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公開課,是我國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課程講授形式,也是幼兒園自身檢驗、改進、提高日常教育教學工作質量的主要途徑。本文試圖對目前幼兒園公開課組織實施過程中,教師“表演”、教學設計與實施“失真”等異化現象做一闡述,并對其異化現象進行反思。
【關鍵詞】幼兒園公開課 異化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06-02
幼兒園公開課被認為是教師們心中理想教學的應然狀態,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高質量、高效教學,是教師群體觀摩教學技藝的窗口。透過這扇窗口,我們能夠近距離觀察幼兒園教學工作,同時也能夠在其運行過程中,挖掘出許多研究者認為是不合理,而在教師看來卻是正常的一系列“異化”現象,反思這些現象,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加深對幼兒園公開課的認識。
一、幼兒園公開課“異化”之象
(一)教師“表演”
公開課通常具有一種展示性,展示范圍小到園內同事之間交流學習,大到園外,甚至是省市級全體幼教同行競技比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則免不了會一反常態教學自然、真實的表現,多了“表演”的成分與嫌疑。
1.才藝表演過多
公開課的展示性、競賽性,使得教師在設計教學時,為使教學形式顯得新穎,內容豐富,以彈奏鋼琴、表演
舞蹈等形式吸人眼球,從而極有可能導致教學環節上下脫節,前后不一致的后果。以筆者在幼兒園觀看的一節公開課――中班美術活動《有趣的線條畫》為例,教師在活動導入部分,以彈奏鋼琴,唱歌提問的方式,從而引導幼兒指認相應的顏色。然而,在唱歌提問過程中,教師幾乎沒有任何關注幼兒回答與所指顏色是否一致的表情、眼神或者是動作,而只是專注于彈奏鋼琴,幼兒們所指顏色也多半與回答不一致。最終,活動的導入部分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彈奏鋼琴也與整個美術活動顯得格格不入,效果并不理想。
2.“人格面具”驅使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1961)曾提出人格面具(Persona),指的是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中表現出來的人格,其目的在于表現一種對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會的認可。試想在一堂公開課中,面對諸多同事、領導,教師必然會努力將自己教學中最好、最美的一面展現出來,以求得大家的贊同及認可。然而,這“最好”和“最美”,卻未必是“最真”。公開課緊張的氣氛、特定的情境以及聽眾的多樣性、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表現必然不同于常態教學,因此,在“人格面具”的驅使下,教師不自覺的“表演”成分也會增多。
�。ǘ疤暨x”幼兒參與教學
通常,我們在幼兒園所看到公開課,都是選取一部分幼兒參與,由教師提前設計安排好活動所需材料。筆者也曾在幼兒園觀察過一段時間,對幼兒的選擇與準備,就是將那些在老師眼中調皮、搗蛋,經常出狀況“不適合”去上公開課的的幼兒排除在外。一方面,他們的加入可能會破壞班級秩序,導致教學無法順利進行;另一方面,與教師“配合不好”,又會導致教學預設環節中斷,從而最終影響教學整體效果。
因此,“挑選”幼兒上公開課,在幼兒園教師眼中已經不是什么奇怪的現象了,為確保公開課的效果,這只是大量前期準備工作中必需的一個環節。
(三)教學設計與實施“失真”
1.教學手段形式化
在公開課中,教師基本都會用到多媒體,以此為教學增色。然而,大多數幼兒園教師用多媒體只是流于形式,更有甚者會將多個多媒體交互使用,課堂看起來熱鬧非凡,圖片、視頻、
音樂樣樣具備。除此之外,在公開課中,大量玩、教具的使用,通常也免不了是“形式大于內容”。以中班
音樂游戲活動《小鳥與大象》為例,教學目標主要在于讓幼兒學會合作游戲。活動前,教師制作了相關flash動畫,又準備好三十多個頭飾,供幼兒選擇自己扮演的角色,并尋找一起游戲的伙伴。在活動中的游戲環節,突然出現了4、5個配班教師,上前幫助幼兒佩戴頭飾。試想,在常態化教學中,教師能夠有大量精力做這樣的教學準備與配合嗎?而且,從整個教學活動來看,教師前期所制作的flash簡單、粗糙,活動中頭飾的佩戴也沒有能夠幫助幼兒明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整個活動看不出任何“合作游戲”的影子。
2.師幼互動形式化
有效的師幼互動,是評價一節公開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常規課中,教師不會刻意地去表揚幼兒,然而,在公開課中,我們卻隨時都能聽到“你真棒”“說得真好”之類的表揚聲,這種隨口的肯定,不僅模糊、籠統,而且語氣又何其夸張,根本不能讓幼兒明確自己是哪里做的好。事實上這種“廉價”的表揚和評價,作用也只是在于表明公開課中,師幼之間有互動。
