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
音樂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和發展啟蒙期幼兒潛在的
音樂素質和表達能力和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繼而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即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樂一樂的過程中,讓幼兒去感知和體驗音樂的魅力,從而獲得相應的音樂知識和表演技能,即能唱、會跳、能欣賞、會創造,在客觀接受和主動創造的音樂藝術活動中表現音樂,萌發幼兒去認識美、感覺美、表現美。
興趣是嘗試的先導。幼兒對音樂活動有興趣,因為音樂活動能滿足幼兒充分運用感官的需要和特點。但這種興趣是無目標的,不持久的。只有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幼兒情趣,才能使他們敢于嘗試、樂于嘗試,使音樂活動成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音樂以其優美的旋律,高低起伏的音節,快慢有序的節奏,豐富、形象、動人的音樂語言,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音樂活動不僅能培養幼兒健康的情趣,誘發審美情感,而且還能促進感知覺、形象思維、創造性想象、技能等多方面的發展。但幼兒對于聲音的強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理解的,只有把音樂融于幼兒的生活和游戲中,讓幼兒在實踐過程中直接體驗,感知音樂,這樣他們才能積極主動的學習。那么,如何激發幼兒參與各種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這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我想結合多年來音樂教學的實踐,談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做法:
一、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可見,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音樂活動中,同樣如此。
1、增進師生感情,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是與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的。因此,創設一個生動活潑的音樂氛圍,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只有當我們努力營造出一份平等、寬松、愉快、自主、師生間相互需要得到滿足的和諧氣氛時,才能更好地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這對年齡較小的幼兒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剛入園的幼兒對一切都很陌生,他們不適應環境,不熟悉同伴,對老師也存有一份戒心,師生間存在著一定距離。于是,哭喊吵鬧在所難免。但我發現,每當音樂響起時,膽大的幼兒就會高興地手舞足蹈,而膽小的幼兒也會暫時停止哭聲。于是,我就充分利用音樂手段,同時給幼兒更多的關懷和愛,進行情感交流,逐漸消除陌生感,讓幼兒輕松、愉快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去。孩子午睡時,我輕聲哼唱《搖籃曲》;幼兒入園時,我放上輕松愉快的音樂,熱情地迎接他們;自由活動中,我與幼兒一起唱他們熟悉的歌曲,并將他們輕擁入懷;幼兒離園時,我放上一段抒情的音樂,讓他們產生留戀之情。總之,使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都充滿音樂聲,讓每個幼兒從老師的身上和音樂活動中感受到了一種期待,一種力量。另外,我還注意擴大幼兒的生活范圍,尋找各種美的聲音。如秋季帶孩子到野外,聽秋風吹動樹葉的“唰唰”聲;春游時,引導幼兒傾聽淙淙的流水聲和各種鳥鳴聲等。久而久之,不但增強了幼兒對音樂美的情感體驗。而且也使幼兒對教師有了親近感、信賴感,期待和力量化為了學習的動力,創造出了和諧、融洽的心理環境,激發了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欲望。
在幼兒受到美好音樂熏陶的同時,各項活動的常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比如當老師播放《蜜蜂做工》的音樂時,孩子們便會就快速的收玩具;當老師播放《搖籃曲》時,孩子們便會安靜的靠在椅背上休息起來……就這樣幼兒在園生活、學習、游戲時的各項常規信號,不再是原來單一、緊張、壓抑的鈴聲,而是輕松優美的音樂,孩子們就是在這樣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形成了一定的規則意識。
2、創設隱性教育氛圍,設計美的音樂意境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的情緒更易受環境的影響,一張圖片、一段表演、一個故事、一場游戲,往往都能讓幼兒身臨其境,共同歡喜和悲傷。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應創設生動形象的場景,讓幼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幼兒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產生,用周圍的環境去感染、去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是靠耳朵聽,靠大腦想,而是在用“心”學習,這樣主客觀一致,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諧統一,使得整個教學活動成為一個充滿誘惑的磁場。幼兒置身于這個特定的環境中,對音樂情景的體驗、領悟比表述的語言更加深入,認知能力與情感能力協同發展,從而確保音樂教學內容的順利進行。如學習“有趣的節奏門鈴”時,我在活動室內布置了森林的場景,森林里住了幾只小動物,他們家分別裝上了門鈴,整個活動以小朋友到動物家做客開始,必須敲對門鈴節奏才能進小動物家的情景中進行。又如,在進行《讓座》的音樂活動中,我采用了布置場景,游戲活動的形式,讓幼兒在身臨其境中主動地投入活動。活動中,我一改往日音樂課的座位,事先將小椅子搭成車廂的形狀。然后,通過情境表演,讓幼兒自然而然地熟悉并了解歌詞。幼兒在參與表演后,學唱的積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了。然后我又引導幼兒在原來歌詞的基礎上創編了"抱孩子的媽媽上車"、"老爺爺上車"、"盲人叔叔上車"等歌詞,幼兒的興趣和投入程度可想而知了。通過此次活動,不僅大大提高了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幼兒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
