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前兒童教育越來越呈現出明顯的趨向,即人們日益關注到環境對學前兒童教育的重要性。早在五十年代,陳鶴琴先生就提出了“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在我國制定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地把“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原則;《學前教育綱要》也指出“兒童的發展是在適宜的環境中,以主動、積極、內涵豐富的活動為基礎”。農樹環境所具有的豐富性、多樣性,提供了幼兒實施教育的全面性;農村環境所具有的生動性、直雙性,提供了幼兒實施教育的現象性和有效性;農村環境所具有的變化及其內在要素的聯系性.提供了幼兒學習能力的變通性,以及由變通帶來學習能力的遷移性;農村環境所具有的綜合性、完美性,使幼兒能在向環境的學習中實現自我行為的協調與完美,從而有利于幼兒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增減,有利于幼兒個性的健全發展。因此,環境教育應當是農村幼兒園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徑。
所謂環境教育模式,即根據環境經驗的目標,在—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對環境教育的結構、方法和手段等各種因素進行優化組合而設計形成的,相對穩定而又概括的范型:它包含著感知討論·探索實際·能動適應·遷移拓展的過程。這一模式,是建立在兒童認知發展和行為學習理論、環境教育體系上的。
幼兒認識環境,介入環境的特點,結合農村環境教育的實踐經驗提煉出來。
首先,本農村環境教育模式借鑒了皮亞杰的“認知相互作用論”模式和美國現代早期的“行為環境論”模式。我們在構建農村環境教育模式時,充分認識到,幼兒教育必須以幼兒對環境的認識為基礎,以幼兒對環境的介入為途徑,以幼兒對環境介入的能動性發揮為動力,而全部教育直程都以幼兒對環境經驗的積累為前提。因此,我們改變了由教師直接示范,幼兒被動模仿的教育方式,充分考慮幼兒認知發展的年齡特點,注重創設和利用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充分感知操作實踐。幼兒正是在與外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使幼兒、教師、環境三要素得到了完美體現。
其次。農村環境教育模式還借鑒了環境教育體系。只有正確把握了環境教育教育,則模式也就確立了上承教學理論,下啟教學實踐的中介地位。環境教育體系如下:
全部過程以環境要素為起點,通過利用環境、認識體驗、學習環境、適應環境,從而使幼兒掌握知識、獲得能力。
再次,本農村環境教育模式還借鑒了幼兒對環境的認識和介入的特點。英國教育家帕梅拉.梅絲說:“我們應當隨時敏感地看到孩子們的環境和他們對待環境的方式,如果不那樣做,我們就會喪失大量的東西,甚至走上曲解孩子生活觀察的危險境地。”因此,基于這種認識,模式的建構中我們也正確認識到幼兒對環境的認識,一般通過提出問題,依靠經驗,動手操作,憑借聯想,借助權威等途徑實現的。而其認識環境的過程,也經歷了感受識別,探索操作,能動適應,這對于我們研究“環境教育模式”確實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在借鑒上述思想理論的基礎上,我們又對農村環境教育的實踐經驗加以歸納提煉,逐步構思形成了一種比較適于農村幼兒的,上有理論指導,下有操作程序的農村環境教育模式。
農村環境教育模式實施的教育目標
一認識環境,學會生存。
二適應環境,培養能力。
三為將來進入學科教育積累必要的感性經驗。
農村環境教育模式的實施原則
一“做”中學原則。幼兒通過游戲,探索具體的感覺經驗,在環境中活動,學習。包括接觸、觀看、討論、提問和解決問題。
二幼兒為主體的原則。幼兒有其獨特的發展需要、能力和興趣,良好的環境能使幼兒與環境產生一種互動效應,使其努力去改變環境,在積極的“操作”實踐中增長才干,感受到他是環境的主人。
三全面性原則。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和特點,為幼兒創設多元化、多層次的環境教育,不僅與其發展相適應,而且還包含尊重、友愛、及支持幼兒的需要:發展他們對自己以及學習的積極情感。
