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理論依據
《狐假虎威》是一則久經傳承、家喻戶曉的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只狐貍借老虎的威風嚇跑了森林中的百獸,諷刺了仗勢欺人者的奸詐狡猾。它言簡意賅、寓意深刻。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幼兒感受成語故事的魅力呢?
首先,我對教材中的故事進行了刪減修改,精煉語言,抓住故事發展的兩條線索即角色的心理變化,層層推進。狐貍從害怕—謊言—神氣活現—得逞;老虎從兇猛—蒙住—半信半疑—上當。從而更加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虎之威”和“狐之猾”。
從完整語言、整合教育、活動教育的觀念出發,遵循《綱要》對語言教育“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引導幼兒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的要求,教學中緊緊圍繞兩條線索,通過講述傾聽—梳理討論—角色表演—配樂講述,引導幼兒感受角色的心理變化,理解寓意。對狐貍的角色特征的討論,既尊重孩子的獨特體驗,也引導健康的價值取向。最后,借助申公豹,進一步理解“狐假虎威”的寓意。
教學策略
1.運用動畫,形象刻畫“虎之威”和“狐之猾”。
借助多媒體動畫來表現老虎一把逮住狐貍的兇猛、“搖頭擺尾,神氣活現”的狐貍和“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的老虎,形象生動,從而幫助幼兒充分理解角色的心理。
2.設問引思,充分理解“虎之威”和“狐之猾”。
“老虎一把逮住了狐貍,狐貍感到怎么樣?”
“狐貍為什么要扯著嗓子喊?”
“小動物到底害怕狐貍還是老虎?老虎覺得小動物害怕誰?”
層層設問,引領幼兒圍繞主題,積極思考,理解 “虎之威”和“狐之猾”。
3.置身情境,感受表現“虎之威”和“狐之猾”。
“狐貍,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老虎,你東張西望在看什么?”
“小鹿、小兔,你們為什么跑啊?到底害怕誰啊?”
將幼兒置于情境,融入角色,他們想說,敢說,會說,樂說;角色表演,配樂講述,他們設身處地用語言、動作、神態演繹著對角色的理解和感受。
教學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明白“狐假虎威”的寓意。
2.豐富詞匯“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
3.嘗試用語言、神態、動作表現角色特征,感受經典成語故事的魅力。
教學準備
課件、音樂、頭飾。
教學重點
理解故事內容,體會“虎之威”和“狐之猾”。
教學難點
嘗試用語言、神態、動作表現“狐之猾”, 明白”狐假虎威“的寓意。
教學過程
1.出示“狐”和“虎”,談話導入課題。
“你能用一個詞說說對狐貍和老虎的感覺嗎?”
“森林里的小動物害怕狐貍還是老虎?”
2.完整講述,幼兒傾聽,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小動物到底害怕誰?老虎認為小動物害怕誰?”
3.播放課件,分段講述,理解感受角色特征。
(1)“狐貍被老虎逮住了感到怎么樣?”
(2)“狐貍為什么要扯著嗓子喊?”
(3)“狐貍和老虎走起路來什么樣?”
幼兒分角色表演。
4.梳理線索,引出題目,理解“狐假虎威”的本意。
狐貍:害怕—謊言—神氣活現—得逞
老虎:兇猛—蒙住—半信半疑—上當
5.配樂講述,發表看法,引導健康的價值取向。
“你認為故事中的狐貍是狡猾的還是聰明的?為什么?”
6.借助“申公豹”,理解寓意,激發對成語故事的興趣。
“申公豹借著誰的威風嚇唬誰?”
“狐假虎威”是一個成語故事,類似的成語故事你還知道什么?
附:改編故事
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尋找食物,它的肚子餓得咕咕叫。“噌”,一只狐貍從老虎身邊竄過。老虎撲過去,一把就逮住了狐貍,“哈哈,我可以美餐一頓了!”
狐貍害怕極了,它眼珠骨碌一轉,嗯,有辦法了!狐貍扯著嗓子喊:“你敢吃我?” “嗯?不敢?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爺派我來管理你們所有的小動物,你吃了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爺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膽子!”
