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幼兒教育來說,首先要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常規意識,其次要培養孩子在交往和實踐活動中遵守基本的行為準則。然而3-4歲的幼兒正是規則培養的最佳期,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規范。幫助幼兒在這個個體社會化的初級階段逐步認識、理解和掌握常規是十分必要的,幼兒良好常規習慣的培養需要教師及家長的共同參與,應充分發揮教學、游戲、活動的作用,使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小班 幼兒 常規培養
小班幼兒年齡小,剛從家庭來到幼兒園,可塑性很大,從小養成的良好常規習慣,將會受益終生;反之,將會很難糾正,會加大中、大班及小學、中學等的教育難度。所以,培養良好常規對于小班幼兒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中明確指出:建立良好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了解幼兒園工作的人都知道,幼兒園的工作是復雜而具體的。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就包括:教育教學活動、戶外活動、區角游戲、生活常規。其中的生活常規活動又包括:用餐、午睡、如廁、喝水等。這些活動雖然微不足道,但卻是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幼兒園一日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因此,認真做好班級的常規管理工作,讓班級工作井然有序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班級的常規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如果常規沒有建立好,教師在組織各環節活動中會因分散精力去維持秩序而影響活動的質量,幼兒也無法形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常規教育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一)班級常規管理的必要性
1.幼兒教育的需要
在幼兒教育中,常規教育是為了實現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目標,讓幼兒活潑又有序是常規教育的目的之一,幼兒常規的穩定才能保證幼兒在園健康、活潑的成長。常規看似無形,因為它不象一次教學活動那么凸顯成效,其實它無處不在,也是保障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常規培養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2.幼兒發展的需要
俗話說:三歲看到老。正說明幼兒期是形成和培養良好素質的最佳時期,幼兒園不僅對幼兒進行教育,也在為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使之為今后的一生打好基礎,然而良好的班級常規有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常規,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一、營造簡潔適宜兒童的班級環境
小班幼兒剛入園,對于幼兒園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該年齡段幼兒具有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且認知經驗水平有限,喜愛模仿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良好的環境是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無聲教科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教育意義十分重要,它默默地發揮著特殊的、潛在的教育作用。因此,應從小班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出發,創設幼兒最熟悉、最直觀、最能依戀的生活化環境。
二、捕捉孩子的興趣點 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
幼兒之所以依戀父母,除了與他們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還因為父母能給予幼兒溫暖與安全感。“親其師而信其道”,如何讓孩子“親其師”,這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靠老師俯下身來真心的關愛。我是這樣做的:每天晨間接待時,我總是面帶微笑站在教師門口等候著孩子們的到來,從家長手中接過每一個孩子,擁抱在懷里,撫摸他的臉和手,孩子們在我們懷抱里,顯得既安靜又舒服,而讓幼兒感到安全與溫暖正是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的關鍵,離園時,我又充滿微笑把孩子們送到家長手中,這微笑不只是一副笑的外表,它還傳遞著一種心靈語言,我們的微笑中包含著熱情、自信,對孩子的愛、對家長的尊敬,這樣與幼兒良好的情感關系也就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幼兒人雖小,但他們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尤其是小班幼兒。他們對周圍世界感到那么新鮮又有許多的困惑和疑問,幼兒在園每天的戶外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但幼兒活潑好動,排隊時候常發生追跑現象。我經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試著換了一種方法,對他們說:“咱們來企鵝走路好嗎?”幼兒特別感興趣。之后,我又引導他們模仿小貓走路、小猴踩鋼絲等動作,不斷地變換方法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力,這樣既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又使得孩子們排隊變得井然有序。每天在園和幼兒做朋友,聊一聊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如:你最喜歡做什么?你喜歡的動畫人物是誰?做什么事情你最開心?今天你是怎么來幼兒園的?你最喜歡吃什么食物?讓老師來猜猜!”經常這樣與幼兒閑聊,孩子就會對老師產生信任感,慢慢地他自然而然會找你老師跟你說話,和你親近,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也就逐步建立起來。多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與幼兒多親近,多觀察幼兒,激發孩子的情感,建立親密的師幼關系。這一點在小班幼兒剛入園階段尤為重要。