農村環境教育模式的結構程序及基本策略
從教育模式的理論來看,結構程序是教育活動模式的表現形式和核心部分。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環境教育的特征,我們經反復思考研究,提出環境教育模式的結構可以由四大部分構成,即:
感知討論——探索實踐——能動適應——遷移拓展
農村環境教育模式的基本策略
策略是實現模式教育思想及其原則精神,推動模式運行而制定的操作指南。依據上述模式,我們制定了以下具體策略,以四部分作一一分述:
一感知討論
感知是幼兒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幼兒心理的有意性較差,往往對可遇可見的境信息熟視無睹。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環境中各種具有潛在教育意義的,有價值的信息,供適于幼兒感知的內容,設法將幼兒的新舊知識發生聯系,誘發幼兒的認知沖突,鼓勵幼兒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使之在討論比較的過程中作出選擇。
基本策略:
1.創設利用相適應的環境,引導幼兒感知觀察。
·給予他們以足夠的時間。
·讓他們充分去感知。
·幫助他們接受外界環境的變化,培養對事物的態度。。
·所創設利用的應是鼓勵的環境;留有余地的環境;有所發現的環城。
2.巧設提問,啟發幼兒思考討論。
·選用幼兒感興趣的問題。
·提出有多種答案的問題,誘發幼兒認知沖突。
二、探索實踐
當幼熟悉某一種環境后,開始嘗試著去介入環境,進入行動階段。通過行動,一方面驗證最初感知階段的經驗,一方面積累新的經驗,開始探索環境內在的某些“規律”和特點。
探索實踐是幼兒主動參與環境教育過程的基本活動。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來看,其實踐操作應采用有趣的、游戲化的方式進行。教師要利用他們已有的興趣,提供適合其同化順應的多種活動,刺激幼兒不斷去探索實踐。
基本策略:
1、提供條件,創設條件,讓幼兒介入,保證幼兒有充分的運作機會。
·提供機會讓幼兒通過感官一—摸·聽·嘗·聞·看來進行學習。
·鼓勵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操作和實驗)。
·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來尋找答案。
2、提供可操作性材料,讓幼兒主動參與。
·提供幼兒不同發展水平和興趣相適應的各種材料。
·讓幼兒自己收集材料。
·材料的提供能滿足幼兒探索、拼拆、組合的需要。
三、能動適應
在熟悉的基礎上,而且又掌握了某些基本規律后,幼兒就開始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能動適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取得經驗、發揮作用和控制后果。
1、教他方法,讓他學習怎樣去控制和改變環境。
2、讓幼兒體會到創造出成果和解決問題過程的快樂。
3、允許和鼓勵幼兒自己發起活動。
4、讓幼兒明確自己的責任.協助幼兒能獨立地富有信心地活動。
5、幫助幼兒發展堅持性。
四、遷移拓展
基本策略:
1、提供留有余地的環境,特別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去討論。
2、在內容上留有余地,讓幼兒憑自己想象發展下去。
3、在方法上啟發思維,引發幼兒去思維。
以上所提出的農村環境教育模式的四個部分,是針對一般的環境教育教學而言,有時可能只需要二個或三個部分,有時結構程序可能有所不同,這就是由一個模式演繹出來的不同變式。如在《活動室墻面布置中培養大班幼兒幼兒責任感》研究中,我們就提出了如下模式:
在具體的利用活動室墻面環境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又演繹出不同的變式,其模式如下:
外出觀察——談話討論——收集材料——共同制作布置
因此,農村環境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需要產生新的變式,如果“模式”沒有調整,沒有變式就沒有了生命力。
【農村幼兒園環境教育及其運行模式】相關文章:
上一篇:游戲環境的“開放”和“封閉”
下一篇:淺談主題活動中環境的教育價值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