二、選擇合適的音樂活動教材,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教材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因此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根植于兒童自己“自然的生長土地上”,符合兒童自然發展法則,才能更好的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1、選材時要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例如《漱口歌》,這是一首具有鮮明的特點,又與孩子生活緊密聯系,易被孩子接受的歌曲。因為每個孩子每天都會有漱口的經歷,而且通過這首歌曲的學習,還能讓孩子掌握漱口的正確方法,養成每天飯后漱口的好習慣。
2、選材時要注意教材的難易程度,必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發展情況。如果太難,幼兒必定會失去參與活動的興趣和信心;反之,幼兒總是一學就會,也會感到沒勁。還以《漱口歌》為例,這是一首歌詞較簡單,節奏較明快,動作性較強的歌曲,比較適合小班幼兒學習,孩子們可以在唱唱、做做、玩玩中記住歌詞,掌握曲調。如果是大班的幼兒學習此類歌曲就顯得太簡單了,不能很好的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反之,如果讓小班的孩子欣賞《化蝶》,孩子們理解不了音樂所要表現的內容,無法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當然,也就不可能表達自己的心靈感受了。
3、選材時要注意教材的趣味性。例如《胡說歌》、《學做解放軍》、《表情歌》、《火車嗚嗚叫》等這些有趣的教材,都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只有激起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時,才能使孩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選材時一定要記住一個“美”字。教幼兒唱的歌必須有優美的旋律;教幼兒跳的舞必須動作優美,幼兒才愿意學對此才會有興趣。如歌曲《小燕子》,它的旋律非常的優美,孩子們一下子就能接受,所以學的時候非常的認真,還能加上優美的動作。
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使用得當的教學方法可以“一波激起千層浪”,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要體現一個“趣”字,教學方法更要體現一個“活”字, 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變幼兒為主體,一切從興趣入手,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不同的音樂作品體現不同的風格和情感,教師要認真分析作品的旋律、節奏、力度、速度等特點,不同的活動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孩子由于受年齡的限制,缺乏許多的生活經驗,所以老師帶領幼兒學習前必須豐富他們的直接經驗,在學習韻律活動《小雨和花》之前,我就是這樣先有意識的組織幼兒在下雨天聆聽雨聲,看看雨是如何從天上落下來的,孩子們當時興趣很濃,看得出奇,聽得仔細。當學律動時,我只要稍作指導他們就很快會聽著音樂做小雨動作,而且形象逼真,節奏感強。再如:欣賞《搖籃曲》和《進行曲》時,我采取了對比欣賞的方式。我讓幼兒從力度和速度的不同變化及音樂產生的背景不同中引導幼兒區別、體會兩種不同音樂作品的美妙之處。《搖籃曲》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曲調緩慢、優美,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一片關愛之情。我引導幼兒閉目聆聽,使他們在溫馨、柔和的音響中體會音樂的意境,感受躺在搖籃里享受母親輕歌慢搖徐徐入睡的甜蜜夢幻。聽著聽著,孩子們情不自禁地隨音樂節奏左右擺動。爾后,我讓幼兒想象母親會如何哄寶寶,并引導幼兒表演。有的撫摸自己的手臂扮演媽媽,有的則閉上眼睛,手枕著頭學小寶寶安然入睡……。讓幼兒完全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用心去體驗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隨后,是“歡快、熱烈”的《進行曲》,我引導幼兒想象解放軍叔叔不怕犧牲、勇敢打敵人的情景,讓幼兒學做不同的動作,又引導幼兒想象戰斗勝利時的歡慶的場面,配上節奏歡快的《進行曲》,幼兒的情感頃刻間被調動起來,有的拍手跳,有的踏步走,有的扭起了秧歌,還有的放鞭炮、敲鑼打鼓,氣氛熱烈,達到高潮。通過活動幼兒自然學會了區分這兩種不同風格的作品,并且學會了用不同的情感去表現作品。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支持情景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生活化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策略研究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評價與研究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