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量關系是數學本身內在聯系及其規律的反映。數量關系又是幼兒數學教育內容中起著發展思維作用的核心因素。因此,在大班開展10以內的組成教育活動,引導幼兒探索、體驗、感受其中所蘊涵的一些簡單的數學關系,如總數與部分數的包含關系、等量關系、互換關系、互補關系、分合的有序性,應該說是賦予幼兒一種獲得新知識的智力上的潛在能力,對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針對目前大班組成教學中存在的小學化傾向,我們認為:在大班對幼兒進行10以內組成及加減的教育仍然是需要的。這首先是幼兒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問題需要組成和加減學習的經驗,其次組成加減的學習可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但應縮小知識內容的范圍,降低知識本身的難度,以兒童思維發展的理論為依據,重視讓幼兒在實際操作和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中,獲得和積累組成加減的相關經驗,并引導幼兒感受體驗其中所蘊含的各種數學關系,重視幼兒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策略,重視培養幼兒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能力,讓幼兒在積極自主的學習中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品質。
由于數學知識體系具有一定的邏輯結構,因此,教師在組織開展10以內組成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有序地解決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這樣才能使幼兒對組成之間的邏輯聯系有所感受和理解,并逐步建立起相應的認知結構。
1、知道除1以外任何數都可以分成兩個較小的數,兩個較小的數合起來仍是這個數,體驗數的可分性和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探索發現將一個數分成兩份時,可以有不同的結果,并能分出此數的所有組數。
3、積極嘗試用語言、數字符號概括和表達自己的分合過程和探索發現。
4、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多組分合記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能用符號表示,體驗互換關系。
5、在操作觀察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比較發現多組分合記錄單中哪種分合順序分得既快又不容易遺漏,體驗分合的有序性。
6、感知和體驗兩個部分數的互補和互換關系。
針對組成學習中需處理和解決好的幾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明確每個階段的重點、每個階段需要幼兒積累的相應經驗,還要清楚地認識到每個階段應運用何種教學方法引導幼兒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每個階段應提供何種適宜的教學具幫助幼兒理解數學關系。以下是我們試圖通過幾組師生互動的過程實例,予以說明:
一、當幼兒不理解什么是分兩份時。
教師可采用情景演示法,運用一些實物(由于生活中幼兒有平均分的經驗,為了避免初學時過多的干擾,教師應有意識的選擇一些不易進行平均分的物品,如圖書、長毛絨玩具等)和幼兒一起進行分合活動,幫助幼兒理解什么叫分?什么叫分兩份?充分體驗分和合的過程,體驗數的可分性。
例如:
1、以游戲“分書”、“分皮球”的形式,引導幼兒觀察教師手中的物品及數量。(2本書、3個皮球)
2、引導幼兒思考將2本書、3個皮球分成兩份的分法。
3、教師分別邀請兩名幼兒根據幼兒提出的辦法演示分合過程。
4、鼓勵幼兒用簡明的語言表達分書、分球的分合過程。(2本書分給**1本,分給**1本;**的1本書和**的1本書合起來是2本書。)
二、當幼兒不能夠在一種操作活動中每次取相同數量(取總數)的物體分兩份時。
教師可在分物板為每個幼兒提供兩個人物或動物形象,使“分兩份”的要求具體形象,然后邊請幼兒按要求操作嘗試,邊在絨板上進行演示,強調取總數,幫助幼兒明確規則,體驗總數與兩個部分數的關系。
【大班數的組成教學策略的研究】相關文章:
上一篇:如何設計大班科學教育活動的提問
下一篇:淺談幼兒的環保教育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