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音樂教育是對幼兒實施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一直以來音樂教育家們都在探索適合兒童成長發展并適合我國國情的兒童音樂教育新體系,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提出過“兒童生活音樂化”的思想。而在97年中“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心理研究”更被列入國家的“九五”規劃中實踐中證明:音樂活動具有心理衛生保健功能。
一、 音樂活動能使孩子產生愉悅的情感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當幼兒聽到音樂時,會自然地搖頭晃腦、手舞足蹈這就是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同時產生強烈反應的表現。在米歇爾的有關報道中曾有這樣的記載:“2個月時,一個嬰兒靜靜地躺著,如果有一個人在唱歌或演奏樂器,他將一動不動的注視著……5個月,這樣注視可以持續半個小時。”道羅西·麥克唐納認為一些嬰兒把音樂作為一種美好、舒服體驗的轉換。
而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音樂,都是音樂活動的參與者,我們常常聽到孩子們游戲、散步時,本能地哼著歌;也常能看到剛會站立的嬰兒聽著音樂扭動身體,手舞足蹈,還不會講完整句子的孩子都能哼唱完整的樂句。這些也都表明孩子天生是喜愛音樂的,他們愛唱愛跳、愛敲打樂器,不顧別人的目光、掌聲而盡興參加各種表演,這一階段兒童為自發性的參與音樂 活動——邊唱邊玩,隨心所欲。他們在音樂活動中獲得了滿足,產生愉悅的情感。
在優美的旋律中,在音樂帶來的寬松的氛圍中,幼兒用獨特的方式來表現他們內心的感受。正是這種寬松和諧的氛圍,有利于幼兒從按成人化的方式去行動的壓力下解放出來,從而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有利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 音樂活動有利于幼兒培養自信心
蒙臺梭利提到:自卑導致兒童產生了膽怯,作決定是遲疑不定,面臨困難或批評就退縮,遭受壓抑時就流淚等表現。這些表現與兒童的痛苦心態又是形影相隨的,體驗成功對于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幼兒由此相信自己的能力,對自己作積極的評價。例如:當孩子大膽唱出第一句歌詞,做出第一個動作時,老師贊許的目光、鼓勵的微笑、肯定的口吻(如“你真行”、“好樣的”“你的動作真好看”之類)等積極性評價都能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又如在音樂游戲中,安排的一名怕羞的孩子扮演“兔媽媽”一角色,在一片掌聲中,她表演得特別好,她對自己的表現也很高興。從此,總是找機會讓她多在集體面前表演,現在她終于能大膽、主動地表現自己了。又如:組織幼兒進行歌詞創編的活動時,剛開始,誰也不敢吭聲,老師一番鼓勵的話后“老師知道你們一定行的”,幼兒便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而當孩子們成功地創編或改編歌詞時,他們就會產生一股成就感,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一個小小的“音樂家”了。
生活中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自信往往能使人獲得成功,勇敢地面對挫折。在音樂活動中能使 幼兒得到成功的體驗,并樂于參與各種探索的活動,從而促進幼兒形成完美和平衡的人格。
三、 音樂活動是增強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人際交往是人的重要的心理需要之一,正常的人際交往是心理保健不可缺少的。幼兒期是社會交往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這個階段中幼兒習得的社會交往能力對其一生的社會適應性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教育者們覺得難辦的是:現在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與人相處得相融性較差,不知該從和引導?
【音樂教育的心理衛生保健功能】相關文章:
上一篇:音樂教育活動中幼兒健康心理的培養
下一篇:創編幼兒舞蹈的體會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