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藝術活動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開拓人之間的交流,使人們得到更多的心與心的溝通。音樂內在的節拍、節奏,合奏中聲部的安排,律動、舞蹈中動作的編排,音樂游戲規則等等,都會使幼兒在一種愉快的、“不強迫”的形式中,養成自律、自我激勵的良好習慣。也正是在這些活動中,幼兒體驗到集體創造的快樂,學習與他人非詞語的交流、默契合作,學會理解、接納、欣賞他人。
音樂教育活動對于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積極的作用毋庸置疑。
藝術活動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開拓人之間的交流,使人們得到更多的心與心的溝通。音樂內在的節拍、節奏,合奏中聲部的安排,律動、舞蹈中動作的編排,音樂游戲規則等等,都會使幼兒在一種愉快的、“不強迫”的形式中,養成自律、自我激勵的良好習慣。也正是在這些活動中,幼兒體驗到集體創造的快樂,學習與他人非詞語的交流、默契合作,學會理解、接納、欣賞他人。
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幼教活動中,如何該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呢?
靈活、多樣的教學法
幼兒天真可愛、活潑好動,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運用動靜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種形象生動的方法,讓幼兒在動、聽、看、辨、唱的趣味實踐中體驗:尋找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的全歷程。
如在給中班幼兒上音樂活動“走路”時,可用兒歌朗讀和打擊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鴨走路的聲音,讓幼兒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節奏。又如在“打電話”這一活動中,可運用扮演角色的形式,來引發幼兒學習齊唱、分組唱的歌唱方法,讓部分幼兒當打電話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兒當接電話的娃娃,配上道具“電話”,幼兒很容易在感興趣的氛圍中學會此種歌唱方法。
選擇不同的音樂素材提高幼兒分辨音樂的能力。
在進行音樂欣賞時,教材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幼兒對音樂欣賞的興趣。選材應注意幼兒的可接受性、可接納性。不同的音樂會帶給幼兒不同的感受。
如在音樂活動中,我讓幼兒欣賞《小燕子》這首曲子,幼兒都說很好聽,是小鳥飛來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鳥飛的動作,而且動作優美,當幼兒男孩子在亂蹦亂跳時,有的女孩就會說:“不能這樣,小燕子要飛的還漂亮的,要輕輕的”;當我放到熱情奔放的音樂時,幼兒個個扭頭扭腰,跳起了歡快的動作,而且還在大聲說笑,盡情發泄,就連平時不怎么言語的章婧堯、劉超等小朋友也在活動室中間蹦跳起來……。當幼兒聽到《共產兒童團》的音樂時,立刻做出了解放軍的動作,敬著軍禮,很神氣的走著。嘴里還不時的說著:“我是解放軍”。雖然他們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在他們的動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們對音樂性質的理解和表現。
當然,音樂的選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兒。有一次我讓幼兒聽一首鋼琴曲,幼兒不感興趣,因此只顧做自己的事,對音樂置之不理。可見,音樂的選材必要貼近幼兒生活,能讓幼兒有切身的體驗,他們才能對音樂產生表現的欲望。
設計好教學語,增添音樂的特有情趣
活動組織的音樂教學語,是指在音樂活動中點綴性的音樂語言,如活動前后師幼問好等常規,就可用音樂的形式來表現,放一段歡快的音樂讓幼兒做律動,表示音樂活動開始了,既可突出音樂活動的特點,又可激發幼兒的興趣,還可間接傳授知識。
節奏語,即用拍擊身體動作來表示,用在活動中,可以使幼兒感受音樂速度、力度等,培養幼兒節奏感,這對歌曲進行打擊樂可發揮較大的作用,如在打擊樂活動“瑤族舞曲”中主要節奏型是XXX,變化節奏是XX,XX,結束句的加強節奏為XX,教師可分別編上拍腿、拍肩、和碰手指的動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節奏。
手勢語,即用老師的手勢代替語言,它可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在小班音樂活動中可結合所演唱的有鮮明形象的動物歌曲,通過手勢形象地模仿出各種動物姿態,便能很好地把幼兒的情緒激發起來,特別在指揮分合唱和打擊樂時,通過手勢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兒及時傳遞和表達出內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內涵,因此,簡明的手勢(包括指揮)能啟迪、激發小朋友的情感,使其節奏統一、速度統一,從而引起老師和小朋友間的情感共鳴。
體態語,體態語通過教師的動作表情傳遞給小朋友,能起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應,一般來講,主要是眼睛和臉部的各種神態和表情,它以無聲的語言向幼兒表露和傳遞內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堅定的目光和洋溢歡欣的笑臉,能使幼兒情緒激昂,精力倍增,如在欣賞歌曲《獅王進行曲》時,教師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采飛揚的姿態,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兒,使他們充分感受獅王的神態,《搖籃曲》等較為柔和和抒情色彩較濃的歌曲,教師應注意運用親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來教唱,便能把幼兒的情感帶入如詩如畫般溫柔的意境中去。
又如唱《大公雞》《郊游》等輕快活潑的歌曲時,教師用充滿稚氣天真的笑臉和眼神,就更能激發小朋友的內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師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進行唱歌和隨著音樂節奏去進行律動表演,這樣便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注重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自我表達和表現
幼兒教育的全部藝術就在于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主動求知的積極性,只有當幼兒需要的時候,教師的給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樂教育中,老師往往忽視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沒有給他們充分自由的活動空間,過分的注重技巧訓練。如在學律動時,老師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動作,幼兒機械地重復學,使本來很好的音樂活動變成枯燥無味的動作訓練,幼兒的興趣隨著一遍一遍的“不對”聲遞減,其實,在教學中,只要充分調動幼兒的表現欲望,讓他們在自編、自創中探索,產生動力和自信感,有了學習的興趣,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發展。
提供讓幼兒展示個人音樂見解的舞臺,提高幼兒的音樂表現能力。
喜歡音樂的孩子們特別喜歡表演,為此,我經常為幼兒提供表演的機會,讓幼兒在不同的音樂中,在廣闊的音樂舞臺上展示自己。如。在游戲中為幼兒開辟一塊自由表現的舞臺,為幼兒播放幼兒喜歡的音樂,幼兒就會在這片舞臺上自由自在的表現自己。孩子年紀小,對音樂也有自己的見解。他們會相互交流。還能向我征詢意見如周林儀就會對我說:“老師我要聽《春天在那里》我要跳舞的……”我問她:“為什么要聽這首歌啊?”她說:“我喜歡這首歌,我會跳舞的”孩子的言語是稚嫩的,但卻反映了她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當然,音樂的表現手法還有很多,唱歌、朗誦、繪畫、舞蹈等。音樂欣賞激發幼兒的創新欲望和興趣,針對不同的音樂選擇不同的表現方法。從而更好的發展了幼兒的創新能力。
總之,我們要不斷提高幼兒的興趣,在音樂教學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激發幼兒的美感,讓他們喜愛音樂溶入音樂,讓我們共同探索,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特有功能,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如何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相關文章:
上一篇:培養幼兒對藝術活動的興趣
下一篇:幼兒的音樂教育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