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則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明確的強調了幼兒園與家庭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家長工作是幼兒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幼兒教育離不開教師、家長、幼兒三個角色,幼兒是教師和家長溝通的重要內容,而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則是幼兒教師、家長配合的主要內容。所以作為一個幼兒教師,必須要掌握家園溝通的藝術,讓家與園在思想、認識、行動上達成一致,才能對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導。那我們該如何提高自己家園溝通的能力呢?下面來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找出目前家園溝通中存在的問題
雖說現在幼兒園教師越來越重視與家長的溝通,在溝通方法上積累和總結了一些經驗,但在目前,家園溝通仍然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1.家園溝通中,雙方地位不均等,教師始終處于權威地位。
家園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合作雙方要有平等的態度,滿足合作雙方共同的需求。但是事實上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完滿,常使合作雙方處于進退兩難的地步。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由于家長缺乏參與幼兒教育的意識,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常以工作忙或不會管教孩子為借口,將孩子推給幼兒園,不愿參與幼兒園的活動;而幼兒園呢,由于受傳統的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認為家長不懂,沒有能力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即使參與了也會給幼兒園“添亂”,介于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因此,在家園合作中它主要表現在以幼兒園教育為中心,教師指揮,一味地強求家長配合幼兒園的工作,較少考慮家長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長處在被動服從的位置上。交流中,一般都是老師說得多,家長聽得多,完全沒有家長分辯的余地,這樣一來,雙方常會因地位的不平等使溝通不順暢,甚至產生僵局。
2.不善于具體反映幼兒在園的情況,溝通內容往往只側重于孩子的不足。
眾所周知,孩子的缺點無論多少,在父母的眼中卻如同一朵花似的,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因此,在與幼兒園溝通時,家長都希望從老師那兒得到一些反饋意見,并且希望這些意見是積極的、良好的。但是我們老師,往往是在發現了孩子的不足或是孩子在犯錯誤后才想起和家長們溝通交流。所以說我們老師和家長溝通的內容只側重于孩子的不足。這樣溝通往往會令家長感到不滿意。
3.家長接受溝通的機會不均。
因為我們溝通的內容往往是側重于孩子的缺點和不足,所以說經常接受溝通的是不聽話孩子的家長,偶爾會是表現比較突出孩子的家長,而表現平平孩子的家長基本上覺得沒什么溝通的。
4.溝通缺乏藝術性。
隨著《規程》和《綱要》的貫徹和實施,幼兒園對如何搞好家長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新的嘗試,熱情相當高,并針對自己園所的實際情況,相應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在幼兒園中,大多數教師缺乏溝通的方式方法,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常出現“事與愿違”的局面,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們有的老師,由于缺少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孩子各方面的表現,為了不傷感情,她們往往回答家長的只是“蠻好的”、“還可以”等很空洞的話,令家長很不滿意;而有的老師呢,就全然不顧家長的面子和場合,以居高臨下的架勢面對家長,統而言之,直而言之地指出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行,常令家長無地自容,好不尷尬。這極大地傷害了家長的自尊心,使家長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不利于家園溝通,更不利于幼兒的教育。
二、了解家園溝通的特征
發現了問題,就要加以改正,找到解決的對策。俗話說:因為有“溝”,所以要“通”。這個“溝”是名詞,是有問題,意見有分歧,存在差異的意思。第二個“通”是動詞,是要達成認同、共同、共識的意思。要想讓家園進行有效的溝通,必須要了解它的特征,找到家與園之間的這個“溝”,然后對癥下藥。
1.溝通對象的復雜性。
現在的家庭結構一般都是4+2+1,即四個祖輩、兩個父母、一個孩子。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帶孩子的事一般都交給了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但也有少數是父母帶的,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觀念上的差異,所以說我們溝通的對象存在多樣性和差異化。
2.溝通雙方關注的重點不一樣。
