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游戲是當前幼兒學習的一種途徑,也是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教育活動新形式。如何把區域活動這一形式有效地與幼兒園其它教育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活動中教師怎樣指導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這些都是老師在開展區域活動中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區域活動目標和內容的制訂
1.圍繞課程總目標、每周目標和本班特點制訂。
區域活動并不是獨立的教育活動,它是幼兒園整體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將區域活動的設置與幼兒園的主題教學進行了有機的結合。首先,根據課程總目標確定學期目標,然后由各班的教師根據本周展開的主教學、本班幼兒的特點安排相應的區域,提出適宜的要求。例如小班根據本班較多幼兒不愛吃早餐、喜歡吃零食等習慣開展了“我的身體”主題教育,相應地在區域活動中開設了語言區:聽故事“嘴巴里的小妖精”(保護牙齒)、“達達感冒了”(預防感冒);美工區:手工“煎雞蛋”、畫健康標記、“吃什么東西有營養”;科學區“吃的東西到那里去了”(知道食物在身體內的消化過程,要細嚼慢咽、少吃冷飲保護胃和食道、腸等),操作”營養配膳師”(懂得葷素搭配、營養全面、每天要吃早餐),通過相宜的區域活動促進了教學的整體最優化。
2.及時把握幼兒的興趣,生成主題開展相應的區域活動。
幼兒的興趣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最佳源泉,因此在實際的操作中,重視及時把握幼兒的興趣,生成主題并開展相應的區域活動。如我們在帶領大一班參觀了服裝廠后發現:幼兒對服裝的制作過程充滿了興趣,同時他們又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一次語言課“我設計的衣服”中想象出了各種奇妙的服裝,如“會發光的衣服”(盲人穿著它晚上出門較安全)、“刺猬衣服”(穿著它到森林里去就不怕野獸攻擊)……同時根據新(綱要》充分利用身邊廢舊物品的要求,生成了主題“環保設計師”,相應開展了區域活動,有角色區的“環保服裝店”;美工區的根據廢舊物品展開想象并加工制作服裝;操作區的用貝殼、小桃核等制作服裝配飾:表演區的自編自演“環保時裝秀”。
二、圍繞教育目標,為幼兒創造一個動態的物質環境
1.設置適合幼兒的區域。
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感、動作、語言、社會性等發展的需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從孩子的心理出發,我們為孩子創設了角色區、探索區、美工區、
音樂區、閱讀區和運動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并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如:小小的自然角里,盛開的月季、君子蘭,嫩綠的蒜苗、胡蘿L苗,再加上奇形怪狀的小石子,為幼兒營造了一個豐富而鮮活的微型自然界,探索區里,天平、量杯、地球儀、放大鏡等都成了幼兒了解自然、認識世界的操作器材,尤其是師生共做的“天平”,吸引了不少幼兒的注意,它是由一個飲料瓶和一個舊衣架巧妙組合而成,讓幼兒在操作中感知平衡、并且幼兒通過多次活動逐步發展出“比重量”、“找支點”、“做平衡物體”等內容,因此擴大了干衡的內涵和外延……從這里可以更多地發現孩子們智慧的萌芽、創新的火花。
2.提供豐富得當、富有層次的區域材料。
為幼兒提供多功能材料、給幼兒創造想象的空間。老師投放材料豐富程度可直接關系到幼兒活動的質量,能使幼兒盡興、盡情地“研究”他們的世界,如把一些泡沫、碎布、貝殼、樹葉、空瓶、紙盒等廢舊材料,投放到操作區后,孩子們會把這些不起眼的東西,在他們富有創造性的小手中變化莫測,轉眼間會被制作成娃娃、汽車、蝴蝶、螃蟹等他們所喜愛的玩具,在制作過程中孩子會從中體會到成功和快樂。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甚至同一年齡的幼兒,他們之間也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并且發展速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提供材料時,既考慮到“吃不了”的幼兒,還兼顧到“吃不飽”的幼兒,使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如為了有助于幼兒小肌肉發育和培養細致操作能力,我們設置了“練習使用剪刀”的內容,根據幼兒的不同水平分成①剪桔子皮②剪長條形紙③剪圖形的三個層次,呈逐步遞進,并按難易程度分裝在三個小筐內投放,同時在最簡單的小筐上貼上一個紅蘋果,表示這是最簡單的,依次貼上兩個、三個蘋果,這樣改變了材料投放的無序、雜亂現象,使教師對哪個幼兒達到何種水平做到心中有數;再如在指導策略上,對較內向、能力較弱的孩子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幫助,而對較自信、能力強的孩子則告訴他“我相信你自己會想出辦法來的”,這樣就能更大地發揮區域游戲活動的應有價值。
三、重視結合本園、本班的特點來創設活動區
剛開始搞區域活動的時候老師常常熱衷于“克隆”與跟風,以為教育改革中所指的吸收新知識、把握新信息即是緊緊跟隨潮流,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處于一種聞風而動的狀態。開展一段時間以后,我逐漸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得出結論:不依葫蘆畫瓢,而是根據我們自己的特點創設區域活動,并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為依據,盡力為幼兒提供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如考慮到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較強的弱點,我們在小班設置了“生活勞動區”,安排了一個如家庭般溫暖而熱鬧的活動區,讓幼兒在其中獲得許多生活中必要的本領、生活常識,獲得做“家務勞動”的體驗,在這里,幼兒每天有機會“理小菜”、“搓面團”、“剝豆子”并送到廚房去,而老師有時成了外婆,和寶寶邊剝豆子邊拉家常;有時成了媽媽,教寶寶穿衣疊被,這一極富有特色的“生活勞動區”不僅滿足了幼兒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家長的好評,家長們普遍反映孩子在家愛做事了,還會幫大人擦桌子、擺碗筷,家園合作也在幼兒自理能力提高的基礎上得以深入。
區域游戲的開展,對每個幼兒個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讓我們創設最優化的環境,使之更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幼兒營造一個更為自由發展的空間。
【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 農村幼兒園開展戶外活動的現狀及對策
• 探析幼兒園園長管理的創新藝術
• 幼兒園領導要“善領樂導”
• 對幼兒園工作的幾點心得體會
• 幼兒園常規教育探究
• 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鋪墊
• 幼兒園面試闖關秘笈
• 學前教育對幼兒個性發展的影響
• 幼兒園美術活動信息技術研究
• 幼兒教育美育的重要性
• 幼兒園適宜環境的創設
• 論幼兒園課程的審美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