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狐貍又見烏鴉》含反思適用于大班的語言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根據故事結局孩子大膽創(chuàng)編故事情節(jié)。并初步嘗試用圖示符號表達,寶寶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感興趣,能理解圖示符號的含義,發(fā)展想象、推理和大膽表達的能力,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狐貍又見烏鴉》含反思教案吧。
教學目標
1. 寶寶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感興趣,能理解圖示符號的含義。
2. 根據故事結局孩子大膽創(chuàng)編故事情節(jié)。并初步嘗試用圖示符號表達。
3. 發(fā)展想象、推理和大膽表達的能力。
4. 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積發(fā)幼兒的想象力。
5. 萌發(fā)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結合故事情節(jié)的圖片:(圖一)狐貍抬頭看見烏鴉嘴里叼著肉;(圖二)跟情景表演相符的簡筆畫圖;(圖三)狐貍和小烏鴉在一起分享美食。
2. 操作圖:分別表示狐貍和烏鴉不同表現的對比圖,上貼角色頭像。
3. 用于角色表演的狐貍、烏鴉頭飾各一。
活動過程
一、回憶情節(jié),感知圖標
師:小朋友們,你們記得狐貍和烏鴉第一次見面的故事嗎?
師:那狐貍為騙到肉,對烏鴉說的第一句話是什么?當時烏鴉的反應是怎樣的?
師:狐貍在問候烏鴉,現在老師用一個簡單的圖標來表示一下(教師在狐貍的頭像旁打上“?”),那烏鴉的反應是怎樣的?
幼:烏鴉沒有回答。
師:對,老師也用一個簡單的圖標來表示一下。(教師在烏鴉頭像旁打上“x”)
師:接著狐貍又是怎么說的?烏鴉的反應呢?你們想用怎么樣的圖標來表示?(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畫相應的圖標或請幼兒畫)
師:第三次狐貍又是怎么說的?烏鴉呢?(在狐貍頭像旁畫上羽毛及音符,在烏鴉頭像旁畫往下的箭頭。)
師:畫上簡單的圖標,故事一看就明白了。在這個故事里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烏鴉?
二、根據結局創(chuàng)編故事,初步運用圖標
師:上當受騙的烏鴉心情也不太好。日子就這么一天天地過著。有一天,狐貍又在樹林里逛。一抬頭,他發(fā)現了什么?是怎么想的?
師:你覺得狐貍這次還能騙到肉嗎?覺得能的坐這邊,覺得不能的坐那邊。
師:請大家說說理由。
師:看來是各有各的理啊。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呢?請你也給狐貍三次機會,編成一個故事,并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下來,然后講給后面的客人老師聽。
師:誰愿意到上面與我們分享一下你的精彩故事?
三、接受繼續(xù)創(chuàng)編任務,鞏固運用圖標
師:你想對烏鴉說什么?
師: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其實故事還沒完呢,請看這張圖(出示分享圖)。他們之間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請大家回去再編一編,并用圖標把它表示出來,講給爸爸媽媽聽。
課后反思:
本節(jié)活動最適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孩子們能踴躍參加續(xù)編活動,想象力豐富、大膽。也能運用符號記錄自己的故事。并且給故事續(xù)編了很多不同的結局。
小百科:狐貍身體纖瘦,毛長且厚。體長加尾長2到3英尺(60到90厘米)。狐貍毛茸茸的尾巴是頭部和身體的一半或2/3,尖嘴。大多種狐貍耳朵大、直立、呈三角形。不同種類的狐貍顏色不同,即使同類的狐貍顏色也有區(qū)別。
【幼兒園大班教案《狐貍又見烏鴉》含反思】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