我們老師更關心集體建設,面向的是全體。而家長關注的是自己孩子,如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是否受到欺侮,是否受到了特殊照顧。家長往往看到的是自己孩子的優點,而幼兒園往往看到的是孩子的缺點。
3.在教育觀念上存在很大的偏差。
如我們幼兒園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長久、最深刻,重點應是習慣的培養。幼兒園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靈,豐富孩子的認知等。而有些家長則認為: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樹大自然直;教育是學校的事;我不是老師,我不懂得教等等。在教育觀念產生了分歧和偏差。
三、提高家園溝通的幾點建議。
針對家園溝通存在的問題以及它的特征,找到相應的策略。家園溝通是雙向互動活動,是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相互配合。需要合作雙方有積極主動的態度,任何一方居高臨下的指揮者的態度都會讓另一方退縮,只能是被動地參與。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角色意識,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創設溝通環境,加強與家長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激發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興趣和熱情,實現家園互動。
1.了解家長,實行家園溝通分層策略。
尊重和信任家長,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個家長。首先,量體裁衣、對癥下藥。
如一個班上,有一些高起點的家長,他們的認識水平較高,素質較好,我們就要發揮他們的主動能動性,如可以利用QQ群、博客等現代資源,或是請他們當專家給其他家長介紹一些先進的育兒經驗等,讓他們起到“領頭雁”的作用。
還有一些家長對幼兒園的了解認識不夠,但他們態度端正,與教師關系融洽,屬于迷茫被動型的家長。我們要多多鼓勵這一部分家長積極參與到幼兒園的活動中來,可以采取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六一慶祝活動或各種親子活動等,通過參與幼兒園的活動讓他們了解幼兒園,讓他們發揮“后援團”效應。 再就是還有一部分,如以打工為主,收入較差要求低的家長,我們要立足于“理解”的基點,多多理解他們和尊重他們。可以通過家園欄、電話聯系、家訪、面談等方式和他們進行溝通。但注意家訪就不要去別人家里,以免傷了家長的面子,可以約在外面如公園等地方。在溝通中,我們要因人而異,量體裁衣,對癥下藥。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老人帶的,只有少數是自己帶的。身份的的不同,年齡的不同,我們溝通方法也要不一樣。
與祖輩們的溝通,采用眼見為實的原則。可以采用家長開放日的形式,讓他們多參觀幼兒園,多了解幼兒園的活動,讓他們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究竟在干什么?用方言和他們拉拉家常,拉近彼此之間的心里距離。
與父輩們多進行溝通,讓他們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要讓他們知道父輩對孩子成長的作用和影響,特別是父親,對男性品質的形成起著促進作用。可以利用“六一”活動、家長開放日等,讓孩子和父母一起參加各種親子游戲和親子活動等。
2.培養自己的說服力,讓家長接受先進的育兒理念。
我們都知道,說服力會提升影響力。要想讓自己變得更有說服力,首先必須問對問題,問一些簡單的,別人無法抗拒的,只能用“YES”回答的問題。如你想和家長談談孩子不吃早飯的問題,你可以這樣說:“吃早飯對一個孩子的身體健康很重要,對吧?”家長:“是。”教師:“所以說,請你一定要讓孩子吃了早飯再上幼兒園,好嗎?”家長:“好!”就比你直接對家長說:“你怎么搞的,老是不讓孩子吃早飯就上幼兒園啊”,家長更容易接受和認同。所以說說服別人是用問的,而不是用說的。其次在溝通問題或介紹先進的育兒理念之前,老師必須先做到對這個問題的深刻的認識,要讓家長信任你、認同你的觀點,要學會讓家長們點頭的本領。
3.要學會寬容,培養寬容的心態。
俗話說“量寬足以得人,得人心者得天下。”老師和家長之間,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和寬容,如果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換位思考一下,多多理解一下對方,寬容一下對方,我想再大的問題也不成問題,再大的“溝”,也會溝通好,也會解決好。
4.掌握溝通的小技巧。
在家園溝通中,我們要堅持互相尊重、平等待人、寬容謙讓、主動溝通的原則。用我們真誠的微笑迎接家長,用真誠的贊美肯定孩子、用誠懇的態度反映孩子的不足、用心傾聽家長的意見和需求,給家長們最渴望、最需要的幫助。
讓我們用真誠換取家長們的信任;用付出贏得家長們的尊重;用行動獲得家長們的理解;用理解來喚取家長們的支持。和家長們在思想上、認識上、行動上達成一致,讓家與園獲得更好地溝通,孩子們獲得更好的教育。讓我們攜起來,一起努力吧!
【幼兒園家園溝通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園公開課小議
• 美國幼兒園告訴孩子:懷疑一切
• 幼兒園區域活動實踐與研究
• 幼兒教育模式創新研究
• 養成教育從幼兒園抓起
• 蘇州方言和幼兒園文化的融合
• 農村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的實踐策略
• 幼兒園游戲化教學實現途徑研究
• 幼兒園重建后如何創建學習型團隊
• 幼兒園膳食管理談
• 淺析幼兒園教師心目中的好家長
• 幼兒園數學環境的創設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