“難道它真的是老天爺派來的?”老虎被蒙住了,松開了爪子。
狐貍松了口氣,搖了搖尾巴,說:“你要是不相信,我就帶你到動物們面前走一趟,保證它們見了我,沒有一個不趕緊逃命的,到時候讓你看看我有多威風!”
狐貍真有那么大的威風?老虎不太相信,可是,看著狐貍的神氣勁兒,又有點相信。
于是,老虎跟著狐貍朝森林深處走去。看到老虎上當了,狐貍心里得意極了。它搖頭擺尾,神氣活現;老虎呢,半信半疑,東張西望,小動物們真的會害怕狐貍嗎?
森林里的野豬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見狐貍大搖大擺地走過來,跟往常很不一樣,都很納悶,“狐貍今天怎么這么神氣,這么威風啊!”再往狐貍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快逃命啊!大大小小的野獸嚇得撒腿就跑。
原來,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小動物嚇跑的。
理論依據
1.依據幼兒年齡特點,對內容進行適當的修改。基于幼兒的語言認知特點,為了讓故事更加富有趣味,更加貼近大班幼兒的語言認知水平,對故事內容進行了適當的修改。
2.既關注經典故事的原意,又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本次活動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涵的定位是: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了動物們,救了自己的命,狐貍用狐假虎威的計謀是不可取的。給孩子提供多角度、開放性思維的空間,引導幼兒從多角度挖掘故事的內涵。
教學實施策略
1.運用“潤·思·述”教學方法,幫助幼兒把握角色特點,理解故事內涵。運用“潤·思·述”教學方法,教師通過開放性的問題、拋給幼兒討論的話題、給孩子創造想象的空間等方式,幫助幼兒正確把握角色特點,理解故事內涵,引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表達。
2.在分段講述過程中層層遞進,引發幼兒自主學習。在分段講述故事過程中,引導幼兒通過傾聽——分析討論——自主講述層層遞進的方式學說對話,理解角色特點,教師逐步隱退,突出幼兒學習的主體地位。
3.采用游戲激趣的方法,引導幼兒體驗學習成語的樂趣。在活動中,設計了看圖畫猜成語、看動作猜成語等游戲,使整個教育活動充滿情趣與樂趣,激發幼兒對成語故事的興趣,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精妙。
活動目標
1.理解“狐假虎威”成語故事的內容及情節,豐富詞匯:半信半疑、得意洋洋。(重點)
2.大膽發表自己對故事角色的理解和看法,并能運用語言、動作、表情創造性地表現故事中角色對話及角色特點。(難點)
3.對成語故事感興趣,初步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精妙。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了解幼兒對成語的認知水平;豐富幼兒成語的認知經驗;幼兒畫出自己喜歡的成語。
2.物質準備:故事動畫、圖片課件
活動過程
1.以游戲“看圖畫猜成語”導入,激發幼兒活動興趣,并初步感受古典文化的精妙。
(1)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知道的成語,了解成語是我國特有的古典文化。
(2)玩“看圖畫猜成語”的游戲引出成語“狐假虎威”。
2.完整聽賞故事,理解成語的涵義和故事情節。
(1)教師結合故事動畫完整講述故事。提問: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2)引導幼兒初步理解“狐假虎威”成語的涵義。
3.師幼共同分段講述、分析、理解故事內容,引導幼兒學說對話,理解詞語:半信半疑、得意洋洋。
(1)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幼兒分段分析理解故事,并學說對話、理解詞匯。
(2)引發幼兒討論,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
(3)拓展幼兒的想象,進一步加深對“狐假虎威”的理解。
4.給故事動畫配音,運用語言、動作、表情創造性地表現故事中角色對話及特點。
5.玩“看動作猜成語”的游戲,進一步引發幼兒對中國古典文化——成語的興趣。
【大班語言教案《狐假虎威》2篇】相關文章:
上一篇:中班語言教案:白羊村的美容院
下一篇:中班語言《我的皇冠在哪里》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