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繩子變身了》含反思適用于大班的語言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體驗形體表演的樂趣,想象生活中各種像繩子的事物,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兒歌的童趣,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繩子變身了》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想象生活中各種像繩子的事物。
2、體驗形體表演的樂趣。.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兒歌的童趣。
4、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活動準備:
兒歌:《繩子象什么》【附】;各式粗細長短不一的繩子。
活動過程:
老師邊念“兒歌《繩子象什么》”,邊做出兒歌內容的大致形體的動作,如:
——“繩子細長長”:雙手向上,雙腳墊高,將身體往上拉。
——“像小蛇”:扭動身體左右晃動。
——“粗短短”:慢慢將身體左右縮至最小。
——“Q又軟”:前后搖動身體。
——“圍圈圈”:趴在地板上雙手繞成圓圈狀。
——“開進大花園”:匍匐前進。
和幼兒討論繩子擺蕩、抖動時像什么?繞成圓圈、三角形、正方形又像什么?
用繩子配合形體動作做出各種可能的聯想物,如:洗澡的毛毛蟲、游泳的鴨子、跳舞的小丑、軟綿綿的棉花糖、粘粘的口香糖。
記錄幼兒對繩子產生的聯想物,進行“繩子變身”的游戲。
請幼兒假裝自己是繩子試試看,變成聯想物的樣,如:
——老師:“繩子變身了。”
——幼兒:“變什么?”
——老師:“變成會轉動的電風扇”
老師示范動作,帶動幼兒參與。
幼兒配合口令做動作的同時,可用節奏輕快的音樂作為開始結束動作的號令。
將幼兒聯想的內容在海報紙上,張貼在語言區,供有興趣的幼兒繼續“變身”。
活動評價:
能用繩子配合形體表現聯想的東西。
能配合口令做動作。
【附】兒歌《繩子像什么》
繩子細長長,像小蛇兒在路中央,像面條兒Q又軟,繩子圍圈圈,像一列火車開進大花園!
活動反思:
不足:整個活動我缺少幼兒為主體
建議: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松愉悅氛圍中掌握了活動重難點,在活動中,幼兒運用了以下學習方法。
1、觀察法:幼兒通過觀看圖片,直接感知理解兒歌內容。
2、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是幼兒語言發展的一個最好時機。
3、體驗法:幼兒在運用動作來體驗兒歌所表達的情感中無形中增加了對這首兒歌更好的理解。
小百科:繩子的出現最早可以上溯到數萬年前。在人類開始有最簡單的工具的時候,他們便會用草或細小的樹枝絞合搓捻成繩子了。人們用它捆野獸、縛牢茅草屋、做腰帶系住草裙……再后,出現了“結繩記事”,用繩子結出大小的疙瘩記錄事件。那是文字誕生前,人們的記事方法。
【幼兒園大班教案《繩子變身了》含反思】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