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近60%左右的家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礙、逃課厭學、考試壓力、親子沖突、網絡成癮、自閉自虐、啃老、厭世等教育問題:80%左右的家庭不懂或不完全懂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甚至感到力不從心。家庭教育的問題應經成為重要的課題。那么如何使父母或將要成為父母的人切實的意識到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構想,希望能為解決家庭中的問題提供一些途徑或方式。
關鍵詞:幼兒園 家庭教育 職能
一、托幼機構教育增設專門家庭教育職能的必要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條件的改善,不同年齡層的人越來越多的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從某種程度上講,社會大眾的思想水平在整體上有所提高。但是,思想的不同步性是經常存在的,仍有一些社會群體在某些觀念上的表現差強人意,如:家長對于“父母為何”的觀念就存在很大的問題。
長期以來,人們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父母這個角色是人的階段性本色(結婚之后就生孩子,孩子出生之后自然而然就成為父母),所以父母的行為都是客觀的存在于自己身上的,并不需要額外去接受專門的教育。由于這種觀念根深蒂固,所以長時間以來,我們的大部分家長都在犯著同樣的錯誤,如無法解讀孩子的語言而致使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或生命的延續,強行左右或“綁架”孩子生活的內容和方向,致使孩子缺乏獨立性、創新性,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不能以身作則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致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并習得了不良的行為和習慣;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學校和教師,并不時的對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指手畫腳”,致使孩子的觀念和行為出現嚴重脫節現象等等。家長的這種作為父母角色的“懵懂性”導致家長在與其孩子的交往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不同層面的問題。問題的嚴重的不僅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父母自己。
如,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鎮年僅9歲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夏斐,1987年期末考試數學得分82分,名列全班第二;語文79分,名列第五,當他的母親吳玉霞問及考試情況時,夏斐怕挨打,就謊稱在90分以上。12月21日,夏斐被母親拉著一起到學校向老師詢問考試情況,班主任將考試情況如實相告,夏斐一回家中,被母親扒光衣服用鐵制的三角形木銼一頓毆打,從中午12點一直打到下午4點,下午5點左右,夏斐母親見兒子不出聲,才去叫大夫。等送到醫院的時候,孩子已經死去。夏斐事件發生后,輿論一致指責夏斐的母親,后來她自殺身亡。某地發生了一件5歲的孩子用尼龍繩勒死76歲老祖母的悲劇。小孫子用一根尼龍繩栓貓玩兒,貓跑了,小孫子非要把繩子套在老奶奶的脖子上玩。老奶奶讓他栓腳,他不干,非要套脖子不可。老奶奶對孫子一貫嬌慣溺愛、遷就放任,平時對孫子的種種要求,從來都是一一滿足。她見小孫子哭鬧起來,便讓他把繩套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哪知繩套打的是活扣,小孩子用力一拉,便緊緊勒住脖子,老人一時感到氣悶,便掙扎起來,從炕上滾到地上。孫子見奶奶掙扎,越發覺得好玩,便使勁拽住繩子不放,直到老奶奶不動彈了才松手,扔下繩子出屋玩耍去了。孩子的爸爸回來,一摸母親的心臟,早已停止了跳動。這樣的悲劇本不應該發生,但它卻的的確確發生了。作為父母或長輩,如果懂得教育的專業知識,他們還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嗎?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本來就是生活的內容,是每個生活中的人都應該習得的一種存在,而不是教育學科專業的人特有的一種權利。然而,目前的現狀是,教育被當作一種特殊領域化的東西是某一小部分人的生活內容,而不是大部分。這種狀況需要改觀,即教育需要得到切實的普及,這要從人的社會源地——家庭開始,也就是從家庭教育開始。
那么,縱觀我們的教育機構以及教育的宏觀受眾面,筆者認為需要在某一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的教育機構增設其家庭教育的職能,并且以此為載體號召擴大家庭教育的受眾面。如此,便可在整體的層面逐漸地提升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主要是家庭教育水平。經觀察,托幼機構是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的教育機構。
