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現階段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對于事物或人的情感訴求的表達能力不足的現狀,通過全方位、全過程、全環境的實踐活動,幫助幼兒積累一定的情感體驗,可培養并發展其對自我、他人、社會、人類、大自然的真誠的態度以及共情的能力。
【關鍵詞】幼兒;情感力;情緒;培養發展
為改變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對于事物或人的情感訴求的表達能力不足的現狀,幫助他們在發現情緒、認識情緒、調節情緒、控制情緒的過程中積累一定的情感體驗,培養并發展其對自我、他人、社會、人類、大自然的真誠的態度以及共情的能力,促進其萌發對幼兒園生活的熱愛之情,對班集體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可通過吳地民間游戲,如“伍子胥造城”“老鷹捉小雞”“挑繃繃”等來培養與發展幼兒幸福力之情感力。
一、活動背景
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是所有人共同的內驅力和價值追求,幼兒也不例外。但是個人獲得幸福的能力是存在個體差異的,這在幼兒中間表現得也非常明顯,尤其是在情感能力的差異上尤為突出,部分小朋友在情緒智力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離開父母家人就惶恐不安、焦慮不寧,試圖回避,恐懼上幼兒園,即使勉強送來也不愿與同學及老師交往;對事物反應敏感,缺乏自信,動不動就情緒煩躁、失控,突如其來地出現破壞行為,無來由地向同伴發出攻擊性行為等。教師必須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讓幼兒幸福健康地成長,幼兒在生活中幸福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幼兒一生的發展,為此,筆者把吳地民間游戲有機融入幼兒日常教育之中,開展了幼兒幸福力之情感力的培養與發展的專題活動,以達到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的目標,將幼兒培育為具有充足的幸福力和安全感的人,實現對幼兒的全面關懷。
二、實踐對象
某幼兒園中二班全體幼兒。
三、概念界定
心理學家許金聲認為,所謂情感力,是個體對自我、他人、社會、人類、大自然、宇宙以及“道”的真誠的態度和共情的能力。這種真誠的態度和能力可以從四個方面觀察到:當情境需要時,一個人能夠主動幫助他人、給予他人,并且能夠從這個過程中體驗到愉悅;當情境需要時,一個人不能幫助他人、給予他人,或對他人不利時,會因此而感到抱歉甚至內疚;當情境需要時,當他人幫助自己、給予自己時,自己能夠自然地產生出對他人的感激之情;當情境需要時,當他人不能夠幫助自己、給予自己,甚至對自己有害之時,自己能夠自然地對他人產生寬容之情。人的情感是通過情緒表現出來的,這在幼兒身上尤其突出,因此,本文對幼兒情感力的觀測主要以其明顯的外部情緒表現為支點來展開。
四、實現目標
以幼兒園開展的吳地民間游戲為起點,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提升幼兒的幸福力,從幫助幼兒發現情緒—認識情緒—調節情緒—控制情緒的環節入手,促進其情感力的培養與發展,將他們培育為具有充足的幸福力和安全感的人。一是發現情緒。了解每個人都會“觸景生情”,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的“喜怒哀樂”的情緒波動是正常現象,學會運用正確的行為、方式、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以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二是認識情緒。懂得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在享受別人給予的情緒照顧時也給予別人情緒關心,樂于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愉快情緒,以使同伴之間分享喜悅、減輕痛苦、加深情誼。三是調節情緒。掌握借助一定的媒介來轉移、發泄自己的恐懼、仇恨、憤怒、貪婪、嫉妒、報復等不良情緒的合理方法,盡量保持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愛、希望、信心、同情、樂觀、忠誠等積極情緒。四是控制情緒。做到“喜怒有常”和“喜怒有度”,情緒的表達符合常情,合乎常理,當喜則喜,當怒則怒,杜絕“過喜傷心”“盛怒傷肝”的過度情緒的出現。
五、主要方法
問題導向法。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問題中心,通過“發現—剖析—解決”三個步驟,抽絲剝繭,去厘清問題的關鍵點、核心處,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最終解決問題。
六、實施措施
(一)目標激勵
設立一個適宜幼兒現有發展水平的合理、可行的目標,避免太過困難或易于達到,并設置相應合適的獎勵措施,激勵幼兒不斷向目標靠攏,最終達到目標,在一個又一個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不斷取得進步。針對某些幼兒常常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的問題,可以選擇“插收小旗”游戲,為其先設立一個較為容易達到的目標,如一天不哭鬧,就在自己的名字下插放一面小旗,使其產生積極的情緒反應,然后逐漸增加難度,提高目標的價值(插放小旗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從一天到兩天、三天、一周……在對某一特定個體要求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對這一個體所在的集體也明確團隊目標——全天無人哭鬧。鼓勵小朋友互幫互助,促使正反饋鏈鎖反應的良好結果的形成,進而產生良性循環,讓幼兒在良好的情緒熏染中得到成長。
(二)活動引導
