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課程要充分體現各領域內容的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的發展。現在我結合在幼兒園幾年的工作經驗和對幼兒園教學研究和探索實踐,談談對幼兒園教學的幾點認識。
1.如何指導孩子看圖書
1.1輔導孩子看圖書,可以從觀察圖形、了解故事、展開想象、積累詞匯等方面逐步入手,這是了解掌握內容比較完整、系統的方法。
1.1.1觀察圖形。可以問孩子“畫面上有什么?有誰?是什么形狀的?有什么特點?小動物穿什么衣服?表情怎樣?”等,讓孩子學會仔細觀察,并運用簡短語言對話。
1.1.2了解故事。可以問孩子:“小動物在干什么?誰和誰在一起玩?發生了什么事?”等,讓孩子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了解故事、圖畫的具體內容,這是孩子初步具備想象思維能力的基礎。
1.1.3想象、創造性活動。可以問孩子:“它是怎么想的?會怎么說?為什么?后來又來了誰?又會發生什么?假如它這樣處理會怎樣?”等,讓孩子自由發揮想象,進行創造性的講述,并及時對幼兒進行鼓勵、肯定。這是較高級的抽象思維的發展,可讓孩子在創造性思維中進一步體驗社會性情感,學會思考實際問題。
1.1.4豐富幼兒的詞匯。詞匯量是語言發展的基礎,是思維運用的“材料”。家長在引導孩子讀書時應注意在作品中發現具有一定美感或特定意義的詞匯,也可從孩子的發言中找,使孩子有“成功感”,從而熟悉、了解、掌握甚至運用。
1.2通過穿插故事、預見結尾、續編等手段在觀察、想象、講述中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幼兒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家長可讓孩子進行以下活動:①穿插故事。家長講述故事的開頭與結尾部分,讓孩子想象故事的中間部分,對孩子突發奇想的構思予以大膽肯定;②續編故事。對故事的結尾部分進行延伸,讓孩子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訓練。家長可進行“編故事比賽”的游戲,爸爸媽媽其中一人當裁判,另一人與孩子比賽。家長的參與實質上是彌補孩子因社會經驗不足而存在的“記憶表象不足的缺陷”。“裁判”可適當偏向孩子,以激勵為主。而說明“優勝”的理由很重要,有助于孩子對事物認識能力、分辨是非能力的提高。
2.疏導孩子情緒的辦法
2.1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將孩子的消極情緒轉移到其他方面,不去想、不去看。如孩子因依戀母親而哭泣,可用玩具、游戲、講故事等方式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的情緒逐漸平靜。萬萬不可在孩子面前提及父母的事情,否則孩子會哭得更厲害。
2.2尋找一個“合理”的理由。
一個“合理”的理由可以沖淡孩子內心的不安,但有些理由往往是寬慰孩子的借口,實際并不合理。比如孩子要吃冰淇淋,母親擔心孩子吃冷飲過多,會引起胃腸道不適,就可以對孩子說:“這里的冰淇淋質量不好,不能吃。”這種解釋,孩子認為是“合理”的,也就不再要求買冰淇淋。
2.3考慮孩子的需要。
孩子雖小,需要卻不少。比如,孩子哭哭啼啼,可能是餓了、渴了或是困了。也有的孩子餓了、困了并不哭鬧,但對家長不讓他到小花園玩耍卻十分生氣,哭鬧不止。總之,家長應了解孩子的特點,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
2.4教會孩子調節情緒。
幼兒情感易變,難于控制,家長應見機行事,培養年齡稍大的孩子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
2.5允許孩子適當宣泄。
對孩子的一些消極情緒,不妨讓他盡情地宣泄一番。比如,因沒有滿足孩子的某些合理要求,孩子跺腳哭鬧,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非要讓他把不滿的情緒壓抑在心里,反而有礙孩子的身心健康。
3.教師要利用游戲促進幼兒交往
教師要給幼兒創設一個能使他們積極應答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幼兒有話就說,為幼兒提供多層次、趣味性、多樣化的談話材料,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把語言學習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小組、個別、集體、游戲及自由活動的優勢,激發幼兒談話和說話的興趣。如我班的時秋晨小朋友,剛來幼兒園時不問候教師,不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也不與其他小朋友交流,只是默默地坐著,家長來接時也不主動與教師說“再見”,針對此情況,我引導她從說一句話開始,當家長來接前,組織幼兒玩“買衣服”的游戲,我說:“賣衣服啦。”幼兒看到是自己的衣服就說:“我買,我買。”幼兒只有說話清楚、聲音洪亮,才能買到自己的衣服。在這個游戲中,時秋晨小朋友看到別人都買到了衣服,也說出了第一句話:“我買,我買。”雖然她的聲音很小,但是我很高興,因為她能根據游戲的規則說出這句話,并且是她主動說的。她買到了衣服,自己也高興地笑了,在家長來接時我獎給她一朵小紅花,鼓勵她對教師說“再見”,她輕輕地說:“老師再見。”雖然只是一句簡短的話,在我聽來卻是那么的悅耳,那么的好聽,因為她能主動給老師說話了,這就是進步。
4.在幼兒玩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引導和幫助
對于幼兒來說,游戲并非完全是其自發的活動,同樣需要模仿和學習。特別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更需要成人作出適當引導,讓孩子去玩。這樣孩子才可能產生想象,根據記憶、表象,運用素材去豐富游戲的內容和情節。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孩子都能起好的作用,家長應多關心了解孩子的游戲,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如發現孩子們在游戲中有酗酒、打架的行為時就應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講清道理,說明利害,從正面引導孩子。
5.在“玩”中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和合作意識
教孩子玩時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讓孩子不依賴大人,自己獨立。
喜歡和同伴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兒期與同伴交往的需要更為強烈。這時,家長不要拒絕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因為孩子是在與同伴的游戲中學會與人如何相處的。如果孩子長期與大人玩,大人會不自覺地遷就保護孩子,容易使孩子產生霸道自負的行為,不利于孩子成長。所以成人要鼓勵孩子與伙伴一起游戲,讓孩子從游戲中得到鍛煉,增強孩子的合作意識。
【關于幼兒園教學的幾點認識】相關文章:
• 關于幼兒園教學的幾點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