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為教師應該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通過多種途徑來改善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改善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策略
實錄:
(一)午餐前我帶孩子們排“一”字行散步,沒走幾步,我看見沉沉揮著小拳頭敲著美美的背。“沉沉,你在干什么?”我大聲的喊了一聲,聽到我的聲音他小拳頭放下,“老師,是我排在這里的。”沉沉理直氣壯地說。
(二)音樂游戲中,我要求兩人相互合作表演,大家都開心地找著朋友,只見沉沉拉著家家的手,家家卻拼命的想甩開,沉沉就是不放,拼命的抓住她的手,結果弄得家家直哭。
思考:
以上事例中我們可見沉沉是一個用武力來解決問題的孩子,從他身上發生的粗暴行為稱之為攻擊性行為。何謂攻擊性行為,即指導致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他人痛楚的行為。如果任其發展,既會影響孩子當前的生活、學習及人際關系,更會影響一生的發展,而通常我們采取的多是訓斥、隔離等方法來懲罰孩子的行為,但往往與期望的效果背道而馳。
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通過多種途徑來改善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1、教師與攻擊性行為孩子成為朋友
遇到這樣的孩子有時教師容易訓斥,或看著孩子表情僵硬,一副頭疼的表情,剝奪孩子的權利,而孩子在內心就會形成與教師對立的趨勢。所以我們首先要定位角色,即與孩子形成朋友關系,平時多接近孩子,可以從表情到動作,如微笑,摸摸頭等,讓孩子感到“老師是喜歡我”,給孩子一些安全感,這樣自然而然地孩子就會改善自己的行為。
2、同伴與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成為朋友
往往同伴不接受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他們不與之交流、游戲,排斥于群體之外,于是教師要讓同伴們接受攻擊性行為的孩子,營造團結友愛的集體氛圍;再者傳授其與同伴相處的方法,鼓勵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參與到合作游戲中,從同伴的行為中學習良好的行為。
3、家長與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成為朋友
家長也是教育的一大因素,教師應該及時與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家長聯系,傳授之指導大方法,建立與孩子之間友善的關系,禁用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通過自身的榜樣來改善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發生。
【從“粗暴”到“溫柔”的改變】相關文章:
• “分散、集中、分散”的體育教學形式
• 情感教育是幼兒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柱
•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
• 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的現狀、問題與展望
• 購買食品要注意
• 自理才能自立
• 小學感恩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 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
• 淺析幼兒園品德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 讓孩子從小懂得感恩
• 淺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 關于“幼兒園文學活動的實踐與思考”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