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音樂活動中,幼兒之間形成良好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精神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教會幼兒積極地評價他人,并運用語言和身體語言與他人進行交往;共同追求歌聲、器樂演奏聲與集體舞蹈表演的整體和諧;共享有限的空間,等等,這些都有利于幼兒之間形成和諧的同伴關系。
對兒童而言,音樂首先是一種自我表現方式,他們通過音樂活動愉悅身心、肯定自我、陶冶情操并發展能力。
如何把既抽象又系統的音樂活動整合到主題活動中呢?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我認為,在主題活動背景下的兒童音樂教育應在體現音樂本體功能、內在價值的基礎上,突出和強調教育功能,使兩者有機地統一和融合,促進兒童全面、和諧地發展。
一、音樂內容應開放、多元
在音樂活動內容上,我們主張開放、多元,以充分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求。
1.充分挖掘貼近幼兒生活的音樂內容
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音樂元素,教師應敏銳地關注幼兒生活。例如。在“有用的工具”主題活動中.幼兒將自己想象成各種刷子,創造性地用肢體動作表現各種刷子在使用過程中的有趣姿態。熱門歌曲《嘻刷刷》為幼兒的表現注入了極大的活力,幼兒大聲吟唱,熱烈舞動。又如,在“好吃的食物”主題活動中,廚房里的鍋碗瓢盤成了最時尚的樂器,幼兒自發配上街舞音樂,創造出一首“現代廚房交響曲”。
2.強調對音樂素材的重組與嫁接
在主題活動背景下的音樂活動中,教學由原先只關注音樂作品本身轉向關注主題內容中蘊含的音樂要素。根據主題的要求和本班的特點,教師對教材進行改編、重組、嫁接,使幼兒的音樂活動內容變得更為豐富、生動。
如.在中班“敲鑼打鼓放鞭炮”主題活動中,教師引用的是小班教材《卷爆竹》的歌曲。教師經過快和慢、強和弱的對比變奏,使這一歌曲成為適合中班幼兒欣賞與表演的音樂素材。
又如.在集體活動“廚房里的聲音”中,教師準備廚具創設了一個“炒雞蛋”的場景,鼓勵每個幼兒學做小廚師。在打雞蛋、切番茄的輕松氛圍中,幼兒即興創編了各種節奏.這比傳統的節奏練習更加生動有趣。在活動中,教師還和幼兒一起改編歌曲《扮家家》,豐富其中的念白,如“打雞蛋,打雞蛋,答答答答,答答,答;切番茄,切番茄,切。切切切,切切切切;炒青菜,炒青菜,炒,炒,炒炒炒……”
二、映月活動應自然、自由、和諧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注重讓幼兒通過親身參與,自然地獲得對音樂的基本感受。我們認為,在主題活動背景下的音樂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幼兒用音樂愉悅自我,表現自我。
1.藝術表現與情感體驗、探索行為自然整合
我們常以即興活動形式培養幼兒欣賞音樂、嘗試創作的興趣與能力。如,在“有趣的洗衣機”活動中.幼兒興致勃勃地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衣服在洗衣機中翻轉的樣子。幼兒通過觀察、模仿、表現、調整,逐漸體驗身體的放松與柔軟,動作與音樂的節奏配合,表情與動作表現之間的關系。幼兒的這些實踐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整個過程能使他們積累表達的經驗。體驗探索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
2.說、唱、舞、畫、欣賞等形式自由融合
說、唱、舞、畫、欣賞等多種形式自由融合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藝術學習的良好氛圍;多種感官的綜合運用則為幼兒營造了更廣闊、自由的表現空間。如在“有趣的聲音”主題活動中,幼兒結合生活經驗用圖畫加文字的形式表現聲音的快慢變化。用身體姿態表現聲音的強弱,用樂器敲打出明亮與暗淡的音色,用演唱、有節奏的朗誦表現生活中各種有趣的聲音。于是,音樂中出現了“色調”,繪畫中出現了“節奏”,兒歌、故事中出現了“詞語音樂”——多種表現方式的綜合運用讓幼兒對聲音有了比較深切的感受,并初步學會了如何表現各種聲音。
3.社會教育目標與音樂教育目標和諧共存
在音樂活動中,幼兒之間形成良好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精神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教會幼兒積極地評價他人,并運用語言和身體語言與他人進行交往;共同追求歌聲、器樂演奏聲與集體舞蹈表演的整體和諧;共享有限的空間,等等,這些都有利于幼兒之間形成和諧的同伴關系。此外,在對唱、小組唱等多人演唱中,在雙人舞、集體舞等多入舞蹈中,幼兒可用眼睛與同伴進行情感交流,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幼兒為了共同的目標相互鼓勵,互相幫助,以爭取活動的成功。這種精神環境的諧振所產生的巨大動力能不斷提高幼兒的人際協調能力,激發其持續投入音樂活動的熱情。
來源:《幼兒教育》2007.4
上海黃浦區荷花池幼兒園 宋青
【將音樂教育整合到主題活動中】相關文章:
上一篇:讓孩子享受音樂的快樂
下一篇: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