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幼兒數學教育進行了許多探索性的改革,從教會幼兒知識,到教會幼兒如何學習;從注重知識的灌輸,到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并重;從著眼現在,到展望未來……越來越充分地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及教師的引導作用。然筆者認為,目前,幼兒主體性發揮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是在教師指向下的適度的主體性發揮,未調起幼兒全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對此,想借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個解放,對幼兒數學教育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與幼教同仁們進行商榷。
一、解放幼兒的眼睛
眼睛是幼兒觀察感知事物的重要感官之一,在數學活動中幼兒的觀察是有意識的活動,它受具體形象思維制約,對生動有趣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事的物非常感興趣,對新奇的東西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這就要求教師承擔起環境、材料的準備、環境氣氛的創設等工作,為幼兒創設一個開放寬松的教育環境,巧妙地激發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理,發現幼兒有價值的興趣所向,引導他們把好奇心轉化為探索興趣。
減少限制和束縛,解放幼兒的眼睛,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地觀察身邊的事物,認識客觀世界,積累豐富的表象,并且多給幼兒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機。當幼兒的興趣指向與教師預期目標發生沖突時,教師要能轉變觀念,大膽放手,變教師設計課程為師生共同建構課程。如幼兒用眼睛觀察到白天和夜晚的諸多景象,形成對白天和黑夜的豐富的表面認識,這時建構《認識白天和黑夜》的課題,引導幼兒對白天、黑夜的各種表象在觀察的同時進行思考,發現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差異,并進行分析、概括,挖掘本質的東西,得以在概念水平上系統化,進而將幼兒引入數學之門。
所以說,數學教育要解放幼兒的眼睛,使幼兒逐漸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同時形成對獲得知識的積極態度。
二、解放幼兒的雙手
數學是比較抽象的科學,而幼兒的思維是憑借實物動作的思維,具有形象思維的認知特點,他們的生活經驗不足,缺乏感性材料。如何讓幼兒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呢?這就需要幼兒通過其自發的行動和主動操縱環境來實現。幼兒如何接受刺激作用,以及刺激如何作用于幼兒,取決于幼兒對刺激的敏感性。
操作是一種很好的“橋梁”,教師應解放幼兒的雙手,盡可能多地給幼兒提供各種材料、用具與表現的機會,讓幼兒通過拼拼、剪剪、畫畫、擺擺、折折、量量等活動滿足他們強烈的探索愿望,讓幼兒在操作的探索活動中,達到在頭腦中構建數學知識的目的,輕松自如地發展自己的個性,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
如教師為幼兒準備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瓶蓋,幼兒在玩蓋瓶蓋的游戲中,練習了“點數”;為給瓶蓋找對應的瓶子,不知不覺學習了“對應”;發現瓶子和瓶蓋數目不一致時,學習了“多、少”;當瓶子和瓶蓋數目一致時,學習了“一樣多”……充分發揮幼兒的能動性,組織和鼓勵幼兒與其環境相互作用,促進幼兒認知水平的提高。依靠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促進幼兒思維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發展。
三、解放幼兒的頭腦
數學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等特點。數學教育要利用數學的特殊價值來開發幼兒的思維能力,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能力。激發幼兒創造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多向性。解放幼兒的頭腦,鼓勵幼兒主動探索,自由思考。改變教師講,幼兒聽;教師演示,幼兒練習操作的模式,這模式勢必約束幼兒的思維,讓幼兒跟著教師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存在重機械記憶和訓練,輕幼兒探索性思維,要允許幼兒獨立進行探索活動,讓幼兒通過自己思考、探索操作方法以及和同伴討論來獲得知識,解決問題。
如學習“二等分、四等分”,教師不急于告訴幼兒等分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思考、或與同伴討論等分的方法,并動手試一試;教師也不急于告訴幼兒等分后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是讓幼兒比一比,想一想,自己通過推理、分析、判斷尋找答案。而這個過程正是幼兒增進知識、發展智力的過程,不僅更透徹地理解了等分的概念,弄清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還使幼兒學會從不同方面去思考同一問題,做到知識的遷移。
【幼兒數學教育中的六個解放】相關文章:
上一篇: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下一篇:兒童健康成長的“良藥”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