三、多鼓勵表揚,正面引導幼兒
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多用鼓勵表揚的方法進行引導,幼兒更易接受,當幼兒的點滴進步受到老師的贊許后,他會更自信、更快樂,因為愛與尊重的心理環境有利于幼兒主動地學習。冰冰小朋友剛開始吃飯時,桌上、地上全是飯粒,這一直是想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在幼兒吃飯時經常表揚那些吃飯較干凈、講究衛生的幼兒。“師誠遠今天吃飯吃得真干凈”、“旭旭有進步,他的桌上、地上一個飯粒也沒有”、“今天我們來請吃飯干凈、不撒飯的小朋友當值日生”。每當這時,孩子們都大口大口地吃,而且撒飯的現象也明顯有了好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作為老師千萬不要因為事小而吝嗇對幼兒的表揚和鼓勵,因為幼兒會為了教師的贊許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這對孩子積極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
四、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來引導他們理解常規
對于幼兒來說,空洞的說教是無用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如幼兒洗手后經常不擦干,針對這個問題,正巧前段時間感冒生病的幼兒較多,我就把洗手說成給小手洗洗澡。我說:“小手洗過澡,不擦干會生病的。”由于有了關于感冒的生活經驗,幼兒對我的話理解很快,有的幼兒邊擦手邊對我說:“不擦干,小手就該咳嗽了。”
常規培養建立在幼兒充分的自身體驗上,便于幼兒理解并自覺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五、教師為幼兒做好榜樣
教師是幼兒心目中極有影響的人,一舉一動都能發揮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師一定要成為幼兒學習的楷模,為幼兒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們要求幼兒在喝水時排好隊,這時老師口渴了也要排隊,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兒在午睡時要安靜、不講話,老師這時也不可以大聲講話,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為,幼兒聽到老師講話,也想和邊上的小伙伴講話。午睡室里安安靜靜,想講話的幼兒也會打消講話的念頭。
六、讓幼兒參與常規的制定
讓幼兒參與常規的制定過程實際上也是引發幼兒思考的過程。建立班級公約,讓幼兒做班級管理的小主人。如:個別幼兒小便后在總是在教室脫褲子,很不文明、遇到自己喜歡吃的飯菜直接抓到自己的碗里、到了收拾玩具的時間總是哭鬧反抗,對于這一系列問題,我組織幼兒討論,應該在哪兒穿?怎么穿?由于是幼兒熟悉的事情,他們紛紛發言,有的說衛生間,有的說在茶水間……其中孫上雯小朋友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提褲子要在小便池旁邊,在教室提褲子羞羞。從此以后,這種現象確實減少了。幼兒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師提的意見更有影響,更容易遵守。
七、重視家園配合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庭、幼兒園是孩子生活、學習、游戲的場所,從一個整體的教育本身來看,教育必須一致,否則將使教育能量渙散、造成矛盾、抵消教育的作用。但是,幼兒有些能在幼兒園保持好的習慣,回到家中卻不然,需要家園一致共同配合,才能收到并鞏固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讓家長了解我們的常規要求是什么?為什么要制定這些常規要求?其次,讓家長在家中也要同步要求,并做好榜樣作用。培養幼兒常規要重視家園配合。特別是小班,初入園時,家長擔心幼兒的生活起居。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利用家長早、晚接送孩子的機會,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對家長提出有關教養幼兒的具體要求,如初步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等,讓家長在家中也要培養幼兒飯前洗手、飯后漱口、擦嘴、洗手等習慣。做好了家園配合,才能培養良好、 穩定的常規。
好的習慣讓孩子終身受益,有效的幼兒常規教育不僅有助于幼兒園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環境,保障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順利開展,更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幼兒常規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價值,進一步挖掘幼兒常規教育的有效途徑,才能讓幼兒常規教育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其作用,為幼兒的全面、健康、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焱,幼兒教育概論〔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頁。
2.羅志芳,對常規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3.鄭娜娜,《課程教育研究》 2013
4.曹丹丹,家園合作問題分析學前教育研究,2003
【淺談小班幼兒良好常規的養成】相關文章:
上一篇:談幼兒注意力保持
下一篇: 淺析幼兒心理健康是幼兒素質教育一部分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