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讓孩子成為游戲的主人
《規程》提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園應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結構游戲中的鬧騰》這一文中教師把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很正確的,但是這位教師沒有從根本上走出大一統的集體活動設計的概念,教師對游戲活動的價值,尤其是幼兒生成的游戲活動的價值認識不足,導致出現了案例中的情況發生。下面我簡單闡述自己指導結構游戲的幾點做法。
讓我們時時換位思考,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去開展教學活動,擯棄教育的功利心,讓孩子成為游戲真正的“主人”。
一、建立主題,有目的地開展結構游戲。
到了大班,雖然要考慮幼小銜接,大班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增加了,但是結構游戲
還是大班幼兒的最愛,尤其是大班的男孩子。他們生性好動,對于舞刀弄槍非常拿手,結構游戲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因此我覺得要確立一個主題,讓孩子們知道今天的結構游戲中完成什么任務?比如男孩子喜歡的兵工廠,那么首先讓孩子們討論兵工廠有哪些建筑物、哪些設備、制造了哪些武器,制作好的武器放在哪個地方?有沒有綠化帶?這樣四組的幼兒可以分別申領一個小任務,那么活動的開展就具備了目的性,孩子們也會有的放矢的參與結構游戲了。
二、樹立規則意識,進行自我約束。
任何一個活動都需要規則的保障。結構游戲的規則包括游戲前、游戲中、游戲后三個內容的規則。游戲前可以讓幼兒討論一下拿取結構游戲材料的規則、違反游戲規則的處理方法、制造兵工廠的地方的確定、兵工廠每個部門人員數量的確定以及所需的建構游戲材料等;游戲中的規則包括安靜地游戲、解決矛盾沖突的辦法以及串組協商解決游戲材料等;游戲后包括物歸原處的規則、互動評價的規則、欣賞作品的規則以及獎勵表揚的規則等。這樣不僅可以讓結構游戲順利地開展,還可以發展孩子們合作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大班幼兒認真及耐心、細致的態度。
大班幼兒已經有了較強的自主意識,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游戲中會出現自己的想法,會按自己的意識、想法去活動。作為教師的我們就很難去控制,以及很難強制性地去讓他們“執行命令”。《綱要》曾指出,“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給幼兒一定的自主權。”可見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需求后在進行適當地引導,在活動開始前先讓幼兒自己提要求,以自己的要求來約束自己。如:在結構游戲開始之前和幼兒進行交流、談話,“活動中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更好地游戲?”等等,幫助幼兒提升自我約束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三、開設相關區域,讓孩子在區域中繼續游戲。
大班幼兒生性好動,特別是男孩子,而且喜歡一些富有挑戰性、競賽性的活動,教師的一再約束就會出現反效果,就像案例中那位教師一樣,出面干預后還是不見其效,反而再次掀起高潮。教師可針對性地去開設相關區域,將幼兒搭建好的手槍、坦克、大炮之類的“武器”投放到區域中,幫助幼兒創設一個豐富的活動場地,讓孩子們盡情地活動,并將其區域投放在室外,讓幼兒用建構好的“槍炮”開展“演習”活動,一滿足幼兒對活動的需求。
1、學習性和社會性區域活動的有機結合
學習性區域: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區域。社會性區域:通過角色的扮演,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培養社會性能力,積累社會經驗。因此,我們要在關注學習性區域的同時,也要關注到社會性區域的價值,把它們有機結合在一起。根據我園目前教室、寢室的格局,我們可以在寢室里設置數學區、語言區、巧手區等學習性的區域,而在活動室內則可以設置以角色為主的社會性區域,而聲音較大的建構區則放在了走廊,避免了區域間相互干擾。
另外由于我園在硬件格局上的局限,使各班無法展開各個區域,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在同領班開展“開放性區域活動”。如。中二班教室內是以角色為主的區域,中三班教室內是以操作為主的區域,為了區域設置上的互補,可以每周有一次向全體幼兒同時開放區域活動,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活動參與游戲與操作,達到資源共享,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2、常設性區域和與主題相結合的區域活動有機交融
因為有些主題內容確實難以在區域活動中體現,所以,可以嘗試常設性區域和與主題相結合的區域活動有機交融的模式。一般來說,像益智區、生活區、閱讀區等,是班內的常設區域,其內容隨著孩子的活動情況而逐步調整。而建構區、美工區則是最容易表現主題內容的,因此經常隨著主題的變化而更換。
同時,作為教師也要在這樣的游戲教學中不斷反思,向專家學習、向同事學習,向幼兒學習、向網絡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為幼兒提高更合理的學習游戲環境。
【幼兒教師觀察記錄《讓孩子成為游戲的主人》】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觀察記錄《當老師的感覺真好》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