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某一天突然把幼兒園里的東西帶回家,媽媽是不是心里特別急呢?不會吧,寶寶不會被扣上“小偷”的帽子吧? 媽媽把彬彬接回家,幫他脫大衣的時候,發現衣袋里有個硬硬的東西,拿出來一看,是個小小的玩具車。
這不是家里的玩具,媽媽問彬彬是哪來的,彬彬回答說:“是幼兒園的。”“你怎么把幼兒園的玩具拿回家了 ”媽媽一聽就急了,這可不是好行為,一定要嚴加管教。“幼兒園的玩具不是你的,不能拿,你懂不懂?”彬彬被媽媽嚴厲的態度嚇壞了,他不明白,媽媽為什么生這么大氣,委屈地哭了起來。
在媽媽的潛意識里,一定有個字若隱若現,只是她沒有勇氣直接說出來,那就是“偷”字。
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事件”,并且也都有過這樣的心理反應。其實,這真是小題大作了,媽媽們大可不必有過多的擔心。我們不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看他們要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都是出于什么樣的心理呢?然后,再根據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原因1 無意行為――分不清“自己的”與“別人的”
對于三四歲的孩子來說,某件東西是屬于“自己的”,還是屬于“別人的”,界限并不清晰。他們很多時候只是單純地喜歡這件東西,而將它放人囊中,就像從路上撿回一個小瓶蓋一樣。對于喜歡的玩具,孩子可能是在幼兒園里沒玩夠;或者一直想玩,但卻被別的小朋友“占”著;或者想“獨霸”這個玩具,只能他自己玩。
專家解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形成物品的“所屬”概念�?吹侥硞玩具,也許孩子只能從“這是我喜歡的玩具”或“這不是我喜歡的玩具”這樣的維度進行劃分,而不會想到“這個玩具屬于誰?”在這些孩子的思維里,還沒有什么“屬于別人的玩具”,更別提“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的概念!所以,三四歲的孩子在一起最容易發生的事情就是搶玩具,不管是誰的玩具,只要是他喜歡的,他就要搶來并毫不猶豫地據為己有!
怎樣做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具備有意“偷拿”的意識和能力,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大多是無意行為,所以,父母也大可不必“上綱上線”,對孩子嚴厲斥責。
●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好。這個東西是幼兒園的,它的“家”在幼兒園。幼兒園的東西是給所有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用的,而不是只給他一個人的。如果家里有類似的東西,拿出來給孩子看,讓他更直觀地明白,哪個是自己的,哪個是幼兒園的。
●讓孩子懂得,想要別人的東西,必須經過別人同意。平時就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與孩子游戲,需要用他的某個玩具或用具時,可以說:“媽媽用一下你的藍色蠟筆,行嗎?”
●第二天和孩子一起把東西還給幼兒園老師,或者讓孩子主動送它“回家”,并與老師溝通。如果老師能夠先鼓勵孩子知錯就改的行為,再教育他以后不能再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原因2有意行為……自我
五六歲的孩子把幼兒園東西拿回家,很多情況下,明知道拿集體或別人的東西不對,但他們會“明知故犯”,因為喜愛某件東西,卻很難控制自己的意念和行為,而將其拿回了家。而且,因為是有意的,所以拿回家的東西通常會“藏”起來,不易被發現。
專家解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獲得了物品“所屬”的概念,知道有些東西是屬于別人而不是屬于自己的;孩子已經了解到,如果想玩或使用一下屬于別人的東西,要事先征得別人的同意等等規則。但是由于五六歲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還比較差,所以他們有時會做出違反游戲。
控制能力差
規則的行為,例如因為抵擋不住誘惑,偷偷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他們還不了解這種行為背后的含義,所以才會輕易違反了規則。
怎樣做 對于這種情況,父母除了培養孩子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明確不能未經允許拿幼兒園的東西之外,還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教育孩子。
●當第一次發現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時,千萬不要打罵孩子,但要嚴肅對待,并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錯誤。
●如果孩子把東西送回幼兒園,以后連續幾天不再拿東西回家,還可以給予表揚或獎勵。對孩子正當的物質需求,應盡可能給予滿足,以防止孩子因為從家里得不到,而“惦記”幼兒園或別人的東西。
●經常檢查孩子的衣袋、書包里是否有來歷不明的小東西,發現后要及時問清楚。最好是在接孩子的時候就檢查,一旦發現,當時就可以還給老師。
●如果孩子經常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就要與老師溝通,觀察孩子行為的動機和規律性,幫助孩子克服這個毛病。比如有的孩子只是看到大人或電視上有人經常順手牽羊,孩子的行為可能就是模仿,教育起來也就會容易些。
注意事項
無論孩子是因為以上哪種原因而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父母在處理這件事時,還有兩點必須考慮到――
詢問時的態度
●避免造成“審問”的局面。這樣會給孩子非常大的心理壓力,有時甚至會迫使孩子說謊,讓本來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父母不要想當然地跟孩子講,自己認為是怎么怎么回事,而只是讓孩子回答是與否,應該鼓勵孩子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
●如果孩子遲遲不開口,就更不能心急,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的回答,因為這是孩子在整理自己的思路或者進行思想斗爭的過程。
與老師的溝通
●如果孩子的行為是無意的,可以淡化這件事,不必當個多大的事跟老師認真地討論處理辦法。
●如果因為擔心老師知道后對孩子態度不好而刻意隱瞞,孩子極有可能會把第二件、第三件東西帶回家。
【當寶寶帶回了幼兒園的東西】相關文章:
• 當寶寶帶回了幼兒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