開展各種融趣味性、娛樂性、科學性、健身性于一體的活動,讓每個幼兒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之中,展現自己的個性特長,既感知到失敗所帶來的慚愧沮喪及自我失落的痛苦情緒,也體驗到成功所產生的驕傲自豪和自我滿足的愉快情緒,從而促進自我發展,增進幸福感。針對幼兒不善于表達情緒的問題,可進行社會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讓幼兒清楚地知道何種情緒表達是正確的,同時掌握一些基礎的、常見的、易于運用的方法,盡可能有效表達當前情緒,轉移不良情緒,克制消極情緒。開展多姿多彩的活動,主要選擇游戲為“雙人交叉過‘獨木橋’”“帶‘盲人跑’”“折返旋轉接力”等,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更好地調整自己,增加心理彈性,體會合力的必要,使其熱愛同伴、集體、班級,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感受集體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幼兒與同伴分享自己有趣、愉快的情感體驗,使其學會將積極向上的情緒傳遞給身邊人。
(三)環境熏陶
營造積極、良好的班級環境,充分運用環境的隱性教育資源,巧妙利用顏色對人的心理影響,讓使人產生恬靜、舒暢心情的場景出現在教室的各個角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的言行,觸發他們打開良好情緒的開關。針對個別幼兒拒絕上幼兒園的問題,可開展“滿園春色”游戲活動,選用能增進心情愉快的亮色和暖色以及減輕緊張焦慮情緒的清淡顏色,加上教師與幼兒共同利用常見素材巧手布置,創設一個讓孩子感到溫馨、有趣、具有吸引力的外在環境,讓幼兒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對幼兒園產生喜愛的情感。同時,打造一個具有和諧人際關系、愉悅上進氣氛的精神環境,使幼兒在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的熏陶下,在歡樂、明朗、生機勃勃的氛圍中,智商情商得到全面發展,讓幼兒們喜歡上這個集體,樂于在班級中與同伴玩耍,增加其對班集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四)情境感染
創設特定的情景,讓幼兒的認知活動伴隨著情感活動,引導幼兒身心完全釋放地代入角色之中,開啟浸潤著情感的思維、想象、記憶等機能,感受開放的情境帶給他們的快樂與滿足,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針對少數幼兒對身心缺陷者缺乏同理心的問題,在各種角色游戲之中創設專門的情境,有效地刺激和激發幼兒的想象和聯想,教師作為觀察者在旁邊引導幼兒,鼓勵他們開動腦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實施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介入和干預,而是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鍛煉幼兒的移情能力,推動幼兒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轉到情境中的相關對象上,使他們因探究而感到興奮、激動,在角色扮演中讓自己進入到他人的處境,代入對方的思考方式和感情色彩,去理解、感知、體驗別人的情感,輸出關懷、安慰,互相包容、理解。
(五)榜樣示范
借助動畫中生動形象的人物、動物形態和現實中活生生的榜樣形象,激發幼兒尋找志趣相投者作為參照物,啟發、引導幼兒向榜樣模仿學習,不斷地完善和超越自己,有效地調節、控制情緒。針對幼兒間常見的爭吵、搶奪攻擊性行為的問題,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可從其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動畫形象入手,開展“阿凡提騎毛驢”“三國點將”等游戲活動,對幼兒進行集體的教育指導。在幼兒被動畫形象觸動情感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和效仿的對象以后,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形成心理認同,努力仿照榜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之后,請小朋友自己密切觀察同伴,尋找身邊的榜樣,找出自己與榜樣之間的差距,不斷地追趕。繼而在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中,改變和超越自己,實現自我的飛躍。
(六)家園合作
攜手家庭,緊密協作,加強溝通,重組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的各種因素,發揮系統作用,共同引導教育幼兒,創設家園同步的心理健康條件,促使幼兒學會正視情緒、駕馭情緒,形成并發展健康的情緒,快樂成長。針對幼兒因為情緒焦慮而出現破壞行為的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根據幼兒癥狀的輕重不同,采取適宜的對策。對于輕度焦慮患兒,共同尋找引起其焦慮癥的根源,改善并消除家庭與學校環境中引起幼兒焦慮的因素,創造有利環境,培養其對自我、他人、社會、人類、大自然的真誠的態度以及共情的能力,減輕患兒壓力。對于重度焦慮患兒,還要結合生理治療,比如采用能夠減輕緊張、焦慮情緒的游戲和音樂療法以及可使生理性警醒水平降低的松弛療法等。對于有焦慮傾向的父母,還要幫助他們認識到本身的個性弱點對患兒產生的不利影響,敦促他們必須同時接受治療。長時間持續的消極負面情緒,會損害身心健康,消蝕內在活力,阻礙正常活動,導致行為錯誤;而長時間持久的積極正面情緒,能夠促進精神愉悅,有益身體健康,激活內在活力,克服困難挫折,實現自我價值,獲得人生幸福。
作者:陳拙 單位:蘇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幼兒幸福力和情感力培養與發展】相關文章:
上一篇:中職幼兒教育專業音樂演唱曲目選擇
下一篇:幼兒教育小學化危害及措施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