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幼兒園的環境教育也更具多元化,能夠將物質與文化環境二者有機的結合,才會真正發揮其教育功能,在創設環境的同時也的確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物質環境的目的性、計劃性不強,有些教師還沒有重視文化環境,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工作中積極的找出應對的方法,希望能把環境創設工作做得更細致,更真實。
【關鍵詞】動態;合作;目標性;環境創設;物質環境;文化環境
環境影響人的發展,是一個古老的教育命題。從古人“孟母三遷”的寓言故事到如今“擇校熱潮”的社會現象,都說明環境教育對人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那么對于幼兒來說,創設一個良好的幼兒園環境教育氛圍,無疑是對孩子的發展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
但在實踐操作中,還是存在一些普遍問題,比如:環境的計劃性、目的性不強;墻飾的布置看不到幼兒參與的部分;布置位置過高;沒有與幼兒的視線保持一致;沒有做到環境與幼兒的對話。活動區的創設方面,沒有體現出本園特色,而且一味的模仿,搞形式主義;活動區材料不夠充足,單調,從而造成幼兒之間為活動材料、工具而爭搶的現象時而發生。
文化環境創設沒有被重視起來,教師對幼兒的尊重并不僅僅是“蹲下來說話”“凡事不過多干預”等表面功夫,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與教育行為都有待反思與改善,所以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任務緊迫。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積極的想出應對的策略,解決問題。物質環境是文化環境的基礎,所以我首先從物質環境談起:
1.1環境的創設要服從于教育目標,教育目標是教育活動預期要達到的目的
“一般來說,教育目標依據其實現的時間階段與目標的具體程度的不同可分為:終極目標、中程目標與具體目標。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創設必須按照這三個目標體系來進行。因為教育目標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方向,而環境是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和手段,它能誘發、引導、甚至直接決定幼兒進行活動的結果。”①因此,作為教育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活動室環境的創設一定要與教育目標吻合,以便更好地為實現教育目標起烘托、渲染的作用。
1.2環境創設要從“尊重”幼兒的角度出發,要適應不同年齡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身心存在著差異。環境創設要適應不同年齡身心發展的需要,必須通過創設不同層次的環境和提供不同的材料來達到目的。
如:小班幼兒具有好奇、好動,語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協調能力差的特點,在活動室環境的創設上可為幼兒創設形象活潑、造型簡單、明確的活動室墻飾,設置娃娃家、拼圖城、穿項鏈、擺擺說說、扣扣子、系鞋帶等活動區。中班幼兒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認識水平相應提高,在創設環境時,可設置智力角、做做玩玩角,從而體現側重于動手操作。大班幼兒在墻面布置上,可以偏重知識性的內容,形象也可更為抽象,以啟迪幼兒的想象力,豐富幼兒知識。
1.3環境的創設要常處“動態”,給幼兒以新鮮感
我深刻地體會到如果環境總是一成不變,不僅不能給幼兒以新鮮感,而且久而久之幼兒會對它失去吸引力,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會隨之下降。因此,創設新鮮的、動態的環境是幼兒教育的藝術之一。“動態的活動室環境是指在活動室環境的創設時,有目的、有意識地投入許多材料,提供條件和機會,激發幼兒去觀察、去操作、去發現變化的事物的興趣。動態的活動室環境可以分為自然和人為兩種。”②在自然的活動室環境里,主要有:在飼養角飼養蝌蚪、金魚、烏龜等;在種植盒里種蔥、蒜之類,還可以種植鮮花。在人為的環境里,主要可創設語言角、智力角。
1.4環境的創設要重視幼兒的參與
陳鶴琴先生指出:“通過兒童的思想和雙手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③活動室環境的創設應讓幼兒積極參與,每個區擺放些什么?怎么擺?墻面如何布置?這些都需要與幼兒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擺放。從實踐中發現,凡是幼兒參與的環境布置,對幼兒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們不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而且他們對自己創設的環境會倍加珍愛。
2.1教師要熱愛、尊重、理解幼兒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作為一個教師要以寬宏的胸懷去愛全體幼兒,而不是只愛幾個孩子,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俄羅斯有句諺語:“漂亮的孩子誰都喜歡,而對難看的孩子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在幼兒園里,確實有一些孩子淘氣,不聽話等,對于這些孩子教師更需要格外關心和幫助。
2.2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幼兒學的雙邊活動,教師要調動幼兒參與學習,就要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學習氣氛,即在教師主導作用下,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親自動手、動腦、動口,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不良的學習氣氛能喚起幼兒產生倦怠、煩悶和冷漠之感,久而久之,使幼兒產生厭學情緒。
2.3建立良好的幼兒群體,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品質
群體是我們社會生活的基礎,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群體當中,幼兒也不例外,所以,建立良好的幼兒群體,是幼兒園心理環境的重要內容,它能促進幼兒個體心理的發展,幼兒作為特定的社會成員,從群體意義上講,首先要歸屬于幼兒園里的班集體,所以在教師初建班集體時,應堅持正面教育和集體教育的態度,使幼兒個體的才能在集體中得到充分表現,逐步使幼兒產生自信和自主感。
2.4建立幼兒園中的良好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是幼兒園教育工作和管理活動的基本形式,無論是教師之間還是教師與幼兒之間,所有的行為規范和集體準則,無一不是在人際交往與協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通過交往活動,他們都能使各自的心理愿望和精神需要得到滿足。通過富有感情色彩、充滿友情的交往方式,消除教師和幼兒之間人際交往的冷漠與緊張,避免“孤獨世界”所導致的惡果,這無疑對教師和幼兒的心理健康都有益的。
總之,教育環境的創設與幼兒身心發展有密切的聯系,近年來,我在提高教育環境創設質量方面只作了初步的探索,今后,我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找出一條更加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路子。
注釋
①岳生全著,《幼兒園目標管理和目標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頁。
②崔嵐著,《學前教育新方略――幼兒園區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百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頁。
③北京市教育研究所編,《陳鶴琴全集》第一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頁。
【參考文獻】
[1]章志光,金盛華編.《社會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
[2]岳生全,《自然、人和文化――學前素質教育中無窮盡的神秘軟資源――教育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中國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叢書》,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4
[3]張燕著,《幼兒園管理》,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4
[4]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教育部基教司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淺談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策略】相關文章:
• 讓孩子做環境的主人
• 農村幼兒園語言環境創設之我見
• 如何營造農村特色戶外區域環境
• 音樂與幼兒園英語教學活動的融合
• 淺析幼兒園環境創設
• 一面多功能軟墻
• 我們共成長手記之"環境創設"
• 走出自制區域材料的“誤區”
• 淺談主題活動中環境的教育價值
• 優化育人環境 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 圖書區的投放和使用
• 探究幼兒園如何進行環境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