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關于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有著明確的表述:“創設有利于促進幼兒成長、學習、游戲的教育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為幼兒提供和制作適合的玩教具和學習材料,引發和支持幼兒的主動活動。”環境,一個可以支持幼兒社會互動、探索與學習的“容器”,在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這樣說,幼兒就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的。
片段一:某幼兒園環境觀摩現場
我跟著老師們依次進入各個班級,大約四五十分鐘的時間,走完了全園二十多個班級。從小班到大班,園部統一提供了深藍色的KT板固定于教室門口的墻壁,用作主題墻的布置。每個班的環境布局大體相同:門口的主題墻,靠窗的自然角,評比欄,美術作品欄……幼兒在主題活動中所完成的美工作品在室內貼得滿滿當當,甚至一直延伸到天花板。一些區域材料被統一放置在固定的區域柜里面,有心的老師,在柜上貼出了分類擺放材料的圖文標志……這么多的班級,我僅僅看到了一個小班的娃娃家布置。
在隨后的環境觀摩交流中,有兩位老師的班級環境介紹引起了我的深思。第一位老師在介紹中說:“環境是為孩子的學習服務的,所以,我把我班環境中孩子關注最多、最喜歡的布置作為亮點介紹給大家。同時,我也把我班的布置敗筆呈現給大家,這布置精致的英語角,是我花了很多心思為孩子們設計布置的,卻是我班孩子最不喜歡的一個地方。這值得我們反思:究竟怎樣的環境才是有利于孩子成長、學習的環境?。”第二位老師說:“我喜歡實話實說,我們班的環境,很多都是為了這次觀摩趕出來的,因為其他班都把教室貼滿了,所以我也得用小朋友的作品把教室貼滿。但在做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環境絕不是就這樣把孩子的美工作品全部展示出來,環境的互動性該怎樣體現?”兩位老師的由衷之言,折射出老師對環境的認識和關注:環境,與幼兒的學習緊密相連。
看著各班整齊劃一的環境布置,我也不由得困惑起來,眼前除了陳設的玩具與滿墻貼滿的幼兒作品,那些固定擺放的櫥柜以及不允許有任何變化的活動安排和作息時間,令我有像在小學的錯覺。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幼兒園成為幼兒生活與學習的“快樂之家”?我想,首要的問題,幼兒園管理者必須樹立“一日生活即課程”的課程觀,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最大的差異,在于教育活動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小學以集體教學為主要形式,而幼兒園則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集體教學只占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筆者曾觀摩過上海以及廣東的一些幼兒園,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幼兒園活動室的面積絕對無法與農村幼兒園相比,但在他們的教室里,活動區角是最重要的環境設置�?梢造`活移動用作隔斷的矮柜、屏風或隨時可以開合的布簾,為幼兒的交往合作區隔成有不同材料提供的功能活動區。有的空間僅供幼兒獨處或一對一活動,有的則可以讓孩子進行小組群交流,有利于幼兒在活動中傾聽或被他人傾聽……而活動區角內的材料提供,則多為低結構多功能的材料,目標指向不同發展層次,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幼兒園的環境布置,體現出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園所的文化內涵,而最關鍵的因素,在于管理者的教育導向和管理思路。如何引導教師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創設環境,確實是值得廣大幼兒園管理者深思的一個問題。
【環境與文化——走進孩子的生活】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