力,又具備專業能力,更具備關鍵能力�;灸芰κ腔�,是職業基本素質特征的展現。熱愛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基本能力的表現。專業能力是針對職業本身而言,要具有的專業知識儲備、技能掌握及對職業的認知態度。關鍵能力是核心競爭力,由于面對幼兒群體的特殊性,面對多元的教育理念及自身的學習狀態,所具有的學習能力。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是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人才,在專業培養和輸送人才過程中,要根據社會人才需求,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目標作出調整,科學地構建與完善培養方案。
(二)均衡教學內容,形成社會需要與學生發展共享的教學內容保障
教學內容的均衡發展是教學目標達成的載體。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對內容的選擇,應當將“知”和“做”聯系,轉換目標學習領域[4],繼而形成具有嚴謹結構的教學內容。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內容的選擇,既要符合專業培養人才的需求,也要凸顯本專業學生的內在發展性,實現“健全發展的人”的多維價值層面的整合,形成保障社會需要與學生發展共享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實施于課堂的時候要著重關注學生的職業發展意識的提升。高職學前學生是當前社會學前教育職業的主要力量,由此高職院校實施的教育措施,使用的各種教育方法要突出“一切以學生能力提升為中心”的理念,切實做到為高職學前學生服務,所以,要求高職學前教師在課堂開展教學內容時著重關注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發展意識。首先,教師可以在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時大膽放手,不限制學生思想,讓學生自由暢想各種情境,讓他們大膽說出自己對于今后職業的各種看法與想象,教師及時根據現實情況給予學生反饋,讓學生在腦海中對今后所要從事的學前教育事業有深刻認識。其次,經常舉辦高職學前學生職業成長訓練營、“即將走上學前教育一線的我”主題演講、“我的學前教育工作發展規劃”主題征文等充滿想象的課堂教育及實踐活動。切實促進高職學前學生職業發展意識的“覺醒”,幫助他們做到清晰地認識自己、客觀地展開自我評價,深知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只有這樣,高職學前學生才能準確給自己定位,并合理規劃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總之,當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在基礎高等教育的平臺上提升到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通過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制定銜接有序的教學體系、積極高效的教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職業發展意識提高等多種方式,既可以做到緊緊把握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脈搏,又可以滿足高職學前學生理論基礎知識與教育實踐意識發展的雙重需要。
(三)深化教學實踐,完善教學與實習實訓相聯系的指導機制
供給側結構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發展更注重對教學實踐的要求。在供給側改革結構調整的當下,我們更應深化教學實踐,完善教學與實習實訓相聯系的指導機制[5]。在專業教學與實踐中,根據頂層設計理論與方法對高職類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與實踐健全指導機制。專業教學與課程實習、教育實習及教育見習間的良好調配,對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各個實踐環節進行科學、合理、最優化的系統安排,從而達到實踐成效的最大化。例如,在實踐教學中,采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提高職業素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有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將活動性課程貫穿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才能最大化地幫助學生提高職業能力。明確在當前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與實踐發展過程中,實踐相對理論的同等重要性。因為所教授的幼兒主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只從書本上及教師口中習得的知識是遠遠不足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幼兒教師。深化教學實踐,重視全程實踐及反思能力的培養。在實踐實訓時注意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并且不斷地總結經驗。
三、供給側結構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策略探究
供給側結構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定位,應融洽供需模式及供需精準對接方式策略以達成供需要求,構筑供需動態平衡。
(一)教學改革探索
1.協調供需雙方
