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數學是一門很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知識屬于皮亞杰所說的邏輯數理知識,它所反映的是一種超出物質現實之外的建立在人腦中的一種關系。皮亞杰認為:3-6歲的幼兒屬于前運算時期,其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直觀形象的特點,抽象思維剛剛萌芽,因此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要通過反復地操作、多次親身體驗才能將所學的東西內化,獲得數的經驗。也就是說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是來自于被操作的對象,而是來自于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行為與活動,以此來發現與建構數學關系。所以幼兒在數學教育中教師要創設與幼兒相適宜的自主環境,提供具有意義的操作材料與機會,鼓勵幼兒去發現與交流,豐富幼兒的數經驗,促進幼兒的邏輯思維的發展。
就幼兒在數學活動中創設自主學習環境談幾點體會:
一、環境中提供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
可在幼兒園的活動區設立數學角,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投放一些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有意義的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意愿,自由選擇活動的材料、自己來確定活動的內容和方法,觀察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感觀來感知與發現事物之間數概念的關系。
●在玩套桶玩具時,我就讓幼兒自主確定活動的內容和方法,充分讓幼兒體驗發現、探索的樂趣。
鏡頭一:幼兒將套桶取出時:
楊陽:搖晃了一下套合在一起的套桶,發現里面有聲音,就開始嘗試用手旋轉、掰開。當努力掰開套桶發現里面又藏著一個套桶時,非常驚奇地開始重復原來的動作,直到把所有的套桶取出來。
鏡頭二:幼兒將套桶復原時:
楊陽:先把最小的一個套桶套進最大的一個套桶里,然后旋緊;再把剩下的排列在首尾的兩個套桶也套合在一起;最后比較剩下的兩個套桶,將較小的一個套進大的一個套桶里。套桶玩具能夠吸引幼兒的好奇心。幼兒在搖晃、旋轉的動作中打開套桶后,發現里面藏著另一個套桶的過程中,充分體驗了發現、探索的樂趣。因此,套桶材料的提供符合小班幼兒思維的特點。也為了幼兒提供了機會,讓幼兒在操作、觀察材料的過程中,用自己的感觀來感知與發現其中的數概念。
在提供材料前,教師一定要事先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與興趣,然后根據幼兒的興趣來投放材料。在這投放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所投放的材料與準備對幼兒的學習是否是有意義的,這些材料是否限制幼兒的學習還是促進幼兒的學習,根據幼兒的反饋來調整自己的教育計劃,這樣才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激發探索的欲望與學習的動機,并進一步產生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同一種教育內容材料的投放也應該是多種多樣地,要充分體現出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這樣能讓不同程度的幼兒都有操作的機會,都能獲得發展。
二、所創設的環境能再現幼兒的生活情景。
情境創設是強調在幼兒的數經驗和數學教育目標基礎上創設各種問題情境,為幼兒提供豐富而有意義的數學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主動活動的熱情,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通過與其他人的合作、交流、分享與自我建構來發展幼兒腦中的數概念。教師都知道,把兒童放置在生活情景中,兒童的認知可能會有更大地沖突,兒童頭腦中的數概念不應該是來自于書本和教師的講解,而應該是兒童對生活現實進行邏輯推理的思維。
●在進行圖形小車的活動時,我把幼兒放置到了車站的情境中,每個幼兒都要幫助圖形寶寶登上火車,這一新的體驗,讓幼兒興奮不已。
鏡頭一:幼兒操作第一輛車時:
大多數的幼兒,手拿起圖形片,不管形狀、大小,將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隨意放入車廂之中,直到全部堆滿為止。
鏡頭二:幼兒第二次操作時:
堯堯:開始嘗試將三角形放在第一輛車廂里,將正方形放在另一輛車里,但是大小同住。
