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健全狀態。健康既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結果,也是幼兒身心充分發展的前提,增強幼兒的健康不僅能提高幼兒期的生命質量,而且有益于幼兒的健康;不僅能提高幼兒期的生命質量,而且有益于多種疾病的早期預防,為其一生的健康贏得了時間。健康是幼兒的幸福之源,離開了健康,幼兒就不可能參加各種學習、游戲,甚至無法正常生活。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是把通往健康的鑰匙交給他們,對其一生有重要的影響。
一、明確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兒園的“健康教育”要以實現幼兒的身心健康為目標,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水平,幫助幼兒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習慣,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幫助幼兒逐漸地學會以健康的方式來生活的教育。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首先是健康知識的傳授,要讓幼兒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才會健康,才懂得為什么要這么做,該怎么做;第二,對幼兒進行健康態度與健康意識的培養,讓幼兒有健康意識才知道要這么做,使行為產生動力,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第三,最終進行健康行為和健康習慣的培養,幫助幼兒逐漸從學習到學會以健康的方式來生活。
二、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
1.生活衛生教育。
2.安全教育。
3.身體鍛煉。
4.心理健康教育。
三、選擇適宜的教育方式和途徑
(一)適宜的教育方法
1.幼兒的親身感知體驗。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動中,讓幼兒喝豆漿、吃餅干,啟發幼兒通過感知并說出食物在身體中經過了哪些地方,使幼兒知道了食物在身體中經過的器官,并且通過體驗餅干在口腔中變軟變碎的過程,從而了解食物在各器官中的變化。
2.反復練習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為,形成穩定的動作、行為習慣。例如:穿脫衣服、疊被子等。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學習怎樣刷牙、保護牙齒、預防齲齒的。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識,促使健康行為的養成。
3.根據活動需要利用情景表演、聽故事和念
兒歌等孩子們喜愛的活動形式,對幼兒講一些有關健康的故事和
兒歌,通過淺顯的故事內容,讓了解有關健康的知識,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的簡單道理。
4.運用教育實例開展共同討論和自我學習。
(二)多樣化的教育形式
1.有機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幼兒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各方面的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陳鶴琴說過“兒童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健康教育,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應把握時機。”因此幼兒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應當在盥洗、進餐、清潔、睡眠、游戲等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滲透健康教育理念,實施健康教育策略。例如,在洗手時讓幼兒了解講衛生的重要性;在戶外活動蕩秋千、滑滑梯時,了解保護自己的運動方法。
2.有機融合在各領域教育中。例如:在繪畫時,學習正確的坐姿、執筆姿勢,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涂色、畫畫等;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幼兒大膽表現自己,發展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了解科學小實驗中的安全知識,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在體育活動中,鍛煉幼兒的體質,培養幼兒遵守紀律、機智勇敢的優良品質和活潑開朗的性格。
四、將健康教育融合在環境教育中
(一)幼兒是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所以應重視創設健康的物質生活環境,充分利用環境的教育功能,讓物體與空間更有益于幼兒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1.通過戶外活動器械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創造讓幼兒主動參與體質鍛煉的外部環境,激發幼兒對身體鍛煉的興趣,培養幼兒鍛煉身體的好習慣,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勇敢、不怕困難的心理品質。
2.運用幼兒園的環境布置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如:通過墻飾布置、教育專欄宣傳健康知識及預防傳染病的基本常識。
3.結合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例如:“我愛環境美”“垃圾大樓”等社會性活動,帶領幼兒開展愛護環境衛生、保護環境衛生、維護環境衛生的教育,培養幼兒講衛生、愛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幼兒健康教育必須要取得家長的共識,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來,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鞏固
1.通過多種活動讓家長轉變健康觀念,不斷完善健康意識,明確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兒健康教育目標,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實施有效教育。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電話號碼”“遇到壞人怎么辦?”等內容,取得家長的配合教育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心理健康的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成員之間和睦、民主,營造良好的情感環境和家庭氣氛,在觀念上和行動上真正尊重孩子,更有利于幼兒良好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發展,通過家園交流、合作,讓家長從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入手,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幼兒園的各種教育活動,也是搜集評價信息的重要途徑,都可以成為觀察的特定情景。兒童發展評價的目的是創造適宜兒童發展的教育,即根據每個幼兒發展水平、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人獨特性,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等。這要求我們通過觀察、情景觀測等手段獲得兒童發展的豐富信息后,對照評價標準,確定每個兒童在各個發展領域的發展狀況,特別是存在明顯問題的方面,并在此基礎上制訂個別指導計劃,以便在教育進程中,加強對不同幼兒的指導。兒童發展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有效改善教育過程,因此,我們不僅要了解兒童發展的現狀,還要深入到兒童廣闊的生活空間中,在檢查和反思自身工作的同時,分析家庭及社會環境對兒童的影響,引導家長通過日常生活觀察、評價幼兒,搜集評價信息;不僅要以評價為依據,改善幼兒園的教育過程,還要及時向家長反饋評價結果,幫助家長認識自身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并自覺改善家庭教育。
【淺談幼兒園健康教育評價問題】相關文章:
• 新時期幼兒園班級管理的策略
• 淺析幼兒園生命教育的實施策略
• 淺談家庭幼兒園社會德育之互補
• 幼兒園民間游戲的挖掘和運用
• 淺析如何提高幼兒園管理效率
•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
• 幼兒園童謠資源開發與滲透探索
• 芻議幼兒園剪紙教學活動
• 改變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策略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
• 幼兒園棋類游戲初探
• 共享幼兒園高效課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