學前教育的迅速發展及幼兒園教育模式理念的更新,對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人才培養產生重大影響。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占當前幼兒園教師隊伍絕大部分。隨著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若干意見》的,學前教育面臨著新的起點。調整當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與實踐方式以適應社會需求,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迫在眉睫。一方面,高職學�?梢园l揮主動性,積極溝通本地專業資源。聯合本地高校資源,與高校學前教育院系結成幫扶對子,邀請行業專家教授給予有效的專業教學及實踐方式方法指導。與幼兒園溝通咨詢,了解當前幼兒園所的真正需求。幼兒園期待學生掌握教學設計方式方法,注重對先進教學理念的感受度,尤為注重適應與學習能力。因此,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要著重培養學生相關能力,滿足幼兒園人才需求。
2.供需精準對接
供需精準對接指的是在供給側結構調整下,校方作為供給方為企業或用人單位培養符合要求的學生,在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與實踐培養下完成企業或用人單位的崗位訂單。這是由企業的“訂單生產”概念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培養模式,是當前教育部門借鑒的一種目的性強、需求明確的用人方式。學校直接與企業簽訂用人協議,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及培養方式。伴隨學前教育的不斷發展,幼兒園所課程日益多樣化。采用“訂單”培養模式可以精準定位幼兒園課程理念。以我院2015級和2016級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為例,中高端園注重幼兒教師的綜合技能的評定和蒙氏課程的開展,在修訂校內人才培養方案時,我們增加技能課程的課時量,引進蒙氏教具,開展蒙氏教學法課程,聘請資深蒙氏專業講師走進班級,給學生們做學前教育五大領域的課程探索,為學生們走出校園,順利踏入高端園做好鋪墊和對接。
(二)教學實踐研究
1.科學定位教學實踐目標,以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主線
高職學前教育必須具有以需求為導向的價值理念。“需求導向”就是高職學前教育的教學實踐必須致力于滿足當前社會對于學前教育畢業生的要求。2018年3月,對我院2018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調查,約半數學生認可教學實踐在當前課程體系及未來工作中的重要性。近三成的學生認為教學實踐應該貫徹課程始末,并進一步將主體的需求目標具體化。幼兒園方面的反饋,有近七成的幼兒園認為畢業生的幼兒課程實踐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幼兒園要求學生能夠盡快轉變身份,適應教師這一職業,為幼兒服務,強調學生不斷反省自身,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崗位遷移能力及綜合素質等。
2.豐富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兩課堂”模式
筆者在參考潘菊素和鄒娟等研究者的“三課堂”觀點的基礎上,結合高職學前專業的實際需求,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一方面以扎實理論基礎學習和初步實踐能力培養設置校內第一課堂,包括校內理論教學如課程設計、課程教學、課程考試、綜合課程實訓、畢業論文;另一方面以多種形式的校外實踐為主,設置校外第二課堂,將人才培養方案里的課外活動作為第二課堂。第二課堂還可以設置在共建的實習基地中,為保障第二課堂的教學效果,高職學校和企業單位應該本著合作共贏、提升學生能力的原則,增加資金投入,及時檢查實訓室設備設施,妥善處置陳舊過時設施,引進先進的實訓設施。及時更新學生實訓設施將會大大優化學生實訓條件,對提升學生的能力大有裨益。實訓基地的建立實現了高職院校為社會用人單位提供便利服務,而社會用人單位為高職學生實踐和教師科研工作提供鼎力支持,不僅確保校企雙方的合作雙贏,也為保持持久而緊密的聯系打下堅實基礎。
四、結束語
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特定發展階段的需要,不是對需求側的簡單拋棄,而是供需平衡持續發展的階段需要。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環境下,對我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進行改革,在高職培養幼兒教師方面找準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實踐的定位。通過融洽供需模式及供需精準對接方式實現供需動態平衡,通過供給側促進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發展,既是社會的要求,更是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吳慧敏.新時期供給側改革主導下中高職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策略[J].教育觀察,2018,7(8):72—73,83.
[2]張晉,劉云艷.學前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邏輯、問題表征與實現路徑[J].教育評論,2018(10):26—30,145.
[3]夏崇銘.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研究[J/OL].現代交際,2019(7)[2019-04-08].
[4]羅臘梅,胡秋夢.學前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教育評論,2018(9):60—63.
[5]王暉楠.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分析及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5):215—216.
作者:劉瑩 單位: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相關文章:
上一篇:學前教育幼兒心理特點及應對對策
下一篇: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提升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