二、托幼機構教育增設專門家庭教育職能的重要性
學前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它同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即學前教育承擔著個體發展的功能也承擔著社會發展的功能。
學前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是指它可以促進兒童在身體、認知、社會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諧的發展。有研究表明學前期是人生的第一階段,是人生中發展變化最為迅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存在著很多的關鍵期,如果錯過這些發展的關鍵期,將會很難彌補。如,2~3歲是個體口語學習的敏感期,5歲左右是掌握數概念的最佳時期,5~6歲是幼兒掌握詞匯能力最快的時期等等。如果這些關鍵期不僅被教師掌握而且被家長接納的話,那么幼兒的發展成果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學前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主要是指學前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影響作用。毋庸置疑,學前教育對社會的這些方面起著正向的推動作用。如果這些重要影響作用被家長所掌握的話,那么家長必然會正視幼兒的“根”的成長。
所以,學前教育需要與家庭合作,重要的是要與家長合作。而托幼機構與家庭合作也是其發展的應然之義。托幼機構只有與家庭有良好的合作,才能促進托幼機構健康的發展,才能使學前教育在每個參與的家庭中得到廣泛的普及,也才能最終惠及到托幼機構教育的對象——幼兒。此外,托幼機構與家庭的合作還有利于學前教育法規的切實落實,還能夠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
托幼機構是集體教養幼兒的社會教養機構,是在家庭教養基礎上的延伸、擴展和提高,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托幼機構教育是由托幼機構承擔的,由專職幼教人員根據社會的要求進行的,對在園幼兒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在我國,托幼機構的一般包括托兒所、幼兒園和學前班。托兒所是受托3歲前嬰幼兒的集體教養機構,開始收托的起始年齡一般為1歲半,但也有少數企事業單位從嬰兒6個月起開始收托。幼兒園是對3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預備階段。學前班是接收5~6、7歲即入小學一年或兩年的兒童的學前教育機構。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托兒所、幼兒園和學前班涵蓋了大部分的幼兒,而如果將幼兒背后的家長拉人家庭教育的行列中,那么我們的幼兒及其家長無論在自身的成長發展方面還是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方面就都有了近乎科學的保證。如此,在托幼機構教育中增設家庭教育的職能就顯得格外重要。
三、幼兒園增設家庭教育的職能的優越性
在托幼機構中,幼兒園是最平常的機構,它也是托幼機構實現形式中最集中的表現。因其群體性、社會性、計劃性的特點,幼兒園包括了托幼機構中穩定的、大量的幼兒人群。因此,在托幼機構中的幼兒園增設家庭教育職能既能夠保證其開端的有效性,也能保證其過程與結果的穩定性。除此之外,在幼兒園中增設家庭教育職能有其獨特的優越性。
第一,幼兒教師是與家長經常接觸的群體。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幼兒教師每天面對的不僅僅是幼兒,而且還有他們的家長。在早上入園的時候,晚上離園的時候,以及家長會和家長開放日等的時候,就是幼兒教師與家長“相處”的時候。在與家長“相處”的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獲得關于家長的很多信息,比如說某幼兒的家庭結構、家長的育兒觀與教育觀、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家長對孩子成長的需求與期望等。通過與家長的交流經驗,可以獲得家長關于家庭教育的優勢在哪里,不足的地方體現在什么方面,欠缺的或不曾涉及的家庭教育的觀念是什么。換句話說,幼兒園的教師可以找到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突破口。這是其他身份的人所不能做到的。
第二,給予幼兒園支持的學前專家很多。幼兒園是學前專家的實踐基地,而學前專家是理論與實踐知識的擁有者。在他們的支持下,幼兒園可以逐漸的增加學前教育的知識和素養,同時也可以提升幼兒園的辦園質量。這樣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幼兒家長,同時還能加強幼兒園的社會認可度。在不斷地回答或幫助解決家長關于幼兒的問題之后,家長對于幼兒園的信任度也增強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長可以接受外來的因素進入在自己的范圍內幫助自己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第三,政府對學前教育的關注集中在幼兒園中。近年來,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關注越來越明顯,在各種政策文件中都可以找到政府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經過觀察,政府政策作用于學前教育的實踐中,集中體現在對幼兒園的措施上。這也說明政府對于幼兒園這一托幼機構充分發揮學前教育功能的期望和希冀。而幼兒園中增設家庭教育職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宏觀的層面去普及和發展學前教育,而且最終能夠使我們的幼兒和家長獲益。盡管政府的政策中并沒有專門提及在幼兒園中增設家庭教育職能,但是在討論家園合作的時候也充分體現出政府對于推動幼兒發展方面也離不開家園合作的觀念。