孩子通過幫圖形寶寶坐車的活動,掌握了對圖形正確命名和一一對應的認知能力以及初步的方位定向能力。幼兒的學習變得不再枯燥,因此,把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融入到生活情景中,讓幼兒在與其自身相接近的生活情景中學習,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與此同時,教師應該“退居幕后”,做幼兒學習過程中的觀察者、聆聽者與記錄者,不干涉幼兒自己的創造活動,讓幼兒在分析與解決問題中發現、建構抽象的數學概念,逐步形成清晰的數學概念。
三、為幼兒創設討論、交流與合作的環境
所謂語言是思維地工具,對于幼兒,活動中語言的伴隨對思維的發展是尤其重要的,它還是幼兒作為檢測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發揮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在創設自主數學環境時應該重視為幼兒間提供交往的機會,讓幼兒有機會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與他人的想法與行為進行比較、協調與分享,學會理解別人的觀點和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發展幼兒間的相互協商、互為補充的能力,使幼兒成為主動與自信的學習者。
●在玩大轉盤時,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一大早,胡迪就來到了大轉盤旁,左看看右瞧瞧,顯得很有興趣�?戳艘粫螅祥_始動手轉動大轉盤,一下一下撥弄著,看到大轉盤快停了,他就馬上再加上一把勁。胡迪玩得正起勁時,突然聽到一聲:“胡迪,不是這樣玩的”,他回頭一看,陸仕嘉站在那,說著她就走上前,給胡迪作起了示范:轉動大轉盤,等它停下后,看見指針停在什么格子上,就要數出格子里的水果有幾只。陸仕嘉玩好一遍后,問胡迪:“你會玩了嗎?”胡迪想了想,點點頭,然后,胡迪在按自己的方法盡情轉動之后,開始按照陸仕嘉的方法玩了。
在這次活動中,幼兒通過語言和動作進行了活動玩法的交流,在互動交往的過程中,孩子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充分展現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較為直接的得到了成功的體驗,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幼兒變得越來越自信了。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幼兒之間常常會出現不同的意見,此時,作為教師不必急于告訴幼兒對與錯,而是應該讓幼兒之間進行討論與交流,再進行探討,得出結論,這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知識,分享彼此之間的經驗,獲得更多的經驗。
四、心理環境對幼兒的重要性
輕松、自由的氛圍能讓幼兒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學習效果更好。相對的,壓抑、局限的活動會讓幼兒有厭學的傾向,因此教師在創設環境可以讓幼兒力所能及地參與到環境的創設中,讓幼兒覺得自己也是這個環境的主人,激發對學數學的興趣。讓所有的幼兒都用同一種方式來學習并非是民主的,兒童的出軌行為也并非是對成人期望的“背叛”,按照加德納德多元智能理論來說就是:每個幼兒的各方面智能的強度是不同。
●在進行美麗項鏈的活動時,老師旨在讓幼兒對兩種顏色大小相同的木珠進行分類。
鏡頭一:昊昊:雙手伸進筐中,不斷的上下翻動,對旁邊放著的串繩,視而不見。
鏡頭二:卿卿:拿起一顆木珠,放在手心,翻來覆去的看了好一會,然后看到串繩,便拿起嘗試從木珠孔中穿過,成功之后,將一筐同色木珠全部穿完。
昊昊在操作時,只一味的擺弄木珠,顯然他是被木珠本身吸引了,無暇顧及其它了。但作為老師,你能說他不對嗎?當然不能。每個幼兒在接觸到材料時的反應都是不同的。“尊重每個孩子”這并不是一句空話,尊重每個孩子,就該尊重他們的差異性。昊昊喜歡先玩木珠,沒有問題,只要他有興趣就可以,相信,他在盡興擺弄萬木珠之后,自然而然的會注意到串線,開始一番新的嘗試。如果此時,教師一味地對昊昊強調要穿木珠,結果反而會適得其反。輕松的氛圍、自由的心理環境對幼兒的學習很重要。
因此,教師應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不同的教學手段,促進每個兒童的發展。不隨便打斷幼兒的探究活動,讓幼兒自由、開放地表達自己,有目的性的引導幼兒向更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方向,讓幼兒在自己的不斷實踐與學習中建構自己的知識。
自主環境的創設在幼兒學數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只有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下,才能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按意愿自主選擇操作內容和方法,以此來感知和建構數概念。因此,教師要提供給幼兒自主的數學環境,和發展的機會,鼓勵幼兒去發現與交流,幫助幼兒成為主動與自信的學習者。
【淺談數學活動中的自主環境創設】相關文章:
上一篇:從興趣入手開展幼兒數學教學活動
下一篇: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