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幼兒音樂教學的審美性——基于一次送教下鄉教研活動的案例研析
作者:巫蓉 單位:南京市長江路小學銀城雙語幼兒園
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應具備哪些特質,才能使其蘊涵音樂意義上的審美價值呢?本文就結合一次送教下鄉教研活動的案例研析,來談一談幼兒音樂教學的審美性。
【研析片段一】好聽的《蘋果》歌大家唱
此環節為審美活動的起始,師幼隨音樂《開汽車》律動入室,在情境中演唱歌曲《蘋果》。
師:公園里的果樹上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水果,我們一起來唱一唱《蘋果》歌,聽一聽誰唱得最清楚。(暗示幼兒回憶歌詞、吐字要清楚)幼兒隨鋼琴伴奏復習歌曲《蘋果》。師:剛才我聽到有些寶寶唱的是紅蘋果,你們還知道什么水果呢?它是什么顏色的?幼:黃香蕉,紫葡萄……師:還有嗎?我們把紅蘋果改成黃梨子來唱一唱,怎么樣?唱歌的時候要把嘴巴張大、張圓,像咬梨子一樣。(蘊含嘗試替換歌詞、形象感知唱歌方法等指導要點)幼兒在老師的帶領下,將“紅蘋果”替換成“黃梨子”再次演唱。
【研析】上述片段是建立在幼兒原有經驗和基礎上的復習活動,教師根據幼兒的即時表現,注重培養幼兒的吐字、填詞以及歌唱能力,幫助幼兒獲得音樂審美新經驗的提升。通過本階段的熱身,幼兒的審美心理開始被喚醒,對后續的音樂活動充滿了期待。
【研析片段二】有趣的故事藏在音樂里
此環節是審美活動的主體,在傾聽、配樂講述與動作表現中讓幼兒感受A、B樂段不同性質的審美情趣。
師:秋天的花園真漂亮,兔寶寶蹦蹦跳跳地出來玩了。有一首關于兔寶寶和媽媽捉迷藏的音樂,很好聽,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師播放完整樂曲,并伴隨音樂手持兔偶配樂講述:A段,天氣真好,兔寶寶一蹦一跳地在花園里玩;(教師操作兔偶,隨節奏語合拍蹦跳)B段,這時,兔媽媽來找它們了,兔寶寶趕緊變成美麗的花藏在花叢里,一動也不動。(教師配合兔偶作靜止造型狀)A段,兔媽媽沒找到,走開了,兔寶寶又一蹦一跳地出來了,玩得真開心!(兔偶隨節奏語再次合拍蹦跳)幼兒觀看手偶配樂演示,完整欣賞樂曲。師:小兔捉迷藏的音樂好聽嗎?什么地方是兔寶寶一蹦一跳的音樂,什么地方是兔媽媽尋找小兔的音樂,我們再來聽一聽,一邊聽,一邊可以用動作告訴大家。(播放樂曲AB兩段)幼:分段傾聽音樂,用動作感受表現不同的音樂情趣。(幼兒均能準確地用兔跳表示A段,B段則停止兔跳)師:你們的耳朵真靈,都聽出了前面一段是小兔跳的音樂,聽起來一頓一跳的;后面的音樂聽起來是連在一起的,就像兔媽媽在到處尋找兔寶寶。(教師用情境性語言幫助幼兒內化對不同音樂情趣的形象感知)
【研析】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時,教師充分考慮了適合小班幼兒特點與水平的音樂感受通道,通過配樂講述、動作表現的感受方法,讓幼兒形象感知游戲情節與樂曲性質的關聯。而且,教師在幾個細節處恰當地運用了節奏語、肢體語、情境語,營造了濃郁的音樂審美氛圍。引領幼兒的審美心理由審美入境進入審美知覺、審美想象、審美領悟、審美情感等多種心理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興發狀態。
【研析片段三】和兔媽媽玩游戲
此環節是幼兒對審美活動的高潮期待,也是音樂活動教學的難點。在角色扮演、情境發問以及道具介入等方式中,教師引導幼兒聽音樂玩游戲。
師:你們想和兔寶寶一起玩嗎?現在我們都來當兔寶寶,請陳老師當兔媽媽,仔細聽,什么時候是兔寶寶蹦蹦跳跳地出來了,什么時候兔寶寶變成了花和媽媽玩捉迷藏。現在,我們就一起跟著音樂到花園里去玩一玩。教師扮演兔姐姐,并請出配班陳老師扮演兔媽媽,配合游戲。全體幼兒扮演兔寶寶,在兔姐姐帶領下,初次聽音樂玩游戲。(B段處,有部分幼兒仍在蹦跳,被兔媽媽發現)師拉著陳老師說:“兔媽媽,你找到兔寶寶了嗎?”陳老師答:“找到了幾個。師對著兔寶寶問:“兔媽媽,怎么會找到兔寶寶的,你們知道嗎?”幼:“有兔寶寶動了”“我沒動”“我也沒動”……師:現在我來當兔媽媽,陳老師和你們來當兔寶寶,兔媽媽想辦法變化了一下音樂,看看你們的耳朵靈不靈,能不能聽音樂的變化來玩。(教師扮演兔媽媽,佩戴頭巾、胸飾以增加角色情趣,和幼兒再次完整游戲)師、幼跟隨音樂游戲,B段處,兔媽媽邊找邊加入提示語“沒找到!”(暗示幼兒靜止不動)師:“我的寶寶,你們在哪兒呀?”幼:“我在這兒呢!”“我在這兒呢!”……兔寶寶興高采烈地跑向兔媽媽。(幼兒自發地與教師呼應,沉浸在游戲高潮的愉悅之中)
【研析】通過讓幼兒扮演兔寶寶,教師幫助幼兒學習游戲的玩法;兔姐姐與兔媽媽對話情境的設置,則為幼兒提供了自我悟醒、內化游戲規則的學習方式;主、配班教師輪流扮演兔媽媽以及變化音樂等,使游戲既有新穎性又有挑戰性,而逐步增加的刺激和難度.充分滿足了幼兒對游戲高潮的期待。此過程環節的設計,教師巧妙地采用了游戲道具、角色介入、改變樂段結構等藝術夸張手法,使音樂游戲更加富有審美性和趣味性。
【品讀幼兒音樂教學的審美性】相關文章:
下一篇:基礎演奏教學法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