四、幼兒園增設專門家庭教育職能的構想
在討論整體藍圖之前,我們需要明確要接受家庭教育的對象范圍。因為我們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溫暖的、安全的港灣,所以已經是幼兒家長的、即將成為家長的、將來某個時間成為家長的、對家長的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人都要接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具體來說就是:
首先,在教育行政部門的許可下,在各個區域內選出一個規模適中的幼兒園專門設立一個有家庭教育職能的部門,由其來負責該片區域內容的家庭教育內容。
其次,該部門的工作人員是由幼兒園一線教師、學前教育專家、家庭教育指導師等構成的。幼兒園一線教師是家長的親密合作伙伴,他們能夠從各個層面去了解家長的優勢、缺點,以及需求,這對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和條件。學前教育專家可以為該部門提供權威的支持,增加了家庭教育職能部門的被信任感和認可度。家庭教育指導師更加是掌握了如何家庭教育的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的技術型人才,他們的加入勢必會增加幼兒園家庭教育職能的有效性。實際上,在歐美發達國家,每300~500人就擁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全美家庭教育機構有700多家,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就形成了父母教育的理念,對父母自身教育的重視已經超過了對兒童的學校教育。
再次,該部門的工作內容有兩大塊。第一,普及以及深化學前教育思想和觀念,為“科學的、合理的、溫暖的、開明的父母”勾畫一個“藍圖”;第二,針對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做出技術支持。工作人員參與家庭的方式由家庭人員自行決定。
最后,該部門的運行機制包括以下層面:第一,該部門要嘗試與高校合作,一方面可以有高校專家人士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課堂也應進入高校,成為每位大學生的必修課。如此,家庭教育的范圍和力度就得到切實的保證。第二,該部門可常年開設普及家庭教育甚至學前教育思想的課程班,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思想和觀念的保證。第三,如果某家庭許可或者接納的話,該部門可外派工作人員進駐家庭,幫助家庭重新整合家庭系統,以解決家庭中的問題。
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近60%左右的家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礙、逃課厭學、考試壓力、親子沖突、網絡成癮、自閉自虐、啃老、厭世等教育問題;80%左右的家庭不懂或不完全懂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甚至感到力不從心。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單位,家庭的健康和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本條件。我們社會的和諧,需要千家萬戶的穩定做基礎;我們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的幼兒有著健康的生活和成長環境。只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我們的“根”育就會培植的越來越好。或許,在幼兒園中開展正式的和規范的家庭教育工作能開啟這個環節。
(作者單位:山東英才學院學前教育研究中心)
【幼兒園增設家庭教育職能的可行性分析】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藝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 幼兒園中保育員管理策略
• 對幼兒園特色班的思考
• 淺議如何建構幼兒園游戲課題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支持情景
• 幼兒園美術教學方法初探
• 幼兒園建筑設計中的幾點思考
• 幼兒園美術欣賞之我見
• 談幼兒園節奏樂活動指導
• 促進幼兒老師課程認識的考查研究
• 幼兒園青年教師辯證管理初探
• 讓信息技術走進幼兒園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