二、反思
(一)公開課的價值定位
示范課、公開課的實質精神應在于研討。通過教與學的行為分析,探討教師在教學目標上所具有的明確的發展取向和發展價值;探討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在關注學科知識基礎性的同時,如何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相聯系,加強方法、應用、探究等方面的內容以及學科間的整合和綜合研究;在教學策略與方法的選擇上,如何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究中,在情感的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幼兒園公開課其價值也在于通過群體“研討”,共同探討、分析教師在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各環節、各方面存在的優點與不足,從而帶動和促進教師個體學習與發展。
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幼兒園教師、領導及幼教專家都認同公開課重在研究和探討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而不應是費盡心思打造一節完美的教學活動,以供展示和模仿。但是,當公開課落到教師個人頭上時,落到幼兒園教學展示任務安排上時,與教師的個人職業發展相掛鉤,與幼兒園的榮譽、利益相關聯時,又有多少人不追求完美,作為展示方的幼兒園,又有多少園長能承受失敗所帶來的一系列后果。
�。ǘ┯變簣@教學實際狀況
一直以來,幼兒園班額大、師幼比偏高,是影響幼兒園教師教學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什么公開課教師要挑選所謂的“好孩子”,一方面除了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有限,教學機制欠缺,難以從容應對教學過程中的“突發狀況”外。另一方面,最大的原因就是挑選一部分幼兒,組成的小班額教學,不僅有利于教師按照既定程序組織、實施教學,同時幼兒數量少,教師能夠關注并與每一位幼兒互動,活動效果也大大提升。如此一來,公開課的良好效果自然得到保障。雖然國家對幼兒園的班額有明文規定,但實際與理想、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差距一直都存在,而且也已經成為幼兒園普遍存在的、見怪不怪的問題。
可見,公開課的良好展示效果必須通過“挑選”幼兒后的小班額教學得以實現。
�。ㄈ┕_課隱性的誤導
公開課中長期存在的一系列異化現象,如教師反復試教、磨課,打造完美教學;以過多的“表演”和才藝展示企圖豐富教學,展現個性;同時,刻意挑選幼兒,組成小班,配合教學等等,如此展示出的公開課對普通教師的常態教學幾乎沒有什么切實、可借鑒的經驗與意義,反而,更糟糕的是,如此展示的結果使很多教師產生一種錯誤的想法:所謂的“好課”、公開課都是如此展示,難道自己要挑戰這種已有的公開課組織實施模式和評價標準,去冒未知的風險嗎?于是,公開課的異化在這種誤導中循環、反復,最終成為常態。
參考文獻:
[1]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葉瀾.在追問中把握公開課的現代意義[N].中國教育報,2005年10月25日,第008版.
[3]馮婉楨.幼?涸骯勰?教學中教師表演的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 2007.
[4]李盛.幼兒園公開課的反思[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2(3): 88-90.
[5]沈俊,嚴文琪,宋云梅.幼兒園研討型公開課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1,(195): 38-40.
作者簡介:
彭珊珊(1990―),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幼兒園課程與教學。
【淺析幼兒園公開課異化】相關文章:
• 淺析幼兒園教師主導性的發揮
• 讓幼兒園美術教育 “入鄉隨俗”
• 幼兒園閱讀文化建設初探
• 幼兒園的有效教學與素質教育
• 怎樣讓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 淺談幼兒園戶外活動的開展
• 關于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思考
• 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
• 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策略探究
• 幼兒園班級管理實踐與感悟
• 加強幼兒園師資管理 努力提高幼兒教師素質
• 從幼兒園到博士生的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