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語言發展水平不同,在傾聽、表達的過程中表現也不一樣。教師遇到具體問題時,應如何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呢?我們通過研究與實踐,歸納了六種引導策略。 1.當幼兒發音不清楚時不急于糾正。 幼兒語言器官及其機能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個別字、句說不清楚很自然。幼兒語言的發展是在交往的過程中實現的。教師如果以傳授知識為主,一味地糾正幼兒說話時的發音,幼兒非但一時難以發清楚字音,還會因此喪失說話的勇氣和信心,影響語言的發展。因此,當幼兒發不清楚字音、說不清楚語句時,我們不急于糾正,也不一味放任,而是在鼓勵為主的前提下,變換場合與方式,讓幼兒在不經意間學習、模仿老師和同伴的發育,改正自己表達時欠妥的地方。 2.當幼兒答錯問題時不馬上予以否定。 我們觀察發現,幼兒答錯問題有多種原因:有的沒有理解問題,有的沒聽清楚教師問什么,有的站起來一時緊張,有的根本沒有聽教師講話。因此,教師遇到這些情況時要敏銳地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可以用引導的方法──“你再想一想”,可以用重復的方法──“老師再說一遍問題”,可以用安慰的方法──“別著急,想一想再說”,可以用規勸的方法──“你可要注意聽,不然就會說錯了”。不急于否定、批評幼兒,就是讓幼兒敢說,給幼兒鍛煉的機會,使幼兒在嘗試錯誤的同時,獲得語言發展。 3.當幼兒回答不出問題時不過于著急。 幼兒回答不出問題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引導的方法。如,有的幼兒站起來不敢說,教師可采取鼓勵的方法,但有時幼兒還是不說,教師則可采用轉移問題的方法──“等一會單獨和老師說好不好?”“回家把答案告訴爸爸、媽媽,好嗎?”……有的幼兒雖然站了起來,但回答吃力,此時教師可降低問題的難度。有的幼兒忘了教師提問的問題,或根本沒聽教師講話,教師也同樣要采取穩妥的方法加以引導,如可以把問題重復兩遍。那種“快點說”“沒想好就別說’等消極的語言,會大大挫傷幼兒說的積極性。 4.當幼兒傾聽不專注時不強求統一。 幼兒傾聽不專注,除了與年齡特點有關外,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如身體不舒服、情緒不好、對活動本身不感興趣。教師如果忽視了這些情況,對所有幼兒統一要求,就會使這部分幼兒產生抵觸情緒,從而不愿參加語言活動。因此,我們視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允許個別幼兒有些“自由化”的行為,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 5.對表達能力強的幼兒不過多地、空洞地表揚。 表達能力強的幼兒易受到老師的喜愛,在教育活動中,老師給予的注意、表揚較多。通過研究、實踐,表們認為幼兒表達能力強,是由于其語言發展水平略高些。我們不應把這類幼兒與其他幼兒的差距作為表揚的依據,而應該看這類幼兒是否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有提高。因此,教師表揚的依據是幼兒語言水平的實際提高。此外,教師表揚的次數要適宜,內容要具體,要讓幼兒知道好在哪里,便于激勵幼兒向更高的語言水平發展。“你說得真好!”“真不錯,我們給他拍拍手!” 此類空洞式的表揚,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沒有更多價值。 6.對不肯說、不愛說的幼兒不忽視。 不肯說話、不愛說話的幼兒,往往對所要回答的問題心里非常明白,但因多種原因,如性格內向、膽小、緊張或口吃等,不愛表達。對這類幼兒,我們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給予關心、理解、引導與幫助,而不是簡單地教幼兒說,讓幼兒說,甚至忽視他們的存在。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接近幼兒,逐漸進行語言溝通,使幼兒逐步產生想說的愿望,并慢慢地敢說、愛說。如,我園有一個小朋友剛來園時不說話,遇事“以哭代語”,老師只能根據她的表情、動作揣摩她想干什么。一旦老師猜對了,她就會停止哭。于是,老師決定從猜入手,當她不哭時,再用語言強化。如,“你是不是想玩這個玩具?”當她點頭認可后,教師問:“你知道這個玩具叫什么嗎?”她回答:“知道。”“下次你告訴老師想玩這個小汽車,好不好?”逐漸地,這個小朋友情緒放松了,哭聲減少了,開始用語言和教師交談了。
【語言教育中的六種引導策略】相關文章:
• 以園為本,家園合作——培養幼兒的口語能力
• 如何為幼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 幼兒語言發展的“最近發展區”
• 我對早期閱讀的初次體會
• 環境創設中孩子語言的發展
• 在談話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談能力
• 談幼兒學英語的兩種反饋信息
• 在幼兒園中如何開展幼兒前識字的教育
• 培養幼兒自主閱讀的興趣
• 閱讀活動的內容及設計策略
• 一個語言發展障礙兒童的個案研究
• 開展趣味化閱讀對幼兒語言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