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讓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
環境不應被看成是被動的物質,而應該通過孩子積極作用以后形成的有意義的情境,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特有的經驗和方式作用于環境。成人應為他們提供安全、自主、人文化的生活環境,使他們通過感知和探索來認識世界。將環境為孩子所用,提升它的內涵,使孩子在他們自己的環境中,成為真正的活動主體。
1。自主搜集材料,共創環境。
在探究活動中,請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材料和資料僅僅是為了布置墻面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孩子們收集材料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首先,幼兒通過收集材料,了解到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獲得信息和知識,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進行“我發現春天”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有的與父母一起春游拍下美麗春景,有的帶來春天花束,有的于家長一起畫出美麗春天圖畫,帶來幼兒園后,我們一起整理、一起布置,孩子們的活動室成了“春天的世界”。收集過程中,他們知道了從什么地方找到春天,學會了查閱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紀錄,孩子們在主動活動中學會了學習。
對于自己搜集來的資料,幼兒格外珍惜并樂于探究,從而使學習變得富有樂趣。在“我們身邊科學”主題中,孩子們利用各種廢舊材料如:乒乓球等制作了塑料盤上的花瓣、用廢舊泡沫做了小水車、用薯片灌在做了天平等玩具,他們一起游戲,共同探索,發現原來身邊的廢舊材料可以變出這么好看、好玩的東西,對搜集材料的興趣也更高了。
2、與環境互動,激發創新意識
生態學家巴克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人總是通過調節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而環境為人的行為方式提供了線索,良好的環境會給人以積極的影響,如此形成人和環境之間不斷提升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環境、材料的創設不僅因為它是影響幼兒發展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因為環境構建的過程中,通過孩子們的積極參與而產生互動效應,利于激發幼兒創新意識。
在以往的實踐中,環境往往由教師來設計、布置,環境的創設僅僅是為了美觀。現在,我們根據本班開展的主題活動,將幼兒搜集的資料以及活動開展的情況布置成墻面,讓幼兒在自己布置的環境中,激發幼兒的問題意識。比如在“鎖”主體活動中,不僅與父母上網查資料,更帶來各種各樣鎖,在圍繞此主題墻面和區角活動活動的環境布置中,幼兒發現雖外形相差不大的鑰匙卻只能開自己的鎖,在他們一次一次的嘗試中,幼兒發現“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在“我們的家”主題中,孩子們用繪畫和拍照的形式布置了我們的社區,一位孩子無意中發現我們的社區不太美,由此孩子們產生了建設社區的想法,他們又去找了很多材料來制作,在積極投入、參與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幼兒對自己布置的環境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這樣也會激發孩子更高的探索欲望。
【在平等的交互環境中,發展幼兒創造思維】相關文章:
• 認識正方形(中班數學)
• 幼兒園綜合課程中的數學教育——對小班數學教學
• 中班邏輯-數學智能課程的研究
• 幼兒數學活動材料的再思考
• 淺談數學與各領域的整合策略
• 數學:比較粗細
• 大班數學教學之主動學習
• 和小班幼兒玩數學
• 談幼兒創造性教育
• 幼兒園數學教學有感
• 數學活動——種子排隊
• 幼兒數概